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想家与政治家(第2页)
在董仲舒的政治结构中,天子是人间的至高无上者,天子的行事原则,一是依照天意,一是以“其身正,孰敢不正”的道德楷模的感染力。而公孙弘则认为,为人主者不可不重视术,“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术是什么呢?“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21]读了这些话,又怎能不使我们想起申、商、韩诸位法家大师呢?
公孙弘与董仲舒的冲突,不仅限于政治主张,而且体现在一些理论问题上。董仲舒认为,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肥癃,而不可得革也”。[22]而公孙弘几乎针锋相对地认为,“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23]
董仲舒与公孙弘理论上的得失,我们无意在此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我们已经相当明显地看到他们二人几乎处于全面的对立、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理论家与政治实践家之间的矛盾,他们有时“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和敌视。但是一旦发生任何实际冲突,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甚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好像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假象、他们拥有的权力好像和这一阶级的权力不同这种假象也趋于消失的时候,这种敌视便会自动消失”。[24]终公孙弘与董仲舒的一生,他们的冲突虽然都未能得以缓解,但在他们身后不久,他们的不同主张便汇集到一起,积淀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或许正是公孙弘与董仲舒理论冲突的实质性意义。
[1]参见马勇:《公孙弘:儒学中兴的健将》,《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2]《史记·懦林列传》。
[3]《史记·孔子世家》:
[4]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06页,中华书局1959年。
[5]《汉书·懦林传》。
[6]《汉书·懦林传》。
[7]《史记·儒林列传》。
[8]《汉书·懦林传》:
[9]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18页。
[10]《史记·平津侯传》。
[11]《史记·懦林列传》。
[12]《史记·懦林列传》。
[13]《汉书·董仲舒传》:
[14]《史记·平津侯传》。
[15]《史记·懦林列传》。
[16]《汉书·公孙弘传》。
[17]《汉书·董仲舒传》。
[18]《汉书·主父偃传》:
[19]《汉书·公孙弘传》。
[20]《汉书·公孙弘传》。
[21]《汉书·公孙弘传》。
[22]《春秋繁露·玉杯》。
[23]《汉书·公孙弘传》。
[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