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西苑取经司礼太监的幸进之路(第2页)
作者这个动机就又有点体现他明末党争中练出来的辛辣刻薄了。小说中唐太宗还魂后,立即按崔判官等人吩咐大开水陆法会,超度亡灵。太史丞傅奕上疏反对,《西游记》全文引用了历史上傅奕这篇著名的《请除释教疏》: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神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宰相萧瑀则与傅奕针锋相对,当廷辩论。按小说言,萧瑀赢得了辩论:“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陈者,罪之。”’但小说全文引用了傅奕这篇名垂千古、时常被后世反佛人士津津乐道的战斗檄文,汪洋恣肆,雄辩高谈,给所有读者上了一堂反佛理论课。反之,既然当时萧瑀能与傅奕激辩,显然也说出了一些道理,但《西游记》却一句都没引用!反而是在傅奕尽情演讲完后,将历史上萧瑀最终认输的一句“地狱之设,正为是人”作为萧瑀的辩词,然后莫名其妙地就宣布萧瑀获胜!这就是典型的明褒暗贬,和全书表面弘扬佛法,实则刻薄讥讽的基调完全一致。
历史上萧瑀和傅奕这场辩论远非在贞观十三年,而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贞观十三年,恰是反佛斗士傅奕去世,享年85岁。64岁的萧瑀也早就告老还乡,不当宰相久矣。作者偏偏把这场著名的辩论穿越在贞观十三年,祭奠傅奕一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反佛斗士。前文所说唐太宗与法琳和尚的剧烈冲突,其实也就发生在贞观十三年。某党争高手故意穿越时空,实为揭人伤疤,辛辣讽刺。
4)魏征上《论慎终疏》
贞观十三年,唐代最著名的谏臣魏征(也就是小说中梦斩泾河龙王的所谓人曹官)发表了著名的《论慎终疏》,称“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当时唐朝己建立二十二年,繁荣盛世气象初显,但太宗也流露出一些懈怠迹象,骄奢**逸的作风开始抬头,很多坚持多年的好做法也逐渐废弛。李唐王朝建立之初,厉行崇道抑佛,正是在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宣布放松对佛教的压制,允许适当传播,一如玉帝在这一年派出取经团,在西天路上散布佛法。
所以,贞观十三年,玄奘达到了作者中进士的年龄37岁、阿史那结社率发动九成宫之变、反佛斗士傅奕去世、唐太宗与法琳和尚发生剧烈冲突、魏征上《论慎终疏》,这么多理由凑一起,足以促使作者把唐僧踏上取经路的年度稍作修改到此年。
7。3被逼成长的司礼监小太监
人们常说《西游记》的一个主题是赞颂唐僧的坚定意志,但细看唐僧却不是主动踏上取经路,更多是半推半就、骑虎难下地被唐太宗派出,并被三个徒弟架到了西天,谈不上积极,更遑论坚定。
唐僧有许多性格缺陷,尤为突出的就是胆小怕死。有人说唐僧前九次取经被妖怪吃了九次,所以对妖怪的恐惧融入到了基因。我觉得这有点诋毁孟婆汤的质量,而且似乎把转世这种封建迷信和遗传基因选育的科学技术搞混淆了吧?应该说作者的本意这就是唐僧(金蝉子、须菩提)自身的性格,无论如何转世都这样,这和法力神通、官爵地位无关。
唐太宗最初礼聘唐僧,只是让他来主持法会,根本没想到会有后来的西天取经。观音先化作疥癞僧人指教唐太宗发起取经工程,然后突然现出真身,惹得满城凡人跪拜。唐太宗也不惜血本,又是花大钱买袈裟、锡杖送给唐僧,又是屈尊与其结拜,弄得唐僧骑虎难下,只好接下这趟苦差。回到洪福寺中,弟子们问他真的要去西天,不怕路途险恶?唐僧回答:“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其实表露了心迹一真不是他自己想去,实在是王命在身,不得不从呀!所以真正坚定取经信念的不是唐僧,而是唐太宗。没办法,地府一日游实在太恐怖、太揪心,再也没有比这更能促使唐太宗(世民)诚心向佛的手段了。
不过唐僧本人确实是得利最大的个体,他被逼取经成佛,就像不爱学习却被家长、老师逼着考上大学的孩子。但家长、老师对孩子是真爱,玉帝、如来对唐僧呢?这就得从他暗喻的明朝官场角色司礼监小太监说起。
司礼监是明代内宫第一署衙,号“内政事堂”,最为权重。其中,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保管御玺,自然也就代行盖印的手续,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在奏章上批红的手续,他们实际上代行了国政。另一方面,司礼监又兼领了提督东厂的职能,充当皇帝的私人秘密警察,权焰更是炙天。不过,和人们不了解御马监的真实权力相反,后人往往只注意到司礼监炙手可热的实权,却忘了它的本职。
司礼监理论上的本职是收捡皇帝的笔墨纸砚、文书印玺。对外文书实际就是国政,但皇帝自己要读要写的书也不能不管啊,总得有人去帮皇上找书、印书来看。所以司礼监有搜集、整理、印刷书籍的一整套职能,既是图书馆也是印刷厂,而它这个印刷厂就称作一经厂。嘉靖十年(1532),朝廷核定了内府工匠的编制,共12255名,其中司礼监经厂占1583名,这其中又有: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员分工最细密的专业出版印刷机构。
司礼监的大小宦官很多,有的是真正的书僮、印刷工,有的则被皇帝利用,走上了国家大政的舞台。干政的这一类必然最得宠幸,那皇帝是如何来表达某位小公公的宠幸呢?常用方式就是一取经。
没错,在经厂干苦力的就是还没得宠的,被皇帝派去取经来给朕看的,就说明登堂入室啦。
现在,我们的唐僧,也就是须菩提公公,己得皇帝(是玉皇大帝、唐太宗,还是嘉靖帝?您自己考虑)钦点,前往西苑取经!不过取经之路不是一帆风顺,既然你即将走上权力中心的舞台,那老司机们也要先考考你。这种私臣提拔的考法就不是科举糊名闭卷那一套了,一路都是面试。内宫外廷的诸般势力都会故意设置各种障碍,等着你去和他谈判放行,谈判中他就可以看看你这位即将上车的新司机以后好不好合作,有时也顺便逼你帮他一点点小忙。小公公走一遭,取回经来,表明他也己经和内宫外廷的各路人马谈妥,从此可以作为皇帝的私人代表,游走于政治中心啦。如果取经过程中发生了剧烈冲突以至下不来台,就说明您还不太适合干政治这一行,还是回经厂继续当印刷工去吧。
司礼监及其经厂最初位于皇城东北角,后来嘉靖帝在太液池(北、中、南三海)以西建设了庞大的西苑,很多内宫衙门在西苑建了新办公楼,经厂也搬到西苑西北角的新址。如果取经,从最东边的御马监出发,经过司礼监旧址,翻过万岁山,通过玉河桥过了太液池,经过广寒宫、玉照宫,就到了经厂。唐僧取经最后一处妖魔是天竺国的玉兔精,正是从广寒宫偷跑下凡。上灵山前,先在山脚的玉真观金顶大仙处报到,疑似玉照宫卡在经厂必经之路之意。所以,所谓取经,看似万里之遥,实则就是后宫转一圈,各处码头拜到而己。
理论上后宫是皇帝私家,与朝廷无关,但中华帝国发展至明的社会形态早就公共化了,皇室之事无私事。历史上死太监干政,干涉外朝人事的恶行很多,反过来外朝官员干涉后宫的也不少,如前文所说宰相高拱连续举荐陈洪、孟冲,力压冯保补位,此外文官联名进谏废掉某个宠幸太监甚至皇妃的事情更不鲜见。所以小公公们要在后宫混出头,首先自然是要得皇帝和大太监私宠,但与外朝的官爷们处好关系也很重要。唐僧要成佛,首先是要如来举荐,玉帝批准,但也要得到道教神仙们的基本认可。当然,文官们强烈反对,皇帝偏偏要用某个太监来反制他们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著名的阉党头子刘瑾就曾遭宰相刘健、谢迀率内阁九卿六科十三道联名进谏攻击,结果少年天子正德帝偏偏要把刘瑾从排名很靠后的内官监掌印太监一举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就是个很复杂的博弈过程了。
至于孙悟空,虽然御马监也很强势,但毕竟要低司礼监一头。佛教(私臣)的兴盛还得靠佛祖(司礼监掌印太监)率领,您好好给他徒弟打工。私臣与文官争权,也不是通过御马监去和他们争兵权,主要还是通过司礼监争政权。玉帝可没打算让佛祖率兵勤王,直接跟道家开战,而是通过传经这种形式争夺行政权力,绝不会上升到军事层面。所以唐僧和孙悟空的出身己经决定了谁是师父谁是徒,谁是主官谁是辅,铙是猴哥一身本领,也只能给唐僧卖力讨好。后宫私臣不像外朝那些进士凭考试定名次,混杂进的因素很多,不完全是凭本事说话。
历史上司礼监和御马监的斗争其实也很激烈,唐僧和孙悟空也并不像某些电视剧表现得那么相亲相爱,一直在明争暗斗,甚至发生过两次唐僧将孙悟空逐出取经团的大决裂,这既是一个团队的磨合过程,也是取经这种工作必不可少的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