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西苑取经司礼太监的幸进之路(第1页)
7西苑取经——司礼太监的幸进之路
西天取经由唐僧担任名义上的项目负责人,他是取经这个故事理论上的总线索,弄清他的来龙去脉似乎很重要。本来唐僧的背景很清晰,但由于小说的版本问题,他这一世肉身的身世又略显复杂。
7。1不同版本的唐僧身世之谜
小说中反复提到,唐僧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也就是须菩提尊者转世,但就这一世而言,他是大唐高僧陈玄奘。根据天庭的基本规则,他并不保留前世的法力甚至记忆,就是一介凡僧。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西游记》中的陈玄奘,是李春芳原创的一个小说角色,绝不能等同于历史上创立唯识宗的唐代高僧玄奘法师。
现行市面流通的《西游记》主要有明、清两种版本,所谓明本的代表如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北京图书馆世德堂本胶片整理而成,1980年又根据明末崇祯年间的《李卓吾批评》重新整理再版。但事实上,在世德堂本和崇祯本之后,清代流传至今的至少还有六种刻本,与明本均不尽相同,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出入便在于増加了一回专门交代唐僧的身世。
清本前八回与明本相同,但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却是新増,详细讲述了唐僧的身世,说是他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娶了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却被水贼刘洪打杀,殷温娇将婴儿用木桶漂出,被金山寺僧人所救,当了和尚。十八年后唐僧得知身世,到京城找到外公殷开山,寻到刘洪得复大仇。再然后把明本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共四个章回糅合成第十、十一、十二仅三个章回,从第十三回起又归于一致。目前市面流传仅少量版本如吉林文史出版社等采用该版本,更多版本采用明本,但也将《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作为附录,插在第八、第九回之间。
这一段涉及到主要角色唐僧的身份来历,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吴闲云指出,打杀唐僧之父陈光蕊的水贼刘洪其实才是唐僧的生身之父,殷小姐早己与之有情,甚至珠胎暗结,所以殷丞相才被迫匆忙为殷小姐抛绣球招亲,想找个宅男接盘。但刘洪不忘前情,在河边痴痴守候,打杀接盘侠陈光蕊,夺回了殷小姐,这也就是殷小姐甘愿服侍他18年而不报案的真实原因。六铃使者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信息:暗中保护取经的神仙队伍中的四值功曹中的时值功曹也叫刘洪!由此引发了更多的解读。甚至还有人推导出唐僧的真实身份是唐高祖(李渊)的嫡五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幸免。唐太宗老来良心发现,但又不敢认弟弟,所以封他为御弟作为补偿!这些解读应该说都还是挺有意思,但我也必须遗憾地告诉这几位作者以及他们的拥趸:这一段很可能不是李春芳原著,而是清代以后的人加上去的。
如果我们抛开明本的《附录》这一回,第八、九回衔接得很好,完整而流畅地讲述了观音诱使(而不是迫使)唐太宗自愿派出取经团的故事。如果非要在这个过程中插入整整一回来讲唐僧的身世,反而生硬。而且全书文风非常统一,通篇都是诗词比兴,即便普通的叙事和对白也尽量讲究排比对仗。比如白骨精第一次变做小姑娘出场:“变做个花容月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附录》这一回文风却大相径庭,全是白话,无一诗词比兴。《西游记》文风幽默,算是一部喜剧,《附录》讲江流儿(玄奘)悲惨身世,残忍复仇,却充斥着一股悲惨世界的意味,与全书文风严重不符。更严重的是该回第一段讲时间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并简单描述了一下帝都长安的繁华,这段文字在明本第九回(清本第十回)开头处又重复出现,更显文理不通,显见是生硬插入,而非原本有之。
清本中还有一个明显不能自洽的问题:取经出发的年份一贞观十三年,有好几件大事都发生在这一年。
这其间有一个大问题,贞观十三年,陈光蕊刚结婚,儿子就出生了,而且年内长到了十八岁?这不符合基本逻辑。很多分析者认为这是作者故意留下的逻辑漏洞,目的只是为了指明一点:这一切都是人为操纵的,而操纵者正是负责取经项目的观音。我认为这些前辈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牵强了,《附录》中江流儿的复仇故事无论在逻辑还是文风上都和全书格格不入,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安排,恰是清本生硬插入的佐证。观音操纵整个事件不假,但也无需用“贞观十三年”这么浅显的“破绽”来提醒读者。李春芳是状元宰相,请不要用县丞小吏的水平来揣度他。
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只将江流儿复仇这一回作为附录,而不视为正文,是有道理的。我们在解析李春芳写作《西游记》这部官场巨著时,这篇附录不能太过当真,甚至要排除它的干扰。
7。2为何改在贞观十三年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踏上取经路,这个史实本无必要改动,但作者终究写成了贞观十三年(639),应该说他也有一些讲究。
1)作者向自己艰辛的仕途打拼致敬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在贞观三年(629)27岁时踏上取经路。但很遗憾,李春芳并未这么年轻就考取进士,踏上仕途,他登科时己经37岁了。既然如此,那不妨在自己的小说中轻挥一笔,让唐僧也在37岁(贞观十三年)才踏上取经路吧!
向自己早己逝去的青春致敬!
2)唐太宗险遭九成宫之变刺杀
除了让唐师父等到37岁才出发,我们还可以看看贞观十三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年最显眼的大事件莫过于九成宫之变。
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即隋文帝(杨坚)兴建之仁寿宫,贞观五年(631)扩建后改名九成宫。阿史那结社率,突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之子。贞观四年(630),突厥为唐所灭,大量突厥贵族投降,唐太宗处理他们的政策是封为闲职,圈养起来。贞观十三年四月戊寅,唐太宗临幸九成宫。阿史那结社率纠集突厥旧部四十余人,企图刺杀举事。结社率利用职务之便,在行刺前对九成宫的警卫进行了侦察研究。他得知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会在四鼓时分开门辟仗,于是计划趁此时“驰入宫门,直指御帐,可有大功。”这个计划本身设计得很好,可惜当夜起了大风,晋王没来开门。但结社率的人己经潜入九成宫,只好孤注一掷,强行攻打宫门。即便如此,他仍做到“踰四重幕,弓矢乱发,卫士死者数十人。”(《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所幸折冲都尉孙武开(不是孙悟空)率卫队奋死守住御帐。结社率见急攻不下,只好逃离,后被逮捕正法。
尽管九成宫之变以失败告终,但不得不说结社率计划周密,所带四十余死士战力也很强,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大风,恐怕当真“可有大功”!所以,贞观十三年,九成宫之变,这个年份对大唐来说异常不详,唐太宗也确实是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写他魂游地府很合适。
3)祭奠反佛斗士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