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翰林讲师活剐高素质狮族(第2页)
九灵元圣抓个猴子,就是这么轻松。猴子的实力在黄狮精面前堪称无穷大,但九灵元圣显然又是猴子的高阶无穷大。有人说很多妖怪神通本不及孙悟空,靠的是主人给的法宝,但九灵元圣堪称整个取经路上碾压猴子最轻松写意的一个(镇元子不算妖怪),别说法宝,连兵器都不用。
抓尽孙悟空一方的九灵元圣依旧展现了极高修养,都己经死了一个黄狮孙儿,也没说拿这边的某位俘虏抵命,只是对着铜头铁臂的孙悟空一阵打,连沙僧主动要求承担百十棍,九灵元圣都不同意,难道是知道别人不禁打?
九灵元圣睡后,孙悟空独自逃回玉华州,金头揭谛、六丁六甲押着土地跪在面前道:“大圣,吾等捉得这个地里鬼来也。”土地“战兢兢叩头”,交代了九头狮子的主人在东极妙岩宫。孙悟空“思忆半晌道:‘东极妙岩宫,是太乙救苦天尊啊。他坐下正是个九头狮子。”’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1)竹节山土地并不愿交代九灵元圣的来历,是被护佑队逼的;
2)护佑队赶在孙悟空启动搬救兵程序前说穿妖王来历,所以这一难没有四处搬救兵,直接找了正主;
3)全书仅有两个妖怪主动显出原形,一个是祭赛国万圣龙宫的九头驸马,一个就是九头狮子。看来九个头真的很威武,丑的帅的都乐于亮出来。
这几个细节透露出双方主帅的真实操作。是啊,这九头狮岂是凡种,寰宇之中真有第二个?九灵元圣毫不遮掩,一照面就主动显形,分明就是亮明身份,孙悟空一见便知,所以用来引出背后祖翁的黄狮精就没利用价值了,直接打死。但孙悟空也表现出极高政治素养,连连大战就是不说九头狮子是谁。护佑队见他和对方主帅互送俘虏后,下一步多半是要开始搬救兵了,这样会牵涉进更多势力,估计是上级交代了这次不允许,但也没人愿出头来说破,于是抓到官最小的土地,逼他来说,承担这个政治责任。
既然九头狮的身份己经说穿,那孙悟空也不能再耍什么花样,径上东天门东极妙岩宫找到太乙天尊。天尊唤狮奴来问,才发现狮奴睡着在地。一问是偷喝了太上老君送的轮回琼浆,该睡三天,狮子趁机溜了,换算成下界是三年。有人说这又是太上老君搞鬼,其实这次真跟他没啥关系,且先不说太乙天尊此话是真是假,就算真是老君送的酒,也不是给狮奴喝的。太上老君的儿子、儿子他娘、儿子他爹工作都解决了,金丹砂也收了,没理由再来了。
太乙天尊带狮奴下界,“喝道:‘元圣儿!我来了!”’元圣儿立即现形磕头。倒是狮奴冲上去当众痛打九头狮,“狮奴儿打得手困,方才住了,即将锦韁安在他身上,天尊骑了,喝声教走。他就纵声驾起彩云,径转妙岩宫去。”可怜啊!这整部书中气质最高的一位妖王,却是唯——位当众挨打的,打他的也不是什么大神,一个狮奴而己。其实太乙天尊对九灵元圣评价颇高:“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但却没有阻止狮奴对这位真灵的当众凌辱,让读者不胜唏墟。这凸显出太乙天尊的广大神通,他显然又是九灵元圣的高阶无穷大,不过这也是很多人对当年大闹天宫的疑惑,这帮人的实力明明是孙悟空的k阶无穷大,怎么就是不出手,害得玉帝钻桌子?
九灵元圣也只是挨了下打,他那群高素质狮孙可就惨了。孙悟空救出取经团并玉华王父子,将狮子洞焚毁,回州城将俘虏的六个狮子全部斩杀,和之前己经剥皮的黄狮一起分肉,“把一个留在本府内外人用,一个与王府长史等官分用,把五个都剁做一二两重的块子,差校尉散给州城内外军民人等,各吃些须:一则尝尝滋味,二则押押惊恐。那些家家户户,无不瞻仰。”
太惨了!这真是千刀万剐呀!
整部书修养最高的一伙善良妖怪为何结局最为凄惨?说来又是官场上令人寒心的一幕,其实这也是明代一个著名政治现象一廷杖。
古代一些皇帝被臣子顶撞,一怒之下就当廷杖打,隋文帝(杨坚)甚至有过当廷亲自打人的不良记录。但历朝历代的廷杖都是很罕见的,唯有明朝最著名,甚至堪称明代政治特色,盖因前代皇帝怒了就直接削脑袋,最不济讨厌谁就可以赶走,谁还留着打板子玩儿?唯有明朝不能杀文官,甚至不能随意任免,那就只能打屁股出出气了。所以明朝廷杖多,其实是因为杀头少,也不能随意免官。
宋明以来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思想深入人心,廷杖的本意是当众殴打,以折辱文士的颜面,但既然是死谏得到的“待遇”,那您才是力扛暴君的真儒呐!很多文官故意以过激言辞激怒皇帝,诱取廷杖。不过皇帝也不是傻子,不会轻易给你这待遇。万历十七年(1589),大理寺评事(最高法院审判庭长,正七品)雒于仁上著名的《酒色财气四箴疏》,痛骂万历帝有酒色财气的恶习。其实万历帝身体不太好,恰恰很注重回避酒色财气,雒于仁这完全是无端污蔑。万历帝果然大怒,召宰相申时行等欲行重惩。宰相力劝不要上当,如果真对雒于仁实施廷杖甚至下狱杀头,那他就成了千秋忠臣,你万历小儿就成著名暴君啦。万历帝也反应过来,呵呵冷笑:“你想做比干,拉朕来做商纣王?这厮想骗廷杖,我怎会上当?”为此,万历帝还发明了“留中不发”的技术,即不再遵从“有请必复”的原则,对那些故意污蔑谩骂的上疏不再回答,说难听点就是唾面自干。
不久雒于仁因病退休,死后追赠光禄少卿(正五品),比生前的官大很多。其实他也只是众多骗廷杖行为的一个注脚,当时沽名卖直的人相当多,皆以骗得廷杖为荣。九灵元圣表面上看当众挨打受辱,但您看他也博取了不少读者的同情,再加上轻轻一口就可以衔去孙悟空的超强实力,他反而成了人气最高的一位妖王。所以当时少不了文官挖空心思污蔑皇帝,激怒了他就骗得一顿廷杖,人称“讪君卖直”。不过要说廷杖业的翘楚,倒还不是一例讪君卖直,而是讪一位比君王更大的独裁者一张居正。
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过世,按礼制应回家守孝三年,但他贪权恋栈,想违背基本人伦,这引来一波攻击狂潮。其中张居正的两位学生翰林编修吴中行、翰林检讨赵用贤上疏弹劾,言辞激烈,张老师大怒,责以廷杖。然而这不但没有吓倒正直的文士,反而激起更多的人进谏力抗,其中尤以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新科进士邹元标言辞最为激烈。张居正大怒,指示冯保动用厂卫,痛打这五人。太子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王锡爵效仿当年杨慎,率近四十名(玉华州狮族规模)翰林官抗议,张居正坚决行刑,吴中行被当场打死,锦衣卫用布裹着他的尸体扔出长安门,所幸被神医救活。这五位收到了巨大的政治美誉作为回报,“直声震天下”(正直的名声震动天下)。
吴中行长得很胖,神医在他腿上“刦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白话说就是“一二两重的块子”。赵用贤更有创意,将自己掉落的块子收集起来,做成腊肉,当做传家宝。赵用贤最后官至吏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其孙赵士春高中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探花,授翰林编修,又遇到了兵部尚书杨嗣昌效仿张居正故事,以“夺情”为由不回家守孝。赵士春慨然出示他家祖传的腊肉并上疏道:“臣的祖父用贤公,就是因为讨论宰相张居正夺情之事,几乎死在廷杖之下,用这块腊肉训示子孙。臣岂敢辜负家学渊源,辜负明主,坐视纲常扫地?”虽然赵士春没能骗得廷杖,只是罢官,但依然博得名声,与另四位同僚并称为“长安五谏”,士人俨然将他们比作当年吴中行五人。
有人说明朝的廷杖打断了读书人的脊梁,把中国的文人训成了犬儒,这话显然谬以千里。廷杖不但没有打掉文人的骨气,反而成为他们追求“文死谏,武死战”崇高价值的一种方式,甚至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渴求程度。尤其指责权臣和指责皇帝可不是一个概念。皇帝的位置有法律保障,骂他一顿其实动摇不了帝位,但权臣被指出过失可真是要丢位置的,所以皇帝被骂最多打一顿板子出出气,权臣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很多滑头也懂得这个道理,假装敢于指出老板的过失,反而对经理文过饰非、大吹法螺。一个国家这种人多了,风气自然就堕落了。而吴中行、赵用贤这种敢于向张居正、杨嗣昌这些权臣开炮的才是真的勇士,是正直和腐朽最正面的激烈对抗,未必是某些人所谓的沽名卖直。
28。3风口浪尖的翰林讲师
玉华州狮族应该是九头狮的孙子辈,一直与当地凡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不知玉帝或佛祖使了什么手段,让太乙天尊同意协助取经工程一倒不是保驾护航,而是更直接瓦解凡人国度的道教信仰,转而建立佛教信仰。具体做法便是伺机派出九头狮,先假意会合他那群狮孙,然后借取经团路过之机,引黄狮上钩,引发大战将他们屠尽,再收回九头狮,这玉华州不就留给佛教了吗?但太乙天尊这种高端道仙毕竟不同于那些散仙,这种事不能做得太明,所以他和元圣儿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骗得一顿廷杖,算是给道友(文官)有个交代,或许这便是玉帝与他交换的利益了吧。
那么太乙天尊暗喻了官场上何种角色呢?首先要看看这位尊神在道教神话中的定位。太乙天尊又称东极青华大帝,所以很多人将其当作道教四帝中位居东方的一位,在天庭的层级仅次于三清!然而道教四帝(四御、四辅)并非按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排布,而是按北、南、上、下,即:
北御: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紫禁城的守护神;
南御:南极长生大帝,掌管雷府,不是南极仙翁,更不是寿星;
上御: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
下御: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又称屋土娘娘,常以皇天屋土并称。
不好意思,没有东、西两方。很多网络小说觉得以东西南北排布更合理,产生了很多衍生版本,最常见的就是将勾陈大帝赶到西方,再将东极青华大帝补为东方,屋土娘娘就不幸被开除了。更有一种“六帝”,取上、下、东、西、南、北六合方位,将勾陈大帝赶到西方,将玉皇大帝补为上御,东极青华大帝同样坐上东御之位,这看起来很合理!不过至少《西游记》没有采用这些说法,我们更不能无端臆造什么玉帝阴谋将六帝变为四帝,自己“脱臣为君”之说。我认为《西游记》的设定还是很清晰,玉帝相当于皇帝,三清相当于宰相,四帝相当于六部尚书这个级别的中层,绝对没什么六帝。
主流道教典籍中,太乙天尊全称“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主要职责就是寻声救苦,供信徒念诵求救。不过他这个职能后来显然被佛教的观音菩萨所夺,这就是玉帝搞的坏事儿了!还有一说太乙天尊主管幽冥地府,这个职能也被佛教的地藏王菩萨所夺。至于他的不动产青华长乐世界似乎也被挂上佛教极乐世界的牌子,估计不属于他了。所以在《西游记》中,太乙天尊的设定相当模糊,显然插不进三清四帝这个级别,但既然能称天尊,想必也相去不远。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封神演义》有一位太乙真人,即哪吒的师父,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但这并非太乙天尊,请不要混淆。
那《西游记》中,太乙天尊这位在真正道教传说中己经模糊化的神祇到底暗喻了明朝官场上的什么角色呢?我认为应该是翰林讲师。
翰林院被认为集天下文采之精华,是清要文官中最受尊敬的一个部门,但品级不高。以明朝为例,一般有三十余名翰林官,其中最高的翰林学士才正五品,其下的侍讲学士、侍讲、五经博士、修撰、编修等品级更低,还有大批庶吉士相当于进站博士后,出站前暂无官阶,介于坐骑和正式神仙之间的九灵元圣似乎就是这样一种身份。翰林院的职能是研究政策、撰写诏旨、编撰史书,没有什么实在的决策权,所以在唐宋有清苦之嫌,但至明代却在学术、仕途、权力等各方面都达极致。
首先,唐宋论才的标准尚不够成熟,翰林官号称世上最有才华之说值得商榷。明朝形成非常完善、成熟、严格的科举制度,三十余位翰林官一律由进士中的三鼎甲、庶吉士充任,含金量得到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