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玉帝私赏蟠桃园的真相(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玉帝私赏——蟠桃园的真相

玉帝为何能成为宇宙的总主宰,让三清四帝这么多大神俯首称臣?就是因为他掌握着一个重要的资源一蟠桃,可以让仙人修身延寿,这其实就相当于现实中的皇帝私赏。能发钱的人当然就是大佬,不过能提供类似资源的也并非皇帝一人,很多人总能找到除国家(皇帝)以外的利益孔道。这些利益孔道就能形成小势力,当这种小势力大到超过皇帝时,就形成所谓篡权,大到超过皇帝实际资源和正统威望总和时,就可以篡位了。比如曹操总揽大权,官员们升官发财都指望他而不是汉献帝。那么到明朝,官场呈何种态势?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西游记》来描绘的呢?

3。1玉帝的核心资源——蟠桃俸禄

蟠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霞举飞升,同时还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垄断,只有玉帝的蟠桃园才能产出;二是产量,蟠桃园里三千六百株桃树,其中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一千二百株九千年一熟。这个产量不算很多,多了就不值钱了,但也不少,够神仙们分。所以玉帝靠这个资源当上了老大,那么别人还有类似资源吗?应该说有,但都不如他。

首先,太上老君就有比蟠桃更强的神物一金丹。这东西甚至可以打破天地间最基本的法则,让死了三年的乌鸡国王直接活过来!但金丹产量太小,不能像蟠桃那样当月薪发,不足以供养一个朝廷,所以太上老君只能作为一个势力很大的臣,立不了国。同理,镇元子大仙的人参果,福禄寿三星的枣、梨,乃至唐僧肉也都号称有类似功效,但都苦于产量太小,所以这些人都只能作为小势力存在。

而佛祖有什么资源呢?他就有成佛这种独辟蹊径的成仙之路。《西游记》将道家“金丹大道”设定为修仙正道,修成可到天庭任职。但道家修成的标准太难,成佛不失为另一种选择。而且这条路似乎不一定要有什么硬杠子,只要能把人事做通,佛祖一句话,您就成佛了。

玉帝暗喻明朝皇帝,他虽然掌控不了金丹大道,但蟠桃就是他发出的私赏,可以作为一种极好的补充。这个赏赐是广义概念,既包括赏金,也包括晋级带来的人生、事业成就。蟠桃还分三千年、六千年、九千年的档次,恰好比官员也分高、中、基层。佛教集团则暗喻了玉帝的私臣,提供了一种旁门,不必读书考试,可以通过军功、恩荫、阉割等多种途径获得官职。尽管这种官职不是天庭(朝廷)的清要官职,但好歹也是官,关键是清资官那边考不上啊!私臣本质上是皇帝私人的奴婢,只要把主子服侍得好,说提拔就提拔,没有文官考试、会推、票拟那一套,所以很多人没有读书的禀赋、毅力,便渴望一个旁路,比如傍上一个主子,就能提携着自己往上走。在科举制度成熟后,这个旁路就变得越来越窄,但越窄就越需要加劲儿钻呐!

李春芳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青词宰相。这是指嘉靖帝当了皇帝后发现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们都不听他的话,于是他独辟蹊径,以青词为标准选拔官员。所谓“青词”是一种道教辞文,和文官们的儒家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不是一个路数,很多文官都很鄙视,但也有极少数人投其所好,苦练青词以邀宠。大奸臣张璁、严嵩都在“青词宰相”之列,这相当于是在传统主流文官中分化出来一部分充当了皇帝的家奴。李春芳很辛苦地考中了进士,为了加快升官,也选择了投身此列。这正是孙悟空己经修成了大道,仍投身在佛教集团之意。

3。2猴子偷桃还管桃园?

众所周知,猴子偷桃,玉帝怎么偏偏让一只猴子去管桃园?有人说这是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这岂止是昏庸,简直是弱智!但官场小说不能这样看,智力正常的玉帝这样做自有深意。

封了一个齐天大圣虚衔后,玉帝又给了孙悟空一个主管蟠桃园的差遣,这可以说是把核心资源交给他掌管了。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玉帝一开始就把孙悟空当心腹培养。御马监某些时候比司礼监更贴皇帝腹心。孙悟空在御马监时就干得不错,把天马养得膘肥体壮,算是通过了第一轮考验,可以把更重的担子交给他了。其二就有点阴暗了,玉帝老儿其实是想让猴哥背一个大黑锅。

某人明知猴子偷桃,却偏偏让孙猴子去管桃园,其实就是想让他偷几颗。果然,孙猴子没有辜负期望,进了桃园就开始偷。那么他到底偷了多少?这个很难精确计数,且看他偷桃的大致效率:“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哪众仙果退。那猴王脱了冠着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跳下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1)孙悟空只是支开了下属独自偷吃,一只身高不满四尺的瘦猴儿,食量不会很大;

2)他也不是每天守着当饭吃,“迟三二日”才去一次;

3)孙悟空明白自己的职责,如果蟠桃明显少了,他脱不了干系。所以他不敢撒开了吃,也不敢让更多人参与,更别提批量处理了。他只是认为三千六百株桃树很多,枝繁叶茂处偷几个,别人发现不了。

结果呢?蟠桃胜会如期召开,玉帝该给神仙们发俸禄时,便“只有两篮小桃,三篮中桃。至后面,大桃半个也无,想都是大圣偷吃了。”我的妈呀,这猴儿的食量比猪八戒还大?三千六百株桃树被他一个人啃光了?很显然,孙猴子一人偷不了这么多桃,但猴子偷桃的事实倒也坐实,问题只在于猴子到底偷了多少?这就是标准的神仙数字了,都吃到猴肚子里您还能点数不成?那就把三千六百株桃的消失都算在猴子头上?不这样也没别的办法呀!

说到这儿,您应该明白玉帝为什么要找一只猴子去管桃园了吧?

没有错,桃子其实都是被玉帝收起来了,却栽在猴子头上。这就是官场上常用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技巧,只不过一般都是栽到“火龙”“阴兵”这种虚诞概念头上,让人无处追究。玉帝何其狠毒,栽到一个实体责任人头上。

当然,这种实体栽赃也比虚栽更需技巧,玉帝可不能直说:“众位仙卿,今年我不高兴,不发桃子给你们了。”那就换个说法:“众位仙卿,今年我没有不高兴,要发桃子给你们一可惜都被那只猴子偷吃光啦!”其实大家也不是傻子,但政治就是这样,明知是那么回事儿,但只要你找到一个理由,我一时也不好驳你,除非撕破脸,否则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吞。

历史上,明帝和文官的主要斗争方式就是罚俸。因为文官是靠科举入仕,又靠会推(宋明文官制度中,相关文官组织集会,推举人员晋升,推举结果由吏部、内阁呈给皇帝象征性批准的人事制度)来晋升,受皇帝个人的影响其实不大,所以很少有谁依附于皇帝,反而常在工作中顶撞他。皇帝被谁顶撞太过,心里过不去,只能逮住点小过错罚几个月俸禄,稍出一口气。当然,这里玉帝还不仅是找到了理由罚大家的俸,更有可能是试探一下停发俸禄这种动作他们会做何反应,试着提醒一下一你们的俸禄还掌握在我手中哩!别太不把皇上当回事儿。

那么,道家神仙是怎样回应玉帝这次政治态度问询呢?作为道家领袖,太上老君很快给

出了回应:您说桃子没了,那金丹也没了。

孙悟空在蟠桃宴上吃得酩酊大醉,本来急着回齐天府睡觉,却“不知怎的”走到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宫去了。这比过一会儿他要从兜率宫一路打到位于九重天的灵霄殿还要神奇,因为打过去无人阻拦虽然很不合理,但好歹是认准了方向动脚走过去的,这里他一个醉汉怎么就“走”到兜率宫去了,有这么巧?也很巧的是老君正巧不在家,而且不是一个人不在,是把全兜率宫的人都带走了。更巧的是,有五壶仙家至宝九转金丹赫然摆在显眼位置!醉猴一眼就看见了,拿起来“如吃炒豆相似”。

之后七仙女、王母娘娘、主持宴会的仙吏依次向玉帝奏报齐天大圣搅乱蟠桃会,玉帝都没有做出太大反应,甚至都用“笑道”回答。直到太上老君来报:“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这一次却是“玉帝见奏,悚惧。

皇上这次真被吓着了。也许他设想过很多种神仙们可能会对蟠桃没有了的反应,并研究了下步对策。万万没想到,他演了这么多内心戏,然而太上老君早己看穿了一切,就一句:您说桃子没了,好,那我这儿金丹也没了。什么?您质疑一只猴子不可能把兜率宫的金丹一口气吃光一就像也有人质疑一只猴子不可能把三千六百株蟠桃吃光一样?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但无为绝非无能,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君这个回应可谓绝妙,不露声色,一副可怜巴巴的受害者模样,却直击根本,一招轻巧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暗合太极运数。这其实是博弈论中的对称博弈技巧,不管你出什么招,我只需出一个对称的招数,无论你有多么绝妙,我也和你一样绝妙,你拆穿我的同时也就拆穿了自己。更妙的是,玉帝想用这招警醒道家神仙:蟠桃掌握在我手中。老君却是一招太极推手,让这个警醒尚未传达到众位仙卿,却掉转方向,重重地警醒玉帝:金丹掌握在我手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