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玉帝亲兵御马监的真相(第1页)
2玉帝亲兵——御马监的真相
孙悟空出生时,目射金光,直冲斗府,千里眼、顺风耳立即秉报玉帝。玉帝却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阻止了神仙们去搞清楚这个异象,自己却悄悄多了一个私下培养的对象。按孙悟空的宣称,是玉帝不会用人,只给他个“弼马温”小官,职责仅是在御马监养马,所以他才反下天庭。弄得来我们现在形容官小,都爱用“弼马温”这个典故。
但,御马监真的只是养马的吗?
2。1御马监的真相——内枢密院
其实这也说不上什么隐藏真相,只是大家没注意而己。御马监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衙门,而且还很显赫,在后宫二十四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司礼监。
后宫!难道我们的偶像孙悟空是太监?别急嘛,我也没这么说,我只是为您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御马监而己。
隋唐以来,中央政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四司,共二十四司,所以明朝内宫设二十四衙与之呼应。二十四衙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十二监分别是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御、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其后还有钟鼓司、浣衣局等四司八局。二十四衙有很多职能都和外朝看似重叠,比如司礼监和翰林院都管文书、御马监和太仆寺都管车马、尚宝监和尚宝司都管印绶、内官监和工部都管工程、尚膳监和光禄寺都管宴会,区别在于外朝是国家政府机构,内宫只是皇帝的私家。
按《西游记》表面上的说法,御马监就是天庭喂养天马的地方,“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旭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好像真就是养马的,非常卑贱而且吃力不讨好,所以孙悟空怒而辞官。明代御马监明面上确也定位于驯养内宫御马之职,而且由于猴尿能够驱赶马身上的一些寄生虫,所以御马监在马厩里养了一些猴子,称作“避马瘟”后来很多人以此戏称御马监的小太监。《西游记》中的“弼马温”显然意指于此,看来没乱写啊!但如果真这样理解,那司礼监就真只是磨墨的,尚膳监就真只是做饭的,浣衣局就真只是洗衣服的,整个内宫都只是一群家政服务员,那所谓“权阉”又是哪儿来的呢?显然这些太监除了表面上的家政工作,还常以皇帝私人代表身份参与国政,其中尤以司礼监和御马监权力最重,号称对掌内廷文武大权,俗称“内政事堂”和“内枢密院”。
明代行政体系沿袭唐宋,由东西两府对掌文武大权。唐宋的最高议事机构称政事堂,亦称都堂,设于禁中。政事堂东是主管行政的中书门下,亦称东府、政府,显然这就是现代“政府”一词的滥觞。西边则是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亦称西府、枢府。顺便说一下,白虎代表西方,所以枢密院的办公厅叫“白虎节堂”,就是豹子头林冲误闯的地方。政府和枢府长官合称“两府宰相”,平时在各自府中处理常务,凡军国大事由皇帝召集,于政事堂合议,即为国家最高决策会议。
明承宋制,也分文武两府。政府当然就是内阁了,几位内阁大学士就是宰相,枢府则是五军都督府(内阁下属的兵部军权也很大,互为制衡)。但这些都是国家公共管理机构,也就是所谓“外朝”,不是皇帝私房。所以明朝皇帝又用内朝私臣来扩充个人权力,其中宦官机构尤为重要,基本上是一个内宫衙门对口一个外朝衙门。其中,司礼监对口内阁,自是位高权重,号称“内政事堂”,司礼监掌印太监甚至被称作“内相”。御马监则对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所以号称“内枢密院”。
明末学者沈德符便说:“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御马监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意思是:司礼监当然是内宫第一署衙,其长官与外廷的首相共同掌管政要。御马监则掌管御前禁卫和兵符,与兵部相关。近日太监被派出承担一些稍微相关兵权的事务,都会给他挂一个御马监的职衔,就像朝廷派到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都要挂五军都督府、都察院职衔一样。也就是说,司礼监是收捡朱笔御印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政府;御马监则是收捡兵符印信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军队。
您说,这个养马的部门真的很卑贱吗?皇上让一个人掌管御马监是重用还是不惜才呢?
当然,我知道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偶像孙悟空是太监?恐怕我们得面对这个现实,因为这确实是明朝文官写的官场小说,他难道不知道御马监是太监衙门?我见过很多解读《西游记》的著作,坚持认为“御马监”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天庭部门,人间并无。其中不少人明明有不错的史学功底,非常熟悉明代御马监的史实,但就是不愿意和孙悟空扯上关系,甚至硬拉唐宋的太仆寺、群牧司等养马的政府部门来解释小说中的御马监,总之就是要竭力避开明朝历史上真真实实的这三个字——御马监。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这确实是不客观的态度,要想看懂《西游记》,首先就要面对一些现实。《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讽喻明朝皇帝扶植太监来平衡文官势力的权谋,后面太监还多,也不止猴哥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我还说了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对作者李春芳一生仕途打拼的心路写照,李春芳可不是太监,是状元宰相哟!主角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御马监小太监只是其中一面,不能片面看待。不过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最直观的这一面。
2。2御马监掌管核心御前禁卫
御马监最首要的职能是掌管紫禁城的核心禁卫,但请注意,这支核心禁卫并不是正规明军,而是明朝皇帝蓄养的私人武装。按理说宋明以来中华帝国就建立起严格的国有军制,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私军一包括皇帝本人。汉朝的南北军、唐朝的神策军、五代的控鹤军、宋朝的殿前司虽然都明确为御前禁卫,但仍属国军编制,人事、财政、指挥均由政府。明朝的侍卫亲军司本来沿袭了这个传统,但明帝在此基础上又蓄养了一支私人武装充当更核心的近卫,不在国军编制内,由皇帝私财给养,以亲信太监掌管,值守禁宫。承担这个重任的内衙,正是御马监。
这支私人部队最初建立的名目是接受蒙古草原带着马匹投奔关内的蒙古逃民,御马监收下他们进献的马匹,并组织他们继续养马、驯马、操练骑术,并发给器械衣甲——这不就成一支军队了吗——而且是绕开了国家,纯属皇帝私兵的军队!其中,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合称“腾骧四卫”,每卫编制5600兵,共22400兵,是最最核心的禁宫卫戍部队。弘治朝御马监太监宁瑾公开宣称:“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为防奸御侮也。”(《明武宗实录》卷七,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除腾骧四卫,如果还有多余兵力,就可以充实到勇士、旗军、净军等稍外围的皇帝私兵中去。这些私兵日常卫戍禁宫,明军只能在外围拱卫,严禁靠近禁宫。
在《西游记》中,御马监同样掌管着玉帝的御前禁卫。可能很多人还没注意到,小说中镇守天宫四门的四大天王并非道教神仙,而是佛教须弥山第一重天(又称“四天王天”)健陀罗峰的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托、南方増长天王毗流驮迦、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进佛寺第一重殿都能看到四位的神像护卫两侧一恰如明代戍守禁宫的腾骧四卫。可见卫戍天宫的部队并非道教掌管的天庭正规军(明代文官掌军制度下的正规明军),而是玉帝私人蓄养并委任佛教掌管的私军(明朝皇帝私养并委任太监掌管的私军)。难怪孙悟空打到玉帝面前,本应卫戍左右的天兵天将都自觉消失了一那些根本就是他的人嘛!
2。3御马监的监军职能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监军的传统,部队主官当然只能是专业武将,但朝廷会派出一位有威望的文官监军。这位监军使不直接指挥军队,但代表朝廷监督将领。后来皇帝发现派宦官监军更好,因为宦官比文官更贴心。不少文官长年追随军旅,锻炼出不错的军事素养,成为一代儒将,也不乏从监军宦官位置上成长起来的名将,唐有杨思勖,宋有李宪、童贯,大明更有威震四海的郑和公公。在内宫参政规范化后,御马监就明确为承担监军职能的内衙。
据《明史?兵志》记载,明军陆军主力京师三大营中,五军营设提督内臣1员;三千营设提督内臣2员;神机营比前两营大得多,设提督内臣2员,其下属五个集团军,每军设坐营内臣1员、监枪内臣1员。京营共常设提督内臣5员,坐营内臣6员,监枪内臣20员,总计31员,惯例均由御马监派出。除京营外,明朝还在各个地方派驻了二十余个都指挥使司作为地方部队,各都司也有御马监派出的镇守太监。至于海军,郑和、侯显、王景弘这些监军太监比舰队司令名气更大,甚至常让人误会他们就是明军主将。战时皇帝也会从北京专门派出监军使,惯例亦出自御马监。就算遇到必须派出某位来自其它宫监的高级太监的情况,也会临时给他加挂一个御马监太监或少监的头衔。事实上,取经团就是一支特勤别动队。既然只要是部队,就应该有御马监派出的监军太监,那请问这支小部队中,您觉得谁是御马监派出的监军呢?
值得注意的是,御马监派驻在地方的镇守太监后来职权扩散了。明朝沿袭宋制,在全国二十余个地区(相当于元、清的行省)分设三司一道分掌军事、行政、司法、监察大权,分别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联合派驻的都指挥使司、户部派驻的承宣布政使司、刑部派驻的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派驻的XX道监察御史。三司互不统辖,互为牵制,避免地方长官像汉朝的州牧、唐朝的节度使(兼采访使)那样一手遮天,形成藩镇。明中期开始出现巡抚一职,但三司是中央部、院的直属派驻机构,巡抚并无管辖权限。巡抚一般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仅正三品,比三司长官(一般是二品)品级更低,也无法私下施加影响。然而太监却无所谓品级,内宫派驻在都指挥司的镇守太监职权扩散,同时也要干涉布政司、按察司的政务,事实上掌尽一方军政大权,有违三司分立的本意。镇守太监捞到如此一手遮天的大权倒不是为了谋反,主要是方便在地方上捞钱。这个肥缺除南京守备太监惯例由司礼监派出,其余地方大多由御马监派出。
2。4特务职能——提督西厂
一说到明朝的太监,很多人就容易跟阴暗的特务政治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司礼监长期承担了提督东厂的职能,御马监也沾染过此事。
宋明政府序列中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主管司法的三法司,但三法司必须依法行政,有些隐秘的政治任务就不便处理。更重要的是三法司官员一律由科举进,不是皇帝的私人亲信,于是皇帝考虑培植一些直接听命于己的私人密探。约在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后改庙号成祖,年号永乐)派出一批太监在今北京东安门一带成立了一个署衙,称东缉事厂,专门办理皇帝直接交办的秘密案件,人员不多,只有数十人,后来形成惯例钦差一员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作为内宫机构,东厂就可以超越法司甚至锦衣卫,不按法律法规办事。这样办事效率倒是高了,但破坏司法公正,尤其是被有些人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黑幕重重。最初东厂还只有侦缉的权力,侦缉结果仍需移送锦衣卫北镇抚司才能依法处理。但约到明中期,东厂设立了自己的监狱一诏狱。理论上诏狱仍无司法权力,但实际上可以法外施刑,所以东厂实际上拥有了侦缉、起诉、审判、执行的全套司法权力,而且这种私权还无需受公权力的法律甚至伦理限制,所以令人闻之色变,有着地狱般的黑暗恐怖。
那东厂这么厉害,皇帝有没有担心过失控呢?正是这种担心,催生了西厂。成化十三年(1477),明宪宗(朱见深)以东厂办事不力为由,命御马监太监汪直设立西厂,形成司礼监提督东厂、御马监提督西厂的制衡态势。六年后西厂裁撤,正德朝又恢复了五年,前后总计不足十二年。因存在时间短,西厂的名头远不如东厂响亮,但西厂设立时皆逢东厂低谷,风头完全盖过东厂,也算是后宫为数不多能与司礼监东厂分庭抗礼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