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透西游记的九重密码(第2页)
我知道您在疑惑什么:玉帝这么厉害?
其实您误会了,这不是厉害,恰是窝囊。误会的根源恐怕就在于对玉帝、如来、太上老君这些角色的定位失误。很显然,玉皇大帝暗喻明朝皇帝,甚至可以具体到明世宗(朱厚熘,年号嘉靖,以下称“嘉靖帝”)。皇帝还要耍这些手段,您说这是厉害还是窝囊?
很多人将如来佛祖置于一个高于玉帝的地位,或者退一步认为佛教集团是独立于玉帝的道教集团之外的一个平行势力。必须指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西游记》讲的就是一个朝廷内部的官场,而不是国际关系与贸易。事实上,玉帝根本不是一个道教神祇。在任何道教理论中,最高神祇都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根本没有什么“玉皇大帝”。至于说什么玉帝是道教四帝(其实道家更常用的称谓是“四御”)之一,位于三清之下,就更是谬以千里。还人说玉帝最初是道教“六帝”之一,后来巧妙地将六帝变四帝,自己“脱臣为君”,翻到了三清之上,所以才有《西游记》中的一系列斗法。此说颇
得宫斗阴谋大戏之精髓,但《西游记》绝无此说,请不要脱离原著,臆造概念。
所谓玉皇大帝只是一种朴素的中国民间神话,是以中国皇帝为原型构建的一个人格化神祇,不属于任何宗教。那既然是皇帝,请问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有高于或平行于皇帝的角色吗?千万别说什么行政长官之上还有宗教长老、意识形态领袖,这是中国明代文官写的官场小说,不是《三藏真经》,更不是《西方宗教神话通俗演义》。相反,如来是明确在天庭有公职的,在“三清、四帝、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这个序列中高居“五老”之一,号“西方佛老”,仅次于三清四帝,佛教另一位大佬南海观音也是五老之一。这很明确地将佛道神仙以及一些散仙同列于玉帝的臣子行列,君臣关系非常清晰。《西游记》的设定其实完全是明代朝廷(含后宫)架构的映射。
玉帝是整个宇宙的皇帝,天庭是他管理宇宙的行政体系。道教是天庭最强势的一个政治派系,几乎垄断了天庭所有要职。佛教是一个公职方面相对弱势的政治派系,只有如来、观音等寥寥数人象征性地在天庭占个五老虚衔,但和玉帝私人关系更亲昵。这就相当于明朝皇帝是国家君主,朝廷是管理国家的行政体系,文官(科举进士)几乎垄断了朝廷所有清要职位,皇亲国戚、太监、宫妃、锦衣卫等私臣和皇帝私人关系更亲昵,但很难获得清要公职,只象征性地有寥寥数人挂几个四、五品的虚衔。搞清了这个定位,就不难看穿《西游记》所写西天取经这个大工程的本质是在讽刺某些皇帝扶植私臣对抗政府公权的龌龊行为。
也许您一时还难以接受,因为自《西游记》出版以来一确切地说是1986年六小龄童主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以来,您一直认为佛教是很正面、很光辉的形象,怎么突然和历史上不那么正面的弄权内臣扯上关系了呢?更可怕的是最后佛教赢了呀,赢了的怎么可能是坏人!您可能真的得放下某些惯性思维,用更客观的心态和我一起来看看这本明朝官场笔记。当然,玉帝、道家、佛教都找到了现实对应角色,那我们的主角孙悟空呢?
1。7作者李春芳的一生仕途写照
作者李春芳!李春芳是谁?每学期语文考试前我们都背过一条文学常识:《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呀!我理解您的惊讶,但我确实很容易将孙悟空对应上明史中的青词宰相李春芳,而且我更容易找到一大堆证据证明作者就算不是李春芳也绝不是胡适牵强附会考证出来的这位吴承恩——一位仅仅在旧版地方志中出现过的县衙小吏。而孙悟空的成长奋斗史太符合李春芳的官场轨迹了:学得通天本领(高中状元)一受封齐天大圣(入直翰林院)一参加玉帝的取经工程(以青词向嘉靖帝邀宠)一投靠佛教(投效内朝)一果正金身(当上宰相,但被蔑称为“青词宰相”)。至于形形色色的神仙妖魔,无非是他在这条路上所见所闻的内宫外朝官场人物而己。
通俗点说,《西游记》就是李春芳版《官场现形记》。
1。8明中后期人类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比净坛使者的饭量还大!
官场政治是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一部经典的官场小说,不能仅限于阴谋诡计、勾心斗角,还要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市面上的快餐阅读很少能达到这个水准,所以唯有《西游记》堪称经典。明朝是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演进至高度成熟,并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大时代,李春芳作为明中后期一位勘破红尘的宰相,自有无限感慨。
作为一部以个人奋斗为线索的官场小说,其映射的官场用人机制自然是核心问题,《西游记》通过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成仙法则来体现这个问题的剧烈冲突。《西游记》反复提及道家成仙的正统法则——“金丹大道”。此语源自东晋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葛洪的《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有版本作“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是人的命运在于自我修炼,而非上天恩赐。历代道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个观点,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在本土宗教思想领域的反映。很多道观里的对联写道:“举念邪奸,任尔烧香无益;诚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表明中国人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成就(主要指当官)应有一个客观标准,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向权贵祈求恩赐。这个标准的具体形式就是越来越客观严格的科举考官制度,中国人只要勤学苦读,考上什么功名相应地就能当什么官,无须向任何人祈求。
但道教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异类,包括佛教在内的绝大多数宗教都宣扬神明完全掌控了所有人的命运,所以人们获得美好命途的方法是卖力地献媚于神明,祈求恩赐。取经团最终果证灵山,如来口封取经团成员为佛、菩萨,完全由他一口说了算,净坛使者不服,但哪里说得过他?至于那些自我修行的,虽然道行比取经团(尤其是唐僧)不知高了多少倍,但无缘见得佛面,又到哪里去找菩萨来当,只能在凡间当妖怪。
除了用人机制,中华文明演进至明,科层制、法制化、中央集权制都愈发成熟,全社会人身依附关系解体,中国特色封建社会臻于完善,但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站在顶端的李春芳俯瞰芸芸众生,纵览历史长河,将无限感慨都融入了这部虚诞表象的神魔小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这绝对不是一个秀才学历的县吏能达到的境界。
1。9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言
作者以现实之外的神话小说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个重大预言。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士大夫必须代表全天下最普遍的公义,绝不容许公然结党营私,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更要秉公管制好这些人。然而晚明“阉党”“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粉墨登场,朝廷中明确代表某派私利的利益集团崭露头角。这些利益集团不能明说自己代表某个集团的私利,须得披着为国为民的外衣,掩盖为某集团谋私的真实目的,这就需要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甚至将自我吹嘘形成一套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骗到善良的百姓来信仰自己。《西游记》名为取经,实则多次讥讽这经的虚伪无用,根本不能救苦救难,唯一作用只是骗取无知的百姓落入自家利益盘子而己。
皇帝按理说很不喜欢有政治集团来威胁皇位,至少应该抑制,但晚明皇帝为了扩充私权,不惜扶植某些集团,自以为可借此形成各个集团的相对均势,自己居中协调,让大家都争相来巴结自己。如此玩火必然只能葬送江山,到最后各派势力斗争不息,皇帝也无法协调,终致亡国亡天下。
《西游记》中的道家、佛教、地仙、散仙、龙族、凡人都是或明或暗的政治派系,他们在玉帝的默许甚至暗示下明争暗斗,李春芳正是以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预言一他身后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利益集团不再羞羞答答,而将以正式的组织形式登上政治舞台,以类似“传经”的形式推广包装自己的学说,骗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盘子。而皇帝,甚至朝廷,尽管名义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但实权也更虚化,只能成为各个集团争权夺利的平台。当然,李春芳没有预料到历史进程会被清军入关这个偶然事件打断,但他己经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儒学家、思想家、公共管理学家,一位优秀的公务员、行政事务操作员,他更看透了万卷青史,勘破了万丈红尘,将自己拔出了历史的长河,所以才能用俯瞰天下的视角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