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金角大王太上老君的唐僧肉广告(第2页)
金角大王持七星剑与持金箍棒的孙悟空比拼武力,基本打成平手,但芭蕉扇取出来一扇火,立马烧得猴子上蹿下跳。师徒四人都当过两位大王的阶下囚,孙悟空甚至一度被装进紫金红葫芦,差点化为脓水。多亏孙悟空战斗意志顽强,屡败屡战,智计百出,多次巧计骗来葫芦,最终将二王都收入其中。说起来,这是全书唯——次以正面硬刚贯穿始终的关卡,太上老君只是最后来收走了败方,中途确实没有任何神仙插手,不信看看其它关:
黄风怪:灵吉菩萨给出定风珠;
黄袍怪:二十八宿下凡来唤走奎木狼;
乌鸡国:太上老君给出九转还魂丹;
灵感大王、独角兕大王、九灵元圣、玉兔等:老板直接下凡来带走;
红孩儿、牛魔王、九头虫、小雷音寺黄眉佛祖、狮驼岭三大魔王、金平府三只犀牛更是天庭或灵山直接派出大批援军来战。
当然,白骨精、南山大王这类妖怪过于弱鸡,一棒子就敲死了,不论。真正实力够强,孙悟空又忍住了没请救兵,纯靠三兄弟斗智斗勇,用实力战而胜之的,唯有金银双童一关。这也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关,足足用了四回(第32?35回)。不过这也点出:如果真是每一关都这样过,先不说猴哥的法力神通,唐师父的阳寿也等不起呀!
然而就在这场硬仗中,金角、银角却有一个做法很不合理一他们画影图形、大张旗鼓地缉拿唐僧,这不是打草惊蛇吗?
金角大王情报非常准确,对刚刚组建完成的取经团了如指掌,在从未打过照面的情况下就己有师徒四人甚至白龙马的准确图形,这和之后靠听小道消息的妖怪们可不在一个档次。也难怪,他们可是太上老君的身边人,又号称是观音菩萨专门借来考验取经团诚意的,出发前配备好任务说明书似乎说得过去。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该如此打草惊蛇呀!众所周知,抓猎物的要诀就是要隐秘追踪,趁其不备,一击致命。有时还要设陷阱、布迷踪,诱猎物在不知不觉中上钩。总之,隐秘是狩猎的第一要务。这两位倒好,拿着取经团的图形,点起三十名小妖,大张旗鼓地在山上巡逻,生怕全世界不知道他们在抓唐僧。
说来也巧,银角大王听了金角哥哥的话,第一次出来巡山,便堪堪撞上这边也在巡山的猪八戒,一番激战抓了回来。结果金角说这头猪没啥用,要抓唐僧。于是银角老弟点起更大的五十名小妖队伍出击,用移山法压倒孙悟空,又一番激战抓来唐僧、沙僧和白龙马。
奇的是,银角大王遣须弥、峨眉、泰山压住孙悟空,却不动手杀掉,自顾抓了唐僧回洞府去也。暗中监视取经工程的揭谛出来训斥按银角大王号令依法行政的山神、土地,向本不知情的山神、土地交待来龙去脉。相信这几位听了这么爆炸的新闻,回去肯定会大讲特讲,将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大战取经团的精彩故事散布到三山五岳。至于他们大战的原因?就是为了吃唐僧肉呀!这唐僧肉好啊!连太上老君身边的童子都看得上,吃了不用打坐练功,直接长生不老哟。客官,快来吃呀!至于后来银角大王派精细虫、伶俐鬼拿紫金红葫芦来装孙悟空,却被孙悟空用“装天”小把戏骗走宝贝一节,又是作者在以精彩的斗智斗法转移读者的注意力。
前文就分析过,说唐僧肉有类似于蟠桃的功效,这完全是天界放出的一个谣言。但之前这个谣言似乎流传不广,连奎木狼这样的大神级妖怪都完全没听说过(也有可能是没当回事儿)。所以,太上老君需要推送一下。他的动机很明确一既然西天取经损道肥佛,作为道祖自然要阻挠,但过于直接出手又得罪玉帝、如来。那就不直接出手,只打个广告,让一路妖魔出洞,疯抢唐僧肉,被谁吃了就不怪我咯!
道祖这个广告非常巧妙,且看他的精心设计。
第一步,巧借观音来借童子充作一难的机会,让贴身秘书金银双童出马。为何要派两位?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两个人演双簧,两人在任务中的地位、作用还不同。应该说金角是主,银角是辅,犹如相声中的逗哏、捧哏。很多人认为莲花洞实施的是双首长制,金角、银角是平级,其实并非如此。金角很清楚任务的前因后果,因为老君向他交代了取经团的画影图形,布置了散布唐僧肉谣言的任务,甚至保持联络,连取经团到了平顶山的动向都及时向他传达。反之,银角大王恐怕未必清楚任务详情,很多时候只是按金角哥哥的指挥行事,或者说捧着哥哥,让他的表演更能感染观众。
第二步,金角大王开始推送唐僧肉的广告。金角第一次说起唐僧肉时,银角老弟的反应是:“我们要吃人,哪里不捞几个?这和尚到得哪里,让他去罢。”可见金角大哥带着银角老弟下凡来许久,守口如瓶,从未提过什么唐僧肉,直到唐僧来了才作为爆炸性消息放出,这符合广告传播学宣传时间紧贴产品推送上市的基本理论。这也说明当时“唐僧肉吃一块长生不老”的说法还没扩散开,连银角大王这么高级的妖怪都还不知,一旁的小妖们更是被这样突如其来的惊人消息震撼得无以复加。
第三步,金角大王派出深受广告毒害的银角老弟带着毒害程度更深的三十名小妖出去巡山。银角老弟毫不遮掩,大张旗鼓,这是广告的全面扩散阶段,将效果传播到普通消费者。
第四步,孙悟空派出毫不知情的猪八戒前去巡山,与第一次巡山的银角大王撞个正着,形成初步冲突。如果说金角大王和孙悟空没有事先协调好,这撞上的时间也太巧了。
第五步,你来我往,冲突升级。银角大王召唤三座大山,山神、土地得知实情,比小妖们更加震撼,事件的影响成功扩散到了三山五岳。
由此我们又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谁是政治谣言的传播主力?不是普通群众,恰恰是那些官场人士,尤其是一些中下层官僚。像金角大王、大鹏这些高级妖怪(低级神仙)接近消息源,在老百姓面前又是“官场中人”,说话似乎很权威,他们说出来的一些传闻,有时明显不合逻辑,但基层官僚和老百姓就是愿意信,甚至被戳穿了仍为之竭力辩护,以捍卫自己“得到内幕消息”的荣耀。试想峨眉山土地去向山中群妖宣贯自己得到了“唐僧肉吃一口长生不老”的内幕,群妖无不崇拜土地消息灵通,唯独某白蛇提出质疑,土地必会大怒:“老子是当面听太上老君的金炉童子亲口说的(你有资格跟道祖的童子当面交流吗?)人家都在拼了命抓唐僧,你个死蛇精居然还不信?给我压葫芦山下,等一千年后穿山甲来救你吧!”所以某些大佬故意将一些谣言借由中下层官僚之口散布出来,往往效果好到想澄清大家都不信的地步。
16。4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
金银双童大张旗鼓地抓唐僧,不是真的为了吃唐僧肉,只是为了打个大广告。这一方面是作者的剧情设计,另一方面又是他在阴险地嘲讽明朝甚至后世很多人。
恰如银角大王所说,唐僧其实就是肉体凡胎,根本没吃头,类似于蟠桃的功效只是个谣言,但就有那么多人信,前仆后继地疯抢,甚至搭上了小命。这在知道内情的人来看,是值得嘲笑的,就像明朝历史上也有一件类似的谣言惨遭李春芳嘲笑。
永乐帝(朱棣)造反抢了侄儿建文帝(朱允忟)皇位。朱棣最初以“奉天靖难”为名,号称“清君侧”,率大军打进南京。但打进南京后有件事儿很棘手——俘获的建文帝怎么办?把他咔嚓掉?那不是弑君吗!那不杀留着怎么办?您是来“清君侧”的,现在君侧己清,四叔您可以回北平去继续当燕王了,小侄继续当皇帝。就算说建文帝自杀都不行,因为他显然是被四叔给逼得自杀的。事实上就算真自杀了还是不行,因为他毕竟当过皇帝,死了也要奉入宗庙。更要命的是他当时己经立了太子,他若驾崩了也该太子继位,轮不到你朱老四!《明太宗实录》便称建文帝自焚死,这应该是明太宗(朱棣)最初的托词,但很快他又发觉说不通,于是又改变了说法,所以后来《明史》等均不采纳此说。
那这又不能死又不能活的,建文帝的处理就只剩一个一莫名消失。于是朱棣登基后,开始散布说法:称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前一刻逃出城去了,从此与世人相忘于江湖。
这种说法比唐僧肉的谣言更不合逻辑。当时建文帝是正统皇帝,朱棣是反贼。虽然不小心被打到南京,但天下依然认可的是建文帝而非朱棣。建文帝若能逃出南京,那他应该做的是立即在某地立起大旗,号召天下勤王,哪有好不容易逃出来又躲起来的道理,还一躲躲到死?所以建文帝在南京城破时己死无疑,所谓逃亡无非是朱棣无法处理他而散布的一个谣言。为了推广这个谣言,朱棣还配套了许多措施,散布了更多谣言,尤其是装出一副在民间寻找建文帝的姿态。民间也受此影响,将永乐帝的一些行为视为在暗访建文帝行踪,产生了许多衍生谣言,其中一个最令人震惊的便是一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这简直就是银角大王大张旗鼓抓唐僧的做法。谁都知道搜寻逃亡之人,靠的是明察暗访,行事最需隐秘,哪有郑和下西洋这样大张旗鼓,相当于扯起嗓子大吼一声:“大侄子,四叔抓你来啦,快藏好呀!”而且找个建文帝找到非洲(甚至有可能包括美洲)去了,永乐大帝真是以天下为家呀!不过您确定这真是正常人类的思维方式?
然而这个谣言就是有不少人信,把郑和下西洋这么伟大的国家工程理解成“找建文帝”这么卑微的理由。我若告诉纽约土地其实并非如此,他恐怕还会怒道:“人家郑和公公找到非洲甚至美洲都在找,你个死作者居然还不信!”不过在李春芳眼里,这种人是值得嘲笑的。但请注意,李春芳笑的不是永乐皇帝,而是那些相信“找建文帝”的人,这些朋友当真是比当真以为银角大王当真想吃唐僧肉的天蓬元帅还要可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