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5青词宰相主角当然是作者的自画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5青词宰相——主角当然是作者的自画像

在将李春芳确定为《西游记》作者最大“嫌疑人”后,我们不妨来详细了解一下李春芳其人,他是如何在《西游记》的创作中巧妙融入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官场社会的感悟。

15。1李春芳何许人也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鹿,扬州兴化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享年74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是兴化人,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后世大多认为《西游记》的前传《封神演义》

作者是应天府(南京)人士许仲琳,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兴化人陆西星,均属南直隶,江南果真是人文荟萃。

唐宋以来官制实施职、差分离,一个官员的级别待遇和实际差遣并不挂钩,一般同时有职衔、本官、差遣三类职务。职衔表征级别,本官代表占用的编制,差遣才是实际岗位。这套官制将虚衔级别和实际差遣分离,不相互限制,比较灵活。比如孙悟空,虚衔是齐天大圣,但并无实掌,而差遣可以是御马监正堂管事,也可以是主管蟠桃园。明朝宰相惯例以尚书或都御史为本官,加从一品或正二品虚衔,差遣则是某某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李春芳最终的成就是“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我们不妨就以他为例来说明。

1)光禄大夫:从一品阶官。阶官是根据年限自然晋升的品阶,作为官员俸禄、待遇的主要依据,又称“寄禄官”。唐宋官制最重阶官,让士人有一个自然晋升的机制,避免他们为了升官去阿附权贵或相互倾乳。明代阶官最高是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李春芳差一点到顶。

2)柱国:从一品勋官。勋官用于记录一个人累积的功勋,相当于勋章,只是标上品级更直接明了。明代勋官最高是正一品左柱国,李春芳又差一点到顶。

3)少师兼太子太师:从一品加衔。明朝的荣誉加衔有十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或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称太子三师;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太子三孤。《明史》称整个明朝文官只有开国丞相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分别授太师、太傅、太保(但事实上这三位是开国元勋,并非文官),实施内阁制后只有张居正授太傅并晋升太师,其余再无得授三公之例,李春芳当到少师也算是正常人的官居极品了。

4)吏部尚书:本官,不是差遣,表示占用了吏部尚书这个编制,但如果不加“管吏部事”,就无权真正执掌吏部。明代宰相普遍以尚书或都御史为本官,但正常情况下不兼管部事,这是明制非常容易误导人的一个小bug。

5)中极殿大学士:首相实职。明朝宰相正式说法是“入直文渊阁”即在文渊阁处理奏章诏旨,阁员加挂内阁大学士头衔,并有四殿二阁的次序: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其中,华盖殿大学士即为首相,谨身殿大学士即为次相。若此二衔空缺,则排名相对最靠前者即为事实上的首相。嘉靖三十六年(1557)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烧毁,重建后更名为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对应学士衔也因之更名。大奸臣严嵩是更名前最后一位华盖殿大学士,李春芳则是更名后第一位中极殿大学士。当然,这两个衔名并无实质区别。

根据明制,进士登科后到各部委观政,实习期满外放任职。一甲进士(成绩最高的三人,亦称“三鼎甲”待遇特殊,状元直接授从六品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翰林编修。另外,二、三甲进士半年实习期满后若发表了足够论文,也有资格再参加一个“馆选考试”,考选十余名优秀者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以学士、尚书为导师,带薪学习三年后“散馆考试”合格者亦可留为翰林编修或翰林检讨(从七品),是现代博士后制度的萌芽。明朝形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规矩,所以翰林官被称作“储相”,进了翰林院就是坐上宰相直通车。明朝163名内阁大学士中,41名是一甲进士,87名是庶吉士,加起来占了近八成。再加上李春芳擅长青词,“大被帝眷”,所以尽管起步略晚,37岁(唐僧踏上取经路的年龄)才中进士,但走得快,用了14年(唐僧取经的年数)位列公卿,再5年登阁拜相,再4年首相。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春芳算不上突出。他前几任首相是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后面是高拱、张居正,都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他夹在中间算名气最小的一个。文学上,李春芳更独特。隋唐以来是文官政治,文人和文官没有明确界线,极少有专职作家,一般都是文官的业余爱好。但王家屏为李春芳所写传记却称:“公生平慎默不泄,草亦随焚。居常闭阁而思,仰屋而叹,深沉蕴藉,即诸子有不得与知者。先生生平谨慎沉默不泄露思想,打完草稿也随即烧掉。在家常闭门思考,对着屋顶感叹,内涵深沉,即便儿子们也不知道在干啥。)这其实有可能是在用功撰写《西游记》。李春芳生前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著作,这在唐宋明高官中恐怕是独一份。他的诗集《贻安堂集》其实是他死后,儿子李茂材整理他的遗物出版,严格说并未取得他本人同意,《西游记》更是在他死后八年才出版。作为一位状元宰相,这一点的确很另类。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有不少叫李春芳的人,仅进士就有五位,三位与小说界有密切关系。尤其明末有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俗称“海公案”讲大清官海瑞的故事。其实本书接下来会讲到,海瑞也是孙悟空的一个重要原型,可惜海公案的作者李春芳是一位山西人,并非我们所说这位。还有一部《岳武穆精忠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卷首明确署名“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撰”但现己考证系伪托。可以确信,李春芳生前确实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学著作。

不过从现代观点来看,李春芳某方面的政绩可能被忽略了,他长期担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分管礼部的内阁大学士等职,在文化建设方面可谓成效卓著,甚至彪炳史册。现代很多研究就算不认可他是《西游记》作者,也认为他在明代小说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当时江南密集出现了施耐庵、李春芳、许仲琳、陆西星(或许还可以算上吴承恩)等多位小说界巨头,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李相一直重视江南文化建设取得的硕果。这些小说家大多得到过李春芳的项目资助,16世纪的李春芳就在运用一些现代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当然,他的项目也有一些不太成功,比如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就曾进入李春芳的“一人计划”并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但最终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成果,倒是混成了奸臣胡宗宪的笔杆子。

尽管李春芳在历史上的名声远不如前后几任宰相,更不如同时代的海瑞、戚继光这些明星,但他或许是一位人生赢家。因为这些人大多深陷明末政治斗争的漩涡,下场普遍不好。李春芳呢?一路混到首相,位极人臣,却又急流勇退。朝廷否决了他六次退休请示,第七次没办法,准了,61岁退休,回家安享13年退休生活。最大的奇迹是他退休时,父母居然双双健在!须知当时人类寿命远不如现代,60岁己经是高寿,61岁父母均健在完全是奇迹。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人生一大悲剧,一旦货与帝王家,多半就只能献身于宫廷,哪里还有机会再抽身奉养父母?李春芳退休回家,奉养父母十余年,数年后自己也过世,“乡里艳之。”普通百姓都艳羡,严嵩、高拱、张居正泉下有知,更是会嫉妒得死去活来。连奎木狼都要嫉妒。

15。2状元宰相、青词宰相、阉党宰相

李春芳有两个别号。一是状元宰相,有明276年88位状元郎,其中17位官至内阁大学士,约15的比例,李春芳也是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但另一个就是贬义了:青词宰相。嘉靖帝崇信道术,尤好青词。青词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体裁为骈偭体,需带有强烈而华丽的道教色彩,还要巧妙地拍皇帝马屁,比如最著名的就是袁炜这首: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有些文官投其所好,也写青词邀宠,但此等行径为文人所不齿,至少有张璁、夏言、顾鼎臣、严嵩、徐阶、李春芳、郭朴、严讷、袁炜等9人被蔑称为“青词宰相”。进了这个行列

还要和明代最大的奸臣严嵩为伍,耻辱啊!宋明以来,文官都是儒家士子出身,讲究以才华和正直取得大家(主要指文官)的认可而晋身,趋炎附势就会被人所蔑视。这几位公然阿附皇帝,当然就会受到大多数文官鄙视,所以给了这么讽刺的一个名号。

不过还有一种更令人不齿的称号一阉党宰相。意即投靠阉人,这比投靠皇帝更令人不齿。请注意,阉党是指一群投靠太监的文官,而不是阉人太监本身。明朝的阉党行情有两波**,一是正德朝的刘瑾阉党,二是天启朝的魏忠贤阉党,分别在嘉靖朝前后不久。阉贼臭不可闻,只要跟他们稍微沾一点边,甚至只要在大家一起表达对阉贼极度厌恶时,你表达得不那么起劲儿,就会被其他文官蔑称为阉党。有些宰相做了一些协调文官和阉党关系的工作,或者在跟阉党的斗争中相对温和,就会被激进派蔑称为阉党。这个称号指向并不特别明确,但越不明确越可怕,你有点倾向我就可以这么指你啊!像李春芳这种对待太监非常友好的宰相,其实是符合这个特征的,所幸嘉靖朝是阉贼势力的低谷,若早五十年或者晚五十年,妥妥是阉党宰相。

综合李春芳的几个别称来看,他在官场上可谓左右逢源,其实这也是孙悟空的特点。

15。3官场上左右逢源的孙悟空

李春芳能在如此险恶的权力大斗争时代善始善终,可见其油滑于官场的能力,这种感悟可不是长兴县丞能具有的。孙悟空,其实正是这样一种体现。

1)状元郎融入文官主流

孙悟空自己修炼成仙,本领高强,这可以为众多道家神仙接受。《西游记》第五回写他初授齐天大圣虚衔,尚未领受蟠桃园实职时,“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孙悟空在太上老君面前很随便,跟很多道家大佬没大没小,这当然不是他们怕他,确实是关系融洽。《明史》称“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又称高拱、张居正“倨见九卿”(傲慢地接见尚书等九卿),而徐阶、李春芳“折节礼士”,形成鲜明对比。李春芳自登科到出为太常少卿,在翰林院呆了十年。翰林院相当于中央政策研究室,层次很高,但工作相对务虚,并不繁忙,很利于结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