下归葬传说(第3页)
会昌六年夏四月壬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政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九月以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为东都留守,解平章事。(参阅旧唐书壹捌下宣宗纪。)
则德修之得赠礼部尚书,当在此数月间,尚及德裕未贬潮州之前。否则李氏败后,无从邀此恩命矣。又出土李庄撰唐故赵郡李氏女墓志略云:
赵郡李氏女悬黎生得十三年,以咸通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安邑里第。曾祖讳吉甫,祖讳德裕,考讳烨,妣荥阳郑氏。未四岁,遇先府君忧,炼师陈氏实生余与尔。卜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四日归于榆林大茔吉墓。
寅恪案,据李烨及其妻郑氏志,烨卒于大中十四年六月廿六日,郑氏卒于大中九年五月廿九日。烨之卒而悬黎未四岁,则知悬黎之生在郑氏卒后矣。其生母陈氏志文称为「炼师」者,如烨生母徐氏之称为「女真」,盖皆入道之号,此为唐代之通俗也。长安安邑坊为吉甫德裕第宅所在,吉甫且以安邑相公为称。(见新唐书壹肆陆李吉甫传。)今据此志,知咸通之末,李氏犹保有此宅。殆亦视同平泉之石,不敢以与人耶?又此志题云:
兄度支巡官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庄撰。
据烨志,烨二子长庄士,次庄彦,一女悬黎。烨妻郑氏志亦载二子庄士庄彦之名。此志撰人不知其为庄士抑庄彦也。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烨生殷衡,延古。殷衡右补阙。延古司勋员外郎。」然则庄士庄彦即殷衡延古。旧唐书贰拾下哀帝纪天祐二年六月戊申条及德裕传、新唐书德裕传、通鉴贰陆伍天祐二年六月时士大夫避乱多不入朝条及南部新书乙等皆载延古事,而旧五代史陆拾有李敬义即延古专传,所纪尤详,盖与司空图同为忠义之士也。传云:
李敬义,本名延古,太尉卫公德裕之孙。初(或「幼」之误)随父炜(「烨」之误)贬连州,遇赦得还。
寅恪案,薛史字误不必论。惟据旧唐书德裕传云:
烨咸通初量移郴州郴县尉。卒于桂阳。子延古。
通典壹捌叁州郡典云:
桂阳郡。郴州。今理郴县。
连山郡。连州。今理桂阳县。
李烨志言烨「卒于县之官舍」,即郴县之官舍。旧唐书言烨「卒于桂阳」,此「桂阳」指桂阳郡,非桂阳县。盖烨任桂阳郡即郴州之郴县尉,非连山郡即连州之桂阳县尉也。薛史以郡为县,故有斯误也。
又新唐书德裕传云:
烨子延古,干符中为集贤校理。
而南部新书乙云:
咸通九年正月,始以李赞皇孙延佑起家为集贤校理。
寅恪案,延佑当是延古之误。「咸通九年」与「干符中」二者相距十年上下,未知孰是?据悬黎志题衔言之,其时为咸通十二年。其兄庄已为秘书省校书郎。若新唐书不误,则干符中以集贤校理起家之延古必非此题志之「庄」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殷衡之名于延古之前,依其次序,似殷衡为兄,延古为弟。然则作悬黎志之庄,乃庄士之省,亦即后来之殷衡耶?或者咸通九年以集贤校理起家者为殷衡,而钱氏误为延佑即延古耶?殊疑不能明也。
五代史陆伍南汉世家略云:
[刘]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刘濬李衡(「殷衡」省称「衡」,避宋讳。)之徒,隐皆招礼之。濬,崇望之子,以避乱往。衡,德裕之孙,唐右补阙,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
吴任臣十国春秋伍捌南汉烈宗世家云:
开平二年冬十月辛酉,梁命膳部郎中刘光裔、右补阙李殷衡充官告使,诏王为清海静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王留光裔殷衡不遣。
又同书陆贰李殷衡传略云:
李殷衡世为赵郡人,唐相德裕孙也。仕梁太祖,为右补阙。开平二年,充岭南官告副使。至则烈宗留之幕府,署节度判官,不时遣还。干亨初,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居无何,终于其职。先是故唐宰相刘瞻者,殷衡姐壻也。有子赞,幼孤,而性不慧。殷衡教之读书,每督以箠楚。登进士第,梁时充崇政院学士,犹久念殷衡不忘。
寅恪案,新唐书壹捌壹刘瞻传云:
刘瞻,字几之。其先出彭城,后徙桂阳。
据此瞻家本居桂阳,其与李氏婚姻,或与李烨任郴县尉一事不无关系。又韩偓玉山樵人集有和孙肇七律二篇。其题为:
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时李常侍洵,严谏议龟,李起居殷衡,李郎中冉皆有继和。余久有是债,今至湖南,方暇牵课。
今全唐诗文皆不载殷衡之著作。据冬郎诗题,可知殷衡亦文学之士,不坠其家风者也。李烨二子殷衡延古虽分处南北,然皆能自树立,传于后世。故不避敍述繁琐之讥,并附载其本末,以供考赞皇子孙亲属者之参证焉。
综合此篇上下二章考辨之结论如下:
(一)李德裕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卒于崖州
(二)其柩于大中六年夏由其子烨护送北归,葬于洛阳。
直斋书录解题壹陆载耿秉直所辑李卫公备全集,元附年谱一卷,今已佚不传。他时若有补作年谱者,愿以兹篇献之,傥亦有所取材欤?非敢望也。一九三五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