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1锦衣卫沙师弟在看着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1锦衣卫——沙师弟在看着你

有人总结《西游记》教给我们的职场策略,说沙僧的策略就是本领低微的人要紧跟有希望的团队,着实有理。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沙师弟就是一个埋头苦干,但很少提要求,甘当配角,也不搬弄是非的优质团队拼图。以至于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又给他加上了任劳任怨这个美德,所以挑担子的活儿也顺理成章地从二师兄肩上移给了他。但事实上,沙师弟的任务就是玉帝派去监视取经团的,这种工作开口太多可不是什么好事儿。没错,很多人心目中老实巴交的沙师弟暗喻的明朝官场角色正是一锦衣卫。

11。1卷帘将军由锦衣百户充任

沙僧很清楚地交代过自己的背景——曾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贬在流沙河,还安排七日一次,飞剑来穿胸肋,相当痛苦。

弼马温和天蓬元帅在真实的历史中还算隐藏得较深,但这个“卷帘大将”却很容易找到。《明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登极仪》记载了明朝皇帝即位仪式,“内赞二人于受表官之南,卷帘将军二人于帘前,俱东西向。”也就是说:准备当皇帝的人先坐在奉天殿(紫禁城正殿,今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内室帘子后,等待外面群臣上劝进表,有“卷帘将军”二人立于帘前。这个“卷帘将军”显然就是《西游记》中“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卷帘将军真的要做卷帘这个动作,仪式开始后,先经过一大段程序,群臣入殿,卷帘将军将帘子卷起,即位人从内室上殿与群臣相见,接受劝进表,后面再经过一段程序就以即位诏告天下,礼成。

那这个卷帘将军由什么人充任呢?据《明会典》记载,除登基仪式,每年冬至、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相当于现代的春节)、万寿(皇帝生日)三大朝仪也会用到卷帘将军。典礼日,御马监将仗马牵出,锦衣卫正指挥一人位于铜丝帘右侧面东而立,百户二人于帘下左右对立,仪式开始时将帘卷起,卷帘将军即出殿门,文武百官肃立等候皇帝升殿。这里很清楚地记载:卷帘将军是由两位锦衣百户充任的,这就是沙和尚的真实身份。

小说中还描写了沙和尚穿一件黄锦直裰,这在帝王时代可不是普通人随便穿的,只有御前仪仗人员才能赐穿,除此之外私穿黄锦即为逾制,甚至有谋逆嫌疑。另一方面,师徒五人(含白龙马)按五行排布,唐僧属火,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白龙马属水,这沙僧属土,所以穿黄。五行相生相克,土位居五行中央,与另外四相都有直接联系。沙僧作为一个锦衣卫派出的监军,默默地直接监视着另外四人,他话少点才是政治正确。

顺便提一下,沙僧的武器是一柄降妖宝杖,很多影视作品将其表现为一个长柄,一头月牙铲,一头斧形刃。这其实是受《水浒传》花和尚鲁智深的兵器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误导,而且有些道具师直接将此杖当扁担用了。其实沙僧是不挑担的,降妖宝杖也是一根单手持的短杖,类似于韦陀的降魔杵一就在每个汉传佛寺第一重殿弥勒佛像背后,有空可以去看看。沙僧介绍这是月宫吴刚伐下的一枝梭罗仙木,由鲁班制造成杖。第四十九回,通天河灵感大王(观音的金鱼)取笑沙僧是个磨博士,因为他使一条擀面杖,更是正面描述了降妖宝杖的形状一像一根擀面杖。

沙僧在加入唐僧团队前在流沙河吃了大量取经人,我们很难完全弄清这些人的身份背景,是谁指派,抑或根本无人指派,就是些凡僧。但总之他们走到流沙河被吃,实质上就是他们的取经工程被沙僧叫停了。唐僧是金蝉子(须菩提)第十次转世,那他的前九次也都是被沙僧吃掉的?我认为显然是的。

沙僧遇到观音后说自己吃了许多取经人,他们的骨骼都沉入流沙河(这河鹅毛也浮不起),唯独有九个头骨不沉。老沙也觉得奇异,于是将九个头骨串成一个项圈戴着,后来起了大作用。流沙河鹅毛浮不起,什么材料都造不成船送唐僧过河,只有以这个项圈作船底,观音又专程送来的一个红葫芦作船体,才顺利渡唐僧一行过河。这九个头骨显然就是唐僧的前九世,要渡唐僧过河,也只有他自己的骸骨才行,这正是佛教“渡人渡己”之意。

其实如来早在金蝉子第一次转世起,就发起了取经工程,只不过当时手段简单粗暴,未经精心设计,所以各方利益未能平衡,取经人走到流沙河时,玉帝便通知沙僧终结此次取经行动。就像一些小太监作出过分的事,皇帝只好让锦衣卫进来抓人。嘉靖帝的“大礼议”也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而是与文官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后勉强占得上风,回合远远不止九次。当然,除了金蝉子前九世,沙僧还吃了大量其它取经人。是啊,皇上需要用来干政的太监很多,派去取经的也不止你一个哟!

沙僧作为一个锦衣卫的代表,守在流沙河,似乎起到一个保险开关的作用,不让佛教的吃相过于难看,也为取经设定了一个基本的底线,在清理掉大量擅自取经的野人并连续否决九次官方取经后,终于在第十世放行。

在第十次取经途中,沙僧并没有冲杀在前,几乎就没有擒杀妖魔的战功,同时他也不像孙悟空那样到处去找神仙疏通关系,他就默默地注视着取经团前进。这并不表示他真的什么都不做,他只是不管具体业务,每到关键时刻他都会忠实履责。而他的职责就是监督另外四人忠实履责,尤其不准散伙。孙悟空多次遭到不公正待遇,愤而要离去,猪八戒都在一旁冷嘲热讽,火上浇油,沙僧却是尽量规劝。

三打白骨精导致孙悟空第一次被唐僧驱逐,走时吩咐沙僧:“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可见孙悟空深知沙僧是支持取经团坚持走下去的安全阀。第四十回,唐僧又不识妖精,被红孩儿摄走。关键是之前不久唐僧才强要孙悟空背假变道士的银角大王,结果银角拘来三座大山差点把猴哥压死。殷鉴未远,唐僧又愚蠢透顶地强令孙悟空背红孩儿,这实在让孙悟空心灰意冷,说要散伙,猪八戒也附和,唯有沙僧力劝他们回心转意。第五十七回真假美猴王,孙悟空又因打死草寇被唐僧驱逐,结果假猴王趁隙打翻了老和尚,这次沙僧亲往花果山找孙悟空调查,再次避免散伙。

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偶尔也有气急败坏之时,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用计掳走唐僧,孙悟空“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对此,猪八戒的反应是“慌得走也没路”。“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就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行者虽是神通广大,却也明理识时,见沙僧苦苦哀告,便就回心道:‘八戒,沙僧,你都起来。明日找寻师父,却要用力。”’

这里首先表明了沙僧的身份一灵山大将,说明他本是佛派中人,不是道家神仙。没错,锦衣卫是皇帝私臣,不是进士文官。其次深显沙僧的为人之道,在孙悟空都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他却讲出了一番道理,让悟空冷静下来,着实功力不浅!

11。2锦衣卫被东西厂带坏了名声

这里送上一句迟来的道歉,可能有些喜欢沙老实的读者己经很不高兴了,居然把这么老实巴交的沙和尚跟阴森狠毒的锦衣卫特务扯上了关系!也难怪,自从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出版以来,人们己经把锦衣卫和白色恐怖的国民党特务等同起来。事实上,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安置勋臣子女的仪仗队,特务真的只是一个意外发展出来的副业。

明代锦衣卫沿袭自宋代武德司,初名拱卫司,后频繁改名都尉司、亲军都尉府、仪鸾司等,直至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锦衣卫,主要职能就是御前仪仗。之所以叫锦衣,就是因为明太祖决定将其作为专门安置功臣子女的地方,取衣锦还乡之意。御前仪仗这个工作有几个特点:体面荣耀、相对轻松、收入高、不涉及国家大政、不影响社会公平,当然更不需要上阵拼杀,没有什么危险,非常适合用来安置子女。

明代入官的途径主要分四途:科举、恩荫、吏进、军功。科举进士被视为“正途”,把持内阁九卿部院寺监府州县的三千多清要职位,须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产生。功臣们虽然能为子女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但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要在全社会亿万公民公平参与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就算偶有高官子女能够高中也是小概率事件,不形成机制。隋唐皇帝正是巧用这招将中国拖离了门阀贵族社会,进入公民社会。明代建立伊始便厉行科举,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这对提着脑袋跟你朱重八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家里而言着实有几分寒碜,于是又想到了一个折中办法:给功臣一定名额,让他们的子女充任一些非“清流”的荫官。

有些功臣获封爵位,若是世袭罔替,嫡长子一系的世袭爵位就进入法制保障,其余子女则由朝廷以恩荫为名赏赐一些低级官职,但绝不能在内阁九卿这些实权部门,最常见的便是安置在锦衣卫、尚宝司、上林苑、中书科等处,都是些负责礼仪、园林、文书等闲散工作的部门。除了军功,一些文官立功同样可以获得恩荫,他们的进士资格当然不能世袭,但世荫一个锦衣卫、尚宝司职也算是为子孙后代拼来一点待遇。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设计,功勋家庭理应享受待遇,但待遇不能是国家将公权力赋予他们的子女,让他们到市场上去捞取利益,而是将权力和待遇分开,公开、明确、法制化地规定何种功臣的几位子女应享受什么待遇而非权力。明代的恩荫制度趋于成熟,每家什么情况,应得多少锦衣卫、尚宝司、上林苑、中书科的荫官名额也是有标准的。这套事务具体由吏部验封清吏司主管,也就是说恩荫仍在科举进士的掌控之下,并非当权者随意分发。而荫官不能转为文官,理论上这些人获得荫官也不会干涉大政。但恩荫总比科举容易找到口子,既然恩荫由功勋,叙功这种形式终究没有考试那么严格,所以皇帝、权臣在荫官这个圈子中寻找人身依附关系比在文官中相对容易多了,是打造私臣的一个重要人力资源。

各类荫官中,尚宝司负责收捡御用物品,中书科负责在内阁装订文书,上林苑则是皇家园林的花匠,给人感觉就很文弱,唯有锦衣卫略带军事化色彩,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必将脱颖而出,成为皇帝的私人秘密警察。锦衣卫,这个本来以荣耀为主题的部门,鬼使神差地演变成了特务政治的代名词。一说到明朝的坏蛋特务,很多人都爱用“厂卫”。这实际上是东厂、锦衣卫二者的合称,但在他们长期的罪恶勾结中,人们渐渐己经把他们混淆啦。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厂、卫,甚至认为锦衣卫也是太监衙门,锦衣官都是阉人,这真是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初衷背道而驰。没办法,谁让你们共同搞了那么多丑恶的勾当呢?

前文介绍御马监提督西厂时简要介绍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的关系,其实东厂才是明代特务政治的权力源,锦衣卫只是按皇帝的要求抽调一点点兵力给厂公役使罢了。最初皇帝固定派一名锦衣百户带队去东厂当差,一个百户所的编制是112人,理论上这就是东西厂的兵力。但成化十三年(1477),西厂遭文官弹劾以致关闭(被压五行山下),御马监太监汪直用计让皇帝重开西厂。或许是成化帝觉得亏欠了小汪直,重开时派了锦衣千户吴绶前往西厂当值,千户所的编制是1200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