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小中央与众封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理论上说,郡县制的设计并不错,执行得好,当然有助于帝国的统一和稳固。但它无疑忽视了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中国自古以来而到当时并未真正废除也不可能完全废除的宗法关系、血缘关系;二是中国统一之后毕竟太大,各地的资源、环境、文化传统、性格习惯都存在着莫大的差异,整齐划一只能是一种美妙的理想,强制实行,只能导致与主观愿望相反的后果。有见于此,我们应该说,诸侯国的体制可能较郡县制更合乎当时的“国情”,可能更有助于中国的统一、进步和发展。

不过,历史从来不按照人们的善良愿望而运动。由于诸侯国体制的权力模式必然加强对中央权力的制衡,必然削弱中央相当多的权力,因而对有个人独裁倾向的秦王政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他宁愿要落后、愚昧而宁静、安分的高度统一,而不愿意要先进、繁荣而不服从中央或不太理睬中央的分封。于是,荀、吕的设计都不可能转化为政治实践,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走上另一个方向上去了。只是到了董仲舒,统一帝国的梦想才真的由梦想走向实践。关于此点,我们在后面的论述中还会反复涉及到。

[1]刘向:《孙卿序录》。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58页,中华书局1988年。

[2]徐干:《中论·审大臣》。

[3]刘向:《孙卿序录》。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59页。

[4]《史记·吕不韦传》。

[5]高诱:《吕氏春秋序》。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首,学林出版社1984年。

[6]《吕氏春秋·听言》:

[7]《吕氏春秋·谨听》。

[8]《吕氏春秋·不二》:

[9]《吕氏春秋·执一》。

[10]《荀子·强国》:

[11]《荀子·性恶》。

[12]《吕氏春秋·处分》。谭戒甫说,君臣、父子、夫妇此疑当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见谭著:《校吕遗谊》,载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3卷第13号、1933—1934年。

[13]《吕氏春秋·贵公》。

[14]《吕氏春秋·任数》。

[15]《吕氏春秋·应同》。

[16]《吕氏春秋·慎势》。

[17]《吕氏春秋·慎势》

[18]《目氏春秋·慎势》。

[19]《吕氏春秋·慎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