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裂痕 慢性病的花样病灶0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5留作忠魂补

贪腐从来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贪官都要打造一个庞大的贪腐体系,体系越完善,贪得的利润就越大。严嵩自身是正儿八经的文官,他打造的贪腐体系比阉党、武夫都要完善得多。除了严世蕃这个亲儿子,严嵩还有赵文华、鄢懋卿两位义子号称哼哈二将,由此派生出一个庞大的贪腐体系。

赵文华是嘉靖八年(1529年)乙丑科进士,严嵩当国子监祭酒时,赵文华正好在他门下学习过,当时关系就很密切。后来赵文华考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结果任期考察不合格,贬为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同知。仕途受挫的赵文华深感自己才华拙劣,需要抱上权贵的大腿才有机会升迁,于是找到少时的老师严嵩,百般谄媚,甚至认作干爹。严嵩也需要自己人,于是将赵文华安插在通政司。通政司是明朝的公文传递渠道,所有正式公文都必须通过通政司上传下达,否则就是私人书信。比如皇帝如果不通过通政司发文,就只能叫“中旨”而不是御诏。赵文华就任右通政使,看到对严嵩不利的文件他当然也无权扣压,但至少可以赶紧告诉严嵩,预作准备,也算是为严嵩立了不少功。

然而赵文华心很大,上了通政使这个平台就想自己去结交明世宗,抛开严嵩。赵文华勾搭上明世宗宠幸道士王金,通过他向皇帝进献百华仙酒。明世宗当然也不是你灌汤灌水都来者不拒,要先证明了这酒确实好才会尝。赵文华诈称他老师严嵩就是喝了这种酒所以老当益壮,于是明世宗喝了,觉得确实不错,写了一张纸条告诉严嵩。严嵩大惊:“赵文华怎么能这样做!于是婉转地回答明世宗:“臣生平不用这些药饵,虚度犬马之寿确实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明世宗见赵文华骗自己,多少还是有点不高兴,虽未指责但也没有赏赐。严嵩则把赵文华叫到文渊阁痛斥,骂他为什么不先告诉自己?赵文华无言以对,只好长跪痛哭,久久不敢起身。另两位阁臣徐阶、吕卒见了实在不忍心,劝赵文华起身离去。第二天上班,九卿进谒内阁,赵文华作为通政使亦在列。严嵩却仍有气,让小吏把赵文华拖出去。赵文华终于明白过来,在这种佞幸的体系中,人与人之间订立人身契约,谁是谁的主子,谁是谁的奴才是有规矩的,绕开自己的主子去巴结别的主子(哪怕是皇帝)那是大忌。此时的赵文华只能走夫人路线,给严嵩的夫人送了一大笔钱。严夫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藏在严嵩家的别室,待严嵩酒酣耳热,严夫人为赵文华辩解,这时隔壁老赵趁机出来跪拜,终于赢得了严嵩的谅解,重新收为家奴。事实上,严嵩本也没打算真的驱逐赵文华,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折辱他其实恰恰是在磨练他,同时向所有人宣示:我在教训自己的家奴。现在训得够了,赵文华也没退路了,自然就可以收回了。在一个理论上人身平等的公民社会,贪官奸臣打造人身依附关系,往往就是用这些伎俩。

重归帐下的赵文华不再东想西想,专心为干爹捞钱。严嵩安排他出任工部右侍郎,是个大肥缺,这时恰巧又遇到一件大事——东南倭寇作乱。明中后期东南海路贸易的额度逐渐超过了西北陆路,倭乱也就成为比北方马匪更严重的问题,朝廷花了不少钱来镇抚。赵文华进献七条平倭策,兵部尚书聂豹表示其中五条可行,但预征三年田赋、遣重臣督师两条不可。严嵩、赵文华合力猛攻聂豹,说他忤旨,将其免职。最终,朝廷诏以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前往东南沿海一带剿倭。严嵩安排赵文华以祭海神的名义同往,实际上是他派往前线的监军,从此赵文华开始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军旅生涯。

一到前线,赵文华就向张经索要二万两贿赂。张经一来是个正经人,二来觉得自己明明比赵文华官大,凭什么要向他行贿,于是拒绝了。而且张经把赵文华当做下属对待,忽略了他是严嵩干儿子这层关系。在策划作战时,赵文华多次发表意见,都很外行,张经均不予采纳。赵文华恨得咬牙切齿,写了一封奏疏,弹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谁知战场瞬息万变,赵文华的奏疏刚发出去,张经却通过一场雷霆突袭,重创倭寇,斩首1980级,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摧毁了由中国、日本、朝鲜、葡萄牙等多国海盗结盟组成的大型联合舰队,取得了剿倭史上最著名的王江泾大捷(王江泾镇在今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交界处,今属浙江嘉兴)。这下赵文华慌了,不过张经看不起赵文华,有人看得起。浙江道巡按御史胡宗宪觉得这是个搭上严嵩这条线的好机会,表示愿意与赵文华合作,联名上疏谎称王江泾大捷是他们俩的功劳,顺便坐实之前赵文华弹劾张经的罪责。严嵩也在朝中积极配合,结果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宪、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位功臣居然被判处了死刑!

赵文华推荐胡宗宪接任浙江巡抚,胡宗宪从此对赵文华披肝沥胆,只要有人立功,胡宗宪都想办法归功于赵文华,而赵文华、胡宗宪自己打的败仗就想办法栽倒别人头上。前后几任总督周琉、杨宜、曹邦辅都被他们构陷罢官甚至获罪,人们终于明白过来,赵文华己在东海军中一手遮天,所谓战胜之功、败军之罪不在于你的实际战绩,只在于他怎么给你上报!于是文武将吏纷纷向赵文华行贿,颠倒功罪,军纪**然无存。所谓“倭寇”并不真的都是日本国(倭奴国)人,其实大多是中国老板,只是日本恰逢战国乱世,很多武士失去了家主,成为浪人,不得不加入海盗集团谋生,所以日本人略多,明朝便将其宣传成“倭寇”而己。犹如长城边镇和蒙古人多少有些交道,海军、海防和倭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更复杂了,赵文华这样一搞,有些人大喜过望,一边勾结着倭寇打劫捞实惠,一边还让赵文华为自己向朝廷报功,名利双收!东南本是富庶之地,这下却陷入涂炭,关键是自己的政府官员不但不保护人民,反而如此嚣张地与海盗勾结,不但在海上抢船,甚至大张旗鼓地上岸抢人,这样还能升官发财。大明王朝的政府信用直似长江奔海,东流不回。

不过胡宗宪这人情况稍微有点复杂,他削减了脑袋挤进严嵩体系不假,但在历史上名声却未必很差,甚至很多时候不被视为严党。因为胡宗宪贪归贪,毕竟还是做了不少实事,他大力提拔的俞大猷、戚继光在后期剿倭战斗中表现出色,成为一代名将。尤其是戚继光,南剿倭寇,北拒鞑靼,在军事理论上也被视为古典军事向近现代军事学转变的标志性学术大家,被誉为民族英雄。胡宗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很多人所谓的“贪官能吏”一方面贪了,一方面又很能干,立了不少功。当时王直、徐海、陈东等几股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盗势力(倭寇)盘踞东亚、东南亚海域,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海上贸易造成极大危害。其中,王直、徐海都是内陆城市安徽徽州歙县人士,却成为威震四海的海贼王。王直以日本为基地,徐海以越南为基地,当地政府都唯其马首是瞻,甚至至今都还是当地戏曲文艺作品中的传奇人物,可见一时风光无限。胡宗宪带领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精心策划,奋勇作战,用不同的策略将这些海盗集团次第剿灭,极大维护了世界海上贸易秩序,不可不谓一世伟业。戚继光有一首著名的《韬钤深处》: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更是表现出民族英雄公而忘私的浩然正气,与严党贪官截然不同。其实俞大猷、戚继光和严党的关系很微妙,不能简单地划为严嵩“一条线”俞大猷在曾铣的理论基础上,发明了一种车营战法,用装甲重车装载重炮,掩护火枪兵推进,实际上是后世坦克装甲步兵战术的萌芽,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轻骑非常有效。俞大猷刚发表了这个发明,还没来得及训练,却因为胡宗宪一次指挥失误,放走数千倭寇,被御史弹劾,胡宗宪将罪责栽倒俞大猷头上,被构陷下狱。这时俺答汗入侵甚急,大同巡抚李文进坚持称必须俞大猷来训练车营才能镇抚,严世蕃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就是不放人。最终不知是谁出钱,通过陆炳重金贿赂严世蕃,才将俞大猷放出,训练了一百辆装甲炮车和配套的三千火枪步兵。不久,李文进、俞大猷带领这支部队在安银堡(大同附近)遭遇俺答汗的数万精骑,结果大破蒙军,向北追逐了数百里,取得了明中后期对游牧军队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大捷。不久,明军根据李文进的建议进行了重大改制,在五军、三千、神机这京师三大营的基础上又増加了一个车营,成为四大营,可见对俞大猷车营战法的认可。

所以赵文华下面的胡宗宪这条线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他们搭上了严嵩这条线,但显然不能简单地视为严党。胡宗宪虽然既贪且奸,但确实立了不少战功,是典型的贪官能吏。胡宗宪虽然也构陷过俞大猷、戚继光,但也不是一味往死里整,而是既开发又掠夺,连俞大猷自己都认为毕竟还是胡宗宪成就了自己,换个更坏的人来说不定早就把自己彻底埋没了,所以后世也有不少人认为胡宗宪功大于过,能高于贪。但我想无论如何,胡宗宪的“能”终宄比蓝玉还是差一点点吧?或许时光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的价值观。明太祖铁腕肃贪的时代真的过去太久太久,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己然嬗变,很多人早就不以为意。但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俯瞰历史长河,对比蓝玉和胡宗宪的结局,看到的不是两个人的轨迹,却是两百年岁月,己经将大明这架铁山般伟岸的战车腐蚀得锈迹斑斑。

严党的另一位大将鄢懋卿就没有赵文华这么复杂了,他的人生观相当明确,就是捞钱。本来鄢懋卿才名不错,仕途也未遇挫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己官至左佥都御史,不久又升左副都御史,但为了能把一身才华更好地用在捞钱大业上,主动攀附严嵩,希望能捞个肥缺。正好当时盐政不顺,尤其是两浙、两淮、长芦、河东四个主产区问题较大,户部奏请朝廷派一员大臣总理盐政,严嵩顺势派出了鄢懋卿。事实上,盐政直接深入市场经济主体,权力制衡非常重要,宋明以来,这四个主产区的都转运盐使都是分列的,绝无一人总理盐政的先例,户部提这个要求就是严氏党羽故意提出,再由严嵩自己批准的。从此,恰如东南剿倭的战场被赵文华一手遮天,华东的盐业市场也被鄢懋卿一手掌握,利润滚滚而来。

鄢懋卿生性奢侈,厕所里面的床凳都要使用文锦,便器装饰金银。鄢懋卿最爱偕妻出行,乘坐一辆巨大的五彩车舆,十二位美女在上面演奏乐器,路人无不倾骇。鄢懋卿在华东翻云覆雨,行诸不法,监察御史林润弹劾他五大罪,事事切中要害,但明世宗置之不理。原因很简单——鄢懋卿自己捞,也能帮他捞。以两淮盐区为例,之前每年约能征收六十万两盐税,鄢懋卿总理盐政后每年就能征到一百万两。这可是实打实的“能吏”,明世宗不但不理会对鄢懋卿的弹劾,还超擢其为刑部右侍郎。但很显然,这种盐税的増加,绝非经济増长的效果,只是鄢懋卿加大了搜刮力度而己。可以想象,上交朝廷的盐税总额提高了,鄢懋卿从中贪墨的比例也在提高,那盐商受到的盘剥不知加重了多少倍!这表面上是明世宗默许贪官揽权开捞,本质上是皇帝和贪官合作捞钱,所以林润在弹劾中称两淮盐商遭到苛敛,几乎激变。鄢懋卿任满回京,巡盐御史徐煻极言其害,把盐税又降回六十万的水平,但也没有追索任何人的责任。

不过鄢懋卿在历史上恶名昭彰,能与赵文华并肩称作严嵩的“哼哈二将”,重点还不在于他贪赃无度,而是在于他力主必须取一位大忠臣的性命,这位大忠臣就是被誉为“明朝第一直谏”的杨继盛。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杨继盛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一边读书一边放牛。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31岁的杨继盛殿试高中第二甲第十一名,初授南京吏部主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杨继盛升任兵部车驾员外郎。恰遇俺答汗入侵,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汗不攻大同,东向去攻蓟镇,还奏请朝廷同意俺答汗开放互市的要求,其实是为了方便他和俺答汗互相走私战略物资敛财。杨继盛上疏力辩,但当时仇鸾有干爹严嵩保护,最终仇鸾升官,杨继盛反被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无品级)。杨继盛毫不气馁,在蕃汉杂居的狄道大力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辟种植园、煤矿,还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各族人民爱戴,称他为“杨父”。

一年后,仇鸾和严嵩、陆炳翻脸,被斗倒,杨继盛逐渐起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杨继盛从诸城(今属山东潍坊)知县一路晋升为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员外郎。这很可能是因为他首攻仇鸾,被严嵩视为可以拉拢的对象有关,所以着力提拔。杨继盛也明白严嵩的用意,但他并没有就此加入严党,因为他很清楚,严嵩的罪恶比仇鸾更重,不能因为他提拔自己就甘心投效,国家一年内四次超擢自己,正是自己舍身报国恩的时候!杨继盛精心准备,用了一个月时间起草弹劾严嵩的奏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元旦(农历一月一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预先斋戒三日的杨继盛正式提交了这份震惊朝野的《嘉靖疏议》,极论明世宗误用奸相严嵩,行诸多罪孽。杨继盛用词极其尖锐,不仅指明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更将矛头直指明世宗用人不当,还指名道姓地指出哪些朝臣要么依附严党,要么噤若寒蝉,不能持正。甚至当年他中进士之前在国子监读书时的老师徐阶,也被他指为妄为宰辅,不敢规劝皇帝,忘恩负国。明世宗看了奏疏勃然大怒,召问严嵩。严嵩连忙把奏疏拿回家召集党羽商议,发现文末有一句,说严嵩大奸大恶,如果皇上不信,可以召裕王(明世宗三子朱载屋,即后来的明穆宗)、景王(四子朱载圳)问对。严党认为可以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构陷杨继盛假传亲王令旨。明世宗听了严嵩的说法,也很生气,问杨继盛为何要把亲王牵涉进来,是不是事先与他们合谋?杨继盛淡然答道:“没有合谋,但是除了二王谁不怕严嵩,敢指证严嵩的罪恶?”明世宗大怒:“那你这就是假传亲王令旨!将杨继盛逮入诏狱,杖责一百,令刑部起诉。

不过这种说法非常牵强,事实上无法定罪,但严嵩就不释放杨继盛,始终将其羁押在狱,企图拖垮他的意志,让他自己认罪。诏狱和监狱不同,监狱是己经定罪的罪犯服刑的地方,不会无故拷打,诏狱就还属于侦查取证阶段,每日拷打逼供是日常业务。很多人熬不住拷打,甚至会自诬其罪,只求快点转到监狱去。但严嵩完全没有料到杨继盛是何等硬气。

初入诏狱杨继盛就被明世宗责罚一百杖,有人送了他一副蛇胆,连狱卒都送他一壶酒,说用酒蚺服蛇胆可以镇痛。杨继盛满不在乎地拒绝了:“我杨继盛自有胆,何需蚺蛇胆?”一百杖显然会把杨继盛打晕过去,半夜狱卒却听到杨继盛的房间里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点灯一看,吓得浑身发颤!杨继盛半夜醒来,正在自行处理伤口。他敲碎瓷碗,用碎片割腐肉。有些部位腐肉割尽,但坏死的筋仍挂在骨膜上,他用手一把扯去,再用碎片将感染的骨膜也刮干净,悉悉索索的刮骨声从比死亡还要寂静的诏狱深处传出,连狱卒都吓得胆颤欲坠。《三国演义》创作了一段神医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桥段,有人认为不合常理,其实比起正史中杨继盛这段描写,还算相当含蓄。

面对死亡,其实杨继盛并没有丝毫的恐惧。临刑前,他将自己在狱中自作的年谱交给儿子,并作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临死,杨继盛念念不忘的仍是铲除奸臣,以报国恩。天下争相涕泣传颂此诗,杨夫人也自缢殉夫。京城官民敬仰杨家的忠贞刚直,自发将杨家故宅改为庙,将杨继盛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杨继盛是明朝甚至是宋明五百年来第一个被杀的谏官。明世宗自负非常,开例杀了第一个宰相夏言,现在又开例杀了第一个谏官杨继盛,他这种自负很容易被贪官奸臣们利用,来做一些之前做不了的事。既然开了杨继盛这个例子,严党很快又因为舆论冤杀了另一位忠臣义士——沈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