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更化与复归 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董仲舒强调,新礼制应该体现王权神授的原则,即“通以己受之于天”,以使王者垄断与天沟通的特权,保持在人世间的威慑作用。他指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下。”[21]

再说乐。在现代人看来,所谓乐,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乐的概念远不指音乐,而指一切文化艺术形式以及它的教化功能。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礼的作用,而乐作为礼相辅相成的手段,因而也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中国,“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22]所以,中国古人从来不是把乐仅仅作为娱乐品,也不仅仅用于宗庙的祭祀、朝廷的飨燕,而是看作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荀子曾准确地指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23]

到了秦汉之际,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音乐艺术不仅未能得到新的发展,而且几乎陷于停滞或毁灭的状态。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古代雅乐几乎**然无存,在秦朝所留下的仅有武王的《大武》[24]。在汉初,甚至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宫供职的制氏,也“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秦二世所喜好的是世俗音乐,武夫出身的刘邦和汉初的布衣将相们由于缺少文化,所喜爱的也只是楚声等民间音乐。致使“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25]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固然无可厚非,但在董仲舒这样正统思想家的眼里,何啻是洪水猛兽。因为这些民间的或世俗的流行音乐虽然有助于宣泄人们内心的情感,但它毕竟缺少一种严肃,毕竟不利于道德教化。从这个立场来思考,就不难理解董仲舒为什么把重新制定礼乐作为更化、改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历史的运动从来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仅老百姓讨厌那些经过文人加工雕琢,内容空虚、歌功颂德的严肃音乐,即使那些帝王后妃们也未必喜欢听,结果,“武帝裁音律之响,定郊丘之祭,颇杂讴谣,非全雅什”。[26]民间音乐终于得到官方的认可。这正合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来自民间的创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总能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当被认可之日起,这些有生命力的东西便开始枯萎,最终又会成为历史陈迹,成为僵死的教条。董仲舒假如明白这个道理,大可不必为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担忧,因为规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综上所述,董仲舒关于更化、改制的三大纲领,即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有其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内容。从积极方面而言,他不满意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从消极方面说,这个全新的社会只是三代理想政治模式的复归。而且,由于董仲舒思想的神学倾向,使他总希望借助于天的意志而实现人的愿望,因此,在其强调更化、改制的同时,实际上又在不自觉地积极倡导继续执行汉初以来的无为政治路线。这是董仲舒思想的内在矛盾。他说:“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因国以为身,因臣以为心,以臣言为声,以臣事为形。”[27]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董仲舒之所以强调无为政治,可能是因为他既希望汉武帝有所作为,而又厌恶汉武帝的好大喜功,而试图以“天意”为名对武帝的决策有所制约。这可能也是所有欲为“王者师”的那些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心理和惯用伎俩。因此,他反复劝诫武帝“据位治人,用何为名”,“累日积久,何功不成!”[28]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董仲舒的这些主张与其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整体构思中的君主理论是一致的,因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所谓不闻其声者,非不闻其号令之声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闻也。不见不闻,是谓冥昏,能冥则明,能昏则彰。能冥能昏,是谓神人。君贵居冥而明其位,处阴而向阳,恶人见其情而欲知人之心。是故为人君者执无源之虑,行无端之事,以不求夺不问闻。”[29]以无为而无不为,这或许正是董仲舒心目中的圣明君主的形象。

[1]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7页。

[3]《汉书·董仲舒传》。

[4]《春秋繁露·楚庄王》。

[5]参阅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8]《朱舜水集》第518页,中华书局1981年。

[9]《股墟书契考释》第102页。

[10]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第114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11]《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12]《史记·秦始皇本纪》。

[13]《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14]《礼记·礼运》。

[15]《荀子·礼记》。

[16]《礼记·礼运》。

[17]转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1081—1083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韩非子·五蠹》。

[19]《春秋繁露·基义》。

[20]《春秋繁露·楚庄王》。

[21]《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2]《通志略》,《乐略》第一《乐府总序》。

[23]《荀子·乐论》。

[24]后更名为《五行舞》。

[25]《汉书·礼乐志》。

[26]《隋书·音乐志》。

[27]《春秋繁露·保权位》。

[28]《春秋繁露·立元神》。

[29]《春秋繁露·立元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