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董仲舒年谱简编(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公元前144年,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3年,景帝后元年

令士赀算四得官。

公元前142年,景帝后二年

公元前141年,景帝后三年

《汉书·五行志》云:“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对,出为江都相。班固对董仲舒的策文评价道:“说言访对,为世纯儒。”

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知儒学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王一林《通鉴答问》四云:“武帝虽因仲舒之对,兴学校之官,然而皇建有极,是彝是训,以尽君师之责者,帝未之知也。倘能以仲舒为三公,俾之师保万民,用申公、辕固生为太常,以明师道于朝廷,则四方风动,化行俗美,汉其三代矣。惜也,帝不用仲舒之真儒,而劝学之议,乃发于公孙弘。帝之好儒,其叶公之好龙与?”又云:“诸侯相之疏远,不若中朝臣之亲近。”

公元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

《盐铁论·褒贤篇》说:“赵绾、王臧之徒,以儒术擢为上卿。”

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

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非薄《五经》,以事下赵绾、王臧狱。赵、王皆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

初置茂陵邑。

董仲舒在江都相任内的情况,据《史记》本传说:“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其欲。”《春秋繁露》中有《求雨止雨》及言阴阳、五行诸篇,皆应作于董仲舒任江都相之时。

公元前138年,武帝建元三年

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公元前137年,武帝建元四年

公元前136年,武帝建元五年

置《五经》博士。

公元前135年,武帝建元六年

春二月,辽东高庙灾。夏四月,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汉书·董仲舒传》:“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书见《汉书·五行志》。

《史记·主父偃传》说,主父偃因揭发董仲舒有功,受宠。“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汉书·刘向传》引韩说曰:“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中大夫、胶西相,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尝有诏问。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

洪迈云:“以武帝之嗜杀,临御方数岁,可与为善。庙殿之灾,岂无他说,仲舒首劝其杀骨肉大臣,与平生学术大为乖刺。驯至淮南、衡山二狱,死者数万人。然则下吏几死,非不幸也。”

苏舆《董子年表》说:“案:仲舒此书,因时之论。使武帝早从其言,何至兴彼大狱。仲舒学术尚仁,而有时主刑,所以为大儒也。洪(迈)论失之。”

五月,窦太后崩。

通夜郎。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

《西京杂记》五:七月,京师雹。鲍敞问仲舒:“雹何物?”仲舒答之。

冬十一月,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史记·主父偃传》:“孝武元光中,(主父偃)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主父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严安上书曰:今欲招南夷,朝夜郎,……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茏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

夏五月,复征贤良对策。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