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6狮驼岭再论私臣家属待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细看如来为大鹏解决正果的做法,其实和红孩儿的技术路线完全一致,只是为了以示区别,更费心思地包装了更多过场动画而己。不但需要青狮、白象来帮忙演演大哥,连过去佛、未来佛、文殊、普贤、五百罗汉、三千揭谛都来捧场当临时演员,无非是为了把戏做足。最终,青狮、白象回去继续当坐骑,大鹏却得了如来驾前火焰护法之职。第八十六回孙悟空训斥南山大王(花豹精)时提到一句:“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似指大鹏的席位比如来更高。

至于大鹏当年吃尽一国凡人的罪孽,再也无人提起了,估计佛教内部是把账算在他两位哥哥头上的,他只是从犯,不严重,不严重。乌巢禅师向唐僧预告西行路时有一段:“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应该便是描述狮驼国,但他只说“狮象尽称王”,不提半个“鹏”字,显然是佛教集团当时就己经拟定了报告,将狮驼国这摊子事儿全算在狮、象头上,不影响大鹏的仕途,或许这才是大鹏不招安青狮、白象到狮驼国,反而将天赋带到狮驼岭的真正原因吧!

26。3老鼠精说我也是家属

既然眼见红孩儿、大鹏相继获得正果,自然还有人打这个主意,取经团遇到一个山寨大王,她的手段集过往妖魔之大成,但细看全是山寨,毫无创新,所以最后也没能捞得便宜去。

取经团来到一片黑森森的原始森林,唐僧听得有人呼救,过去一看,是个女子被绑在树上,半截身子被埋在土里,这姿势透露了她的真实身份一半截观音,其实是个金鼻白毛老鼠精。半截观音向唐僧呼救,编造家人遇到强盗,被抢光了绑在这儿。这不完全抄袭人家红孩儿的说辞吗?不过红孩儿变个七岁小孩儿,她变个美艳女子。姐,这招真的己经用滥了—好吧,对唐师父还是挺管用。

救出她来,唐僧又说女子脚小不能走路,要徒弟背她。这第几次了?不过他这次不要孙悟空背,转要猪八戒背。您这是为了显示略有创新精神,不完全是山寨?取经团带着女子走了二三十里,来到一座镇海禅林寺借宿。唐僧生病住了三天,女妖每夜都偷吃两个小和尚,一共吃了六个。后来孙悟空变成小和尚戳穿了她,动起手来,不意被她摄了唐僧去。此妖抓唐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吃,而是配合取元阳。三个徒弟去营救,这女妖本领倒也稀松,就是老鼠会打洞,在陷空山无底洞建设了一个庞大的鼠与地下城。孙悟空每次进去也找不到人,不料找到一个供桌,供奉着“尊父李天王之位,,“尊兄哪吒三太子位”。

孙悟空见是熟人家属,便不再追打,直接上天告御状。李天王大怒,痛斥孙悟空诬告,因为他三个儿子都有正经工作,另有一个七岁女儿,都不可能下界为妖。他气得用缚妖索将孙悟空捆住,还拿出砍妖刀要砍猴头。哪吒急忙用斩腰剑架住砍妖刀,反倒把李天王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弑父,连忙将如来赐的黄金宝塔托在手中,才细细听他说来。这里作者岔开讲了一下李天王的家事。

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哪吒三太子,也算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不过他家流传的事迹更多以《封神演义》为主,和《西游记》有较大出入。《封神演义》写李靖本是殷商陈塘关总兵,有三个儿子金吒、木吒、哪吒。哪吒实为女娲娘娘护法童子灵珠子转世,所以天赋神通,幼时下海洗澡,杀了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并在天宫阻截上访户龙王敖光,将其痛殴。龙宫大兴索仇,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自戕谢罪。其师太乙真人用莲花化身,收其魂魄复活。后李家归属武周伐纣,功成道教神仙。燃灯道人(佛教的过去佛燃灯古佛)赐李靖一座七宝玲珑塔,用于镇压变作妲己的九尾狐,故称托塔李天王。

但在《西游记》中,哪吒的事迹就没这么感人了。《西游记》并未交代李家的详细来历,只说李天王长子金吒,做如来前部护法;二子木叉,做观音护法,法名惠岸行者。这个三子哪吒,同样有下海洗澡的情节,但祸事远没有杀了龙太子那么大,只是踏倒水晶宫,捉住蚊龙要抽筋。注意,捉的只是普通蚊龙,不是龙太子,而且也只是要抽,尚未实施,龙宫也并未来寻仇。但“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怒而用刀割肉剔骨,还了父精母血,魂魄跑去西方极乐世界告佛。如来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收其魂魄复活。后来哪吒收降九十六洞妖魔,成为佛教大将,来弑父报仇。李天王求告如来,如来“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这两父子心存芥蒂,甚至担心对方有杀身之念。哪吒神通高,但李天王有佛赐的宝塔镇压儿子,这种父子关系在中国人看来可谓扎心。

在《西游记》中,李天王家是典型的佛教神仙,为何市面上普遍误解他家是道教的国防部长呢?其一是《封神演义》设定他家是道教神仙,仅就哪吒一家的事迹而言,《封神演义》的影响比《西游记》更大;其二则是众多读者对《西游记》中天庭、道教、佛教的关系理解有误,认为李家在天庭任职,所以便是道教神仙;其三可能是李天王的形象糅合了唐代名将李靖,历史上的李靖便官至卫国公、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

其实在《西游记》中,李天王的工作是天宫卫戍部队,御马监的真相一章我们讲过,明朝的禁宫卫戍是皇帝私兵,不是正规明军,李天王的几个儿子都在佛祖、菩萨手下供职,所以李家是典型的内宫私臣而非外朝文官,这自然是佛教而非道教神仙。不过如来、观音收了李天王前两个儿子任职,偏偏将关系最恶劣的那个留在他身边,甚至让两父子随时担心对方杀自己,这便是私臣头子分化瓦解,在下属中制造矛盾对立的卑鄙权谋手腕了。

不过这一次哪吒倒不是想弑父报仇,而是解释了这个老鼠精确实是李天王的干女儿。原来她三百年前成精,在灵山偷吃了佛祖的香花宝烛,所以号称半截观音,下界为妖又名地涌夫人。当年如来差李天王父子天兵捉拿了偷吃的妖精,本该打死,如来却铙了她一命。这估计是由于李天王父子求情,所以老鼠精感天王父子恩情,认作干爹、干哥哥,设牌位供奉。不过显然李天王没把她当回事儿,以至于忘了个干净,甚至牌位摆在眼前都完全想不起,直到哪吒作证才信。李天王当即认错,急请旨下凡去助孙悟空降妖,很快抓住老鼠精。结果呢?给她弄个善财童子还是火焰护法?想得美!哪吒捆了她,带回去问罪,“老怪也少不得吃场苦楚。”

应该说老鼠精亦步亦趋地模仿红孩儿、大鹏,并且略去了侮辱神仙的一环,为何结果迥异?我想她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1)她的背景远不如红孩儿、大鹏硬。李天王的能量还不足以和太上老君、如来佛祖相提并论;

2)她和“背景”的关系也不及红孩儿、大鹏亲密。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的儿子,大鹏是如

来的舅舅,她却只是单方面认的一个干女儿,连李天王都不记得她了,这让领导怎么帮你?混私臣圈子,不管什么关系,常走动很重要;

3)她的事不幸捅到了玉帝面前。哪吒说:“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当然,这本质上还是关系太软,大鹏作的恶比她严重多了,愣是没捅到玉帝面前,连乌巢禅师都帮着打掩护。

说到底,老鼠精千错万错,最终错在关系不够硬。到此就要说说在《西游记》的设定中,李天王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有些分析说李天王是天庭的国防部长,这简直太高看他了。国防部长,那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要知道明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于谦也就才当到兵部尚书(不过彼时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阁制,尚书己是文官极致)。而且尚书是典型的文官,不是武夫。宋明以来推行文官掌兵,兵部尚书这个职位是清流文官的上品,绝无旁落之理。李天王多次带兵打仗,其实都是带的天宫卫戍,不是对外的野战军,相当于明朝锦衣卫或御马监辖下的腾骧四卫、勇士、旗军等皇帝私兵而非正规明军,《西游记》中出现过的正规军有且仅有猪八戒一人。按天庭神仙的设定,大致三清是内阁大学士,四帝是六部尚书,李天王虽算得上核心私臣,但在四帝面前还不够看,他只是个私兵体系中的将领而己。

那李天王具体算玉帝私兵体系中的什么角色呢?首先,他肯定够不上锦衣卫一把手这个级别;其次,他也不像是御马监的太监。玉帝私兵中比较明确的是四大天王,显然是腾骧四卫的指挥使,但若说李天王是他们的领班就不太符合明军的编制思路了。腾骧四卫是四个相对独立的卫所,其上并没有一个都指挥使统领,而是分别直辖于御马监。就像五军都督府是五个相对独立的督府,理论上统领它们的大都督不实授,五府分别直辖于皇帝(实质上是内阁)。事实上,“托塔天王”这个名号和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是重叠的。在佛经中,毗沙门天王就是四大天王的领班,而且唐宋对天王的信仰集中于毗沙门天王,而不包括另三位。

传说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次西凉城被蕃军围攻,不空三藏法师念经诵佛,毗沙门天王在空中出现,放出一批金鼠,咬断了敌军弓弦,唐军得以获胜。唐玄宗(李隆基)得报大喜,赦令以后军营中都要建一个天王堂,供奉毗沙门天王。唐宋一直保持了这个传统,《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前,就是住在河北禁军沧州草料场的天王堂中。同时,毗沙门天王是印度教和早期佛教的财神,手持黄金宝塔,所以唐宋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是手持黄金宝塔,带有金鼠。看来印度人不忌讳“硕鼠”这种说法,财神公然养鼠。后来中国人觉得不太对劲,至明末《封神演义》,托塔天王从四大天王中独立出来,剩下的那位毗沙门天王沦为四大天王之末,四大天王的形象定格为分别手持琵琶、宝剑、灵蛇、伞和银鼠。汉传佛寺也受此影响,其实己经偏离佛教原典很远了。

托塔天王李靖可以肯定是天宫卫戍部队的高级将领,地位可能在四大天王之上,和御马监关系密切,也和老鼠有极大渊源。但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托塔天王和原本毗沙门天王的重要伙伴一鼠渐渐失去了联系,或许这就是作者写李天王忘了小老鼠的灵感吧?

26。4私臣家属的失控滥封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私臣的家属待遇问题,本来明朝有完善的荫官制度,但随着私臣权力膨胀以及法度废弛,这个问题逐渐失控。

功臣荫及子孙本是一种优秀的制度设计,但荫及的名额须有法度控制,否则便成暴政。明代第一次出现私臣名额大规模失控是成化帝绕开选官制度,直接授了上千名官职,称“传奉官”,主要授予万贵妃及其座下太监、宫女的亲属。成化二十一年(1485),首相商辂率内阁、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九个部门的长官)、六科给事中(专管奏事的言官)、十三道监察御史联名进谏,极论传奉官之弊。成化帝有所省悟,同意停止错误做法,并裁撤了之前滥授的传奉官。

第二次当属嘉靖朝陆炳当红时期,锦衣卫由一个理论上编制5600兵的卫所,扩充为至少六万名堂上官、十几万兵员的庞大组织。在锦衣卫的带动下,另几个荫官衙门尚宝司、中书科、上林苑监也出现了恶性膨胀。

有意思的是,刘瑾当权时期并没有出现滥封荫官的情况,这个底线他偏偏守住了。但魏忠贤掀起第二波阉党行情时,滥封家属的问题彻底失控。就拿他本人来说,天启二年(1622),魏忠贤刚刚得宠,其叔魏志德授都督佥事(正二品武职),外甥傅应星授左都督(正一品),侄魏良卿授锦衣指挥佥事(正四品),署南镇抚司。之后随着不断“立功”,荫及的范围和程度都不断加大,天启六年(1626)半年间,魏忠贤家族就获荫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四人、指挥同知(从三品)三人、指挥佥事(正四品)一人。至天启七年(1627),魏家己累计有十七人荫及锦衣卫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使不可胜数。他的族孙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以及一大帮姻亲均官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高级军职。侄子魏良栋、侄孙魏鹏翼尚在襁褓之中,竟己得授太师、少师!最亲信的侄子魏良卿初任锦衣指挥佥事,五年间屡封肃宁侯、宁国公,后来甚至代天子主持祭祀。魏忠贤本人的家属如此滥封,其座下的太监、宫妃可想而知。

私臣给家属额外荫官的方法主要是叙功。理论上功勋是比科考更高贵的得官路径,但叙功这种方式毕竟比考试主观得多。选官方式越客观严格对平民越有利,越主观灵活对权贵越有利。早年大家都有底线,随着时光的侵蚀,标准越来越“灵活”直至失控。阉党分子向魏忠贤邀宠的手段就是冒功,把很小一件事说成魏忠贤的大功,奏请朝廷封赏。修成一座宫殿,说成魏忠贤的功,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后来边镇修成一座堡垒,也说成远在北京的魏忠贤主功;抓住一个间谍,也是深宫里的魏忠贤的功;编成一部书,也是文盲魏忠贤的功。。。。。。

归功于权臣是奸党邀宠的一大法宝,比如你干成某件小事,本来正常论功可官升一级,但只要你归功于魏忠贤,他拿到手可以让自己的子侄官升五级,你也可以官升三级。这似乎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阉党纷纷钻营献功,由是封赏泛滥。论功行赏本来理所当然,但任何无规则、无边界、无约束条件的所谓制度,最终都只能走向发散。你和魏忠贤的子侄都额外多升了官,国家和人民就増添了额外的负担,更是让那些真正的功臣寒心,所以这并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对社会的严重侵蚀。

其实叙功都还算是比较高端的理由,像红孩儿、大鹏这些人根本连功都没有,装一个投降的过场,就杀人放火受招安了。至于老鼠精这种还没成功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代表了这种机制冒头后,全社会形成钻营幸进的风尚,这样一个社会必将走向沉沦。很多人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认为世袭藩王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藩王开枝散叶,到明末成了一个庞大群体,国家要负担沉重的藩王俸禄,所以筹不够赈灾款,甚至连镇压起义的军费都筹不够。其实这种印象不是很准确。

明代不继位的皇子可封藩王,但藩王也仅有嫡长子一人可以世袭这个王爵,其余子侄不能像西方封建领主那样获封较低的公、侯爵位,所以不存在开枝散叶。明代的藩王世系其实并不多,《明史?诸王世表》清楚地记载了全部世系:太祖有二十三子封王;懿文皇太子(朱标)有三子封王,但均未世袭;建文帝无子封王;永乐帝有二子封王;洪熙帝有八子封王;宣德帝仅二子,即明英宗、景泰帝,无子封王;明英宗有七子封王;景泰帝无子成年;成化帝有十子封王;弘治帝仅一子,即正德帝;正德帝无子;嘉靖帝仅一子封王,且未世袭;隆庆帝仅一子封王;万历帝有四子封王;泰昌帝仅二子成年,即天启帝、崇祯帝,无子封王;天启帝无子;崇祯帝殉国,明朝终。

满打满算,明朝共55个藩王世系,且大多没有世袭到明终。很多人说藩王几何级数式地开枝散叶超出了太祖的想象力,其实55个世系比起太祖所建的23个世系也就翻了一倍多一点点,也别把他的想象力说得如此贫乏吧。

作为一个在袁隆平之前就人口上亿的超级帝国,这种世袭规模即使比起现代人口只有六千万,贵族世系就上万的英国也算很少很少的了。只是中国早在宋朝就废除了世袭藩王制度,明朝来恢复显得是开了历史倒车。具体到财政负担,藩王的俸禄不可谓不重,但明中后期很多世系己经断了,而且拖欠俸禄的情况也很严重,并未全部实发。真正负担沉重的恰是那些滥授的传奉官、锦衣官和宠幸宫人的家属,动辄数以万计,一人一千两就得几千万两。更可怕的是这些人不仅仅是虚领俸禄,还要侵入国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用俸禄来衡量了,这才是真正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船稻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