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结局 崇祯的迷茫(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而在后金方面,形势也发生了巨变。明熹宗天启六年(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他的四个儿子代善、阿敏(侄)、莽古尔泰、皇太极继位为四大贝勒,执掌后金八旗联盟,其中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后来称帝,史称清太宗,当时也是八旗联盟的实际牵头人。皇太极疾速改变了东北的局势,首先是统一后金内部,并改名为满洲帝国(Manju),汉名清。击败了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林丹?巴图尔,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领主共尊其为博格达?彻辰汗,相当于又统一了蒙古。皇太极弃用了努尔哈赤四面出击的暴躁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尽管时值严重小冰河期,但东北还是有一个优势——肥沃的黑土地,东北的耕作条件比关内的河北相对要好。皇太极采取优惠政策大肆招徕,不少汉人、朝鲜人跑到东北去种田——内地的田赋实在太重了!皇太极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设立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使得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都融入了满洲。

军队建设方面,皇太极也颇有建树。后世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八旗军的优势是骑射,这可能是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我满洲以骑射为本”一句的误导,他这句其实指的是锻炼身体,不是军事建设。恰恰相反,建州女真早期对阵蒙古部落,优势就在于东北铁矿发达,打造了一支强大的重装步兵。后期清军对明军的优势更在于火药武器,大量的汉人降将带去了火器部队和战术战法,以及火器制造方法,配合东北极高的钢铁产量,打造了一支堪称17世纪初最强大的重装火器部队。皇太极重用汉人炮手,规定来投的一等炮手赏银80两,二等炮手赏银50两,管红衣炮甲喇章京(相当于明军的参将)各赏牛一头、妇女二口。相比之下,明军的先锋营精锐士兵月入才二两银子。当时贵金属通货膨胀很厉害,银价己经严重下跌,但腐朽的明朝仍然不涨工资,导致优质兵源涌向敌方,军事形势就此逆转。法国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名著《草原帝国》(厂将满清列为人类历史上三大“火药帝国”之一,绝非浪得虚名。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军事因素——棉花。宋代从印度、阿拉伯引进了粗绒棉(也叫亚洲棉),但产量低、纤维粗,在中国推广不多。晚明又从美洲引进了长绒棉(海岛棉)、细绒棉(陆地棉),非常适合中国种植,大面积推广,配合江南的机械织造工艺,明末的棉花产量剧増。皇太极深知东北寒冷气候对战局的影响,购买了大量棉花,升级军服。八旗兵的装束包裹全身,尤其是连接头盔的高领,耗费大量棉花,但保温效果确实很好。反观明军,直至明亡都没有普及全身棉衣,甚至有资料称有些部队穿着短袖。试想,在严重小冰河期,一支穿着短袖的部队和一支穿棉衣的部队相遇,哪需要什么火药帝国,我先看着你冻僵了再战。无数军事家都论证过,后勤装备是大规模战役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一个超级大国军事战略的重点,明朝比起后金虽是庞然大物,但由于自身的腐败,军事建设尤其是后勤装备方面出现了严重短板,实际上己经远远落后于清军,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什么,您说大明皇帝战至緬甸,不穿棉衣?好吧,这次算您说得通。

不过皇太极还是有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就是盘踞在朝鲜打游击的毛文龙。毛文龙于天启元年(1621年)率197人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后金万万没想到明军会出现在大后方,被毛文龙乘虚攻克了镇江(今辽宁丹东)。紧接着毛文龙又收复附近的宽甸等六堡,一时名声大振,辽东汉民纷纷来投,在后金东面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根据地。从此只要后金一进攻蒙古或辽司,毛文龙都会围魏救赵,成了后金的跗骨之蛆。皇太极无法在战场上正面击垮毛文龙,他也需要一位贴心的辽帅,能够帮他治住毛文龙。

9。3关宁铁骑,天下无敌

比完贪官、清官、大太监,我们再比比部队。秦有白起、蒙恬的大秦锐士,汉有卫青、霍去病的虎贲校尉,晋有谢玄的北府兵、陈庆之的白袍军,唐有李世民的玄甲天兵,宋有岳飞的神武后军,金有完颜兀朮的拐子马、铁浮屠,元有成吉思汗的怯薛近卫。那大明武功远迈汉唐,有什么经典的铁军?明太宗的神机营?郑和的无敌舰队?张经的狼兵?曾铣的车营?秦良玉的白杆兵?还是被誉为现代军事学之父的戚继光用现代理念重新训练的新式军队?其实都不是,论名气他们在关宁铁骑面前全都不够看。

既然说到岳飞,那我们也忍不住还要比一比被朝廷冤杀的伟大将领。秦有蒙恬,汉有韩信,唐有高仙芝,宋有岳飞,大明呢?很多人认为与他们比肩的正是——袁崇焕。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初任邵武(今属福建南平)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转兵部职方司主事,恰遇王化贞、熊廷弼广宁兵溃。后金既然能袭取固若金汤的广宁,那自然也能袭破居庸关,直取京师了!一时满朝震恐,君臣不知所措,甚至有夸张的史料称明熹宗被吓哭了。这时袁主事却自作主张,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单骑出关,视察关内外情况!安全回来之后还丢了一句豪言:“只要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都能守住此地。”

英雄啊!

全靠英雄您守住雄关,才避免了京师沦为下一个广宁,您拯救了整个大明,实在是力挽狂澜的超级英雄啊!

注意,北京的君臣们幻想努尔哈赤能杀进居庸关,其实只是他们的幻想。袁崇焕说他能守关,但他并没有守啊,是老努自己没打进来——他也不可能这么做,是这些人自己把自己吓崩了。但无论如何,在满朝君臣的眼里,事情就是这样的:

老努袭取了固若金汤的广宁城——所以他也能轻松袭取京师——那我们就无力抵抗了——袁崇焕说他一个人就能守关——关真的守住了(因为根本没人来打)。

英雄,请接受我们的赞美吧!

于是,袁崇焕走上了辽东一线,被辽东经略王在晋提拔为宁前道兵备佥事,并派出关外作为文官监军。袁崇焕在辽东表现不俗,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明军多年的劣势,最著名的一次战绩莫过于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起十三万大军围攻宁远,宁前参政袁崇焕坐镇城中,坚守不下,最终老努悻悻而去。此战也算是一场不错的胜绩,不过后来不知怎么就被严重夸大了。不少人说老努挨了袁大人一炮,然后死了,所以袁大人是炮毙敌酋的民族英雄。但正史绝无此说,而且老努在此之后亲率大军西征蒙古,东拒毛文龙,精光四射,全然不像挨了炮子的人。八个月后老努身患毒疽,以67岁高龄过世,显然不是中炮牺牲的。袁崇焕在天启年间战绩尚可,但也远没有某些人吹得那么神。

天启七年(1627年),明思宗继位,决心集中力量先解决辽东问题。袁崇焕敏锐地察觉到机会,向新皇帝张开了大嘴:“给我足够的钱粮,五年可以平辽!”

五年平辽!英雄啊,请接受我的赞美吧!

明思宗接手的烂摊子太大,辽事这个小目标不但要解决,还要立即解决,满朝文武只有袁大人一个人贴了他的心。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还提了很多要求,要户、工、吏、兵四部在各自职能上支持他,明思宗立即依言谕令四部臣全力支持。据研究,袁崇焕在辽东一年要用去全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明思宗不遗余力供给。袁崇焕又要求持尚方宝剑,便宜行事。其实明朝督抚普遍持有尚方剑,给一柄也不足为奇,奇就奇在袁崇焕要求朝廷收回王之臣、满桂等另几位辽东督抚的尚方剑,让他一个人大权独揽,明思宗居然同意了!然而唯有太子太保、平辽将军总兵官、挂征虏前将军印、东江总兵官毛文龙的尚方剑未被收回,而且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没有把毛文龙的东江镇(驻地在今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市椴岛)包括进来,这让袁督师非常不爽。

袁崇焕总揽辽事后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提出“以辽人守辽土”。李成梁死后,朝廷空降多位大员主持辽事,当地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但又缺乏李成梁这样的扛把子,无力抵抗。现在广东人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他们就把袁督师当成了新的核心。这倒是激发了辽人的积极性,但客观地说并不符合明朝祖制,也不符合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很多御史言官指出这是放纵袁崇焕在外镇结党专权,但明思宗己经认定了只要袁督师能五年平辽,这个黑锅也替他背了。

二、排挤外来势力。辽镇有了新老大,当然就要排挤外人,蒙古人满桂、陕西人王之臣、甘肃人赵率教都被挤开,辽人抢回不少职权,欢呼雀跃,坚定了跟着袁督师走的信念。但浙江人毛文龙远在朝鲜,无法实施有效排挤,袁督师和皇太极一样,认为这个人非常讨厌!

三、打造出一支“关宁铁骑”。袁崇焕将世守辽东的将门子弟们整编成一支“关宁铁骑”,据说是辽东乃至全国第一战队、唯一能在野战中对抗后金骑兵的明军。现在不少人很崇拜这支部队,甚至将其与岳飞的神武后军相比。

四、提出与后金议和。这就不对了,皇上重用你就是想快速平辽,现在老努刚死,机会大好,你却偏要议和?不是给对方喘息之机吗?朝廷己经在辽东投了那么多银子,等他歇够了气你还得投更多来处理——但其实就这意思,哥,你懂的。何况明朝是著名的“不和亲,不纳币,不议和”,对外姿态一直很强硬,你个小小的建虏还要议和?袁督师解释这是缓兵之计,你看以前急于进攻总是失败,现在应该先稳住皇太极,再步步为营修堡垒挤死他——当然,修堡垒要花很多钱,得找您报账。明思宗很快又接受了新理念,顶住满朝文武的压力表扬了袁崇焕。当然明思宗也不敢公开议和,只是默许袁崇焕私下议和。说实话,这就是在玩火了,为后来明思宗被黑锅压断背埋下重要伏笔。

然而袁崇焕不复“炮毙老努”的神勇,连后金的一个小贝勒都没宰到,反过来还要议和,17岁的明思宗智商又欠费了。还没等他筹到钱充值,袁督师给了他一个惊喜——宰了个大人物——不是皇太极,是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到双岛(今大连金州海域)视察东江镇,突然出示一份圣旨,宣布毛文龙有十二条大罪当死。这道圣旨当然是袁崇焕自制的,但毛文龙信以为真,当场自尽。也有资料称袁崇焕是用林冲火并王伦的方式,趁毛文龙跪在地上听旨时拔剑砍了。总之,袁崇焕是未报朝廷,直接把毛文龙宰了。

且先不论这十二条罪名是否成立,罪犯论死尚且要三奏,你就这样杀一个太子太保?估计满朝文武把袁崇焕撕来吃了的心都有了。不过另外一边皇太极却是欣喜若狂,史载他“置酒高会”大肆庆祝。

这自然会引来朝臣们火药帝国般的弹劾狂轰,但令人惊讶的是,明思宗没有从众意惩处袁崇焕,反而帮他背了这个黑锅。很简单,他己经在袁崇焕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也投了太多银子,现在撤掉袁崇焕,那之前的投资不都打水漂了吗?不行,我得让他给我把局势捞回来。这其实就是你股票跌了一大截,明知还要继续跌但也死活不肯割肉,非要等这支票“解套”的心情。但你知道,等解套的散户往往会被套得更深,袁崇焕马上就要给明思宗一个更大的惊喜——皇太极直接到北京城下来问候您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女真、蒙古兵马近十万,从长城喜峰口关突入,直接攻打了北京城!尽管没有攻克,但在富裕的京畿爽抢了一个月,然后又安然退回关外。尤其重要的是,跟着他进来的蒙古诸部也抢了个盆满钵满。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皇太极向后金联盟,尤其是还有些犹豫的蒙古诸部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可以直薄北京,还可以带着你们抢这么多战利品,以后就跟定我吧!游牧部族最大的弱点就是联盟松散,某个强人一死,很容易分崩离析。后金更面临朝廷、林丹汗、小冰河期的多重围剿,努尔哈赤的死——其实死前己经将这个联盟送上了绝路,但皇太极的北京一月游解决了所有问题。问题在于这北京一月游又是如何做到的?

明太宗以天子守国门,河北、山西一代重重防御,强大如阿鲁台、也先、小王子、俺答汗,也不是说破就破,皇太极是怎么带着几十个部落的十万杂牌军,悠哉游哉入关来逛一大圈,抢够了又轻松回去的呢?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得不探。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初,皇太极率八旗精锐从辽阳(今属辽宁)出发,与蒙古诸部大会于蒙古喀喇沁部驻地喀喇城(今河北溧平),共集结兵力近十万,这几乎是后金乃至蒙古的全部家底。朝廷己经探知他要入关,袁崇焕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将主力集结在最东面的山海关和西面的密云,后发现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宣布由他亲率关宁铁骑镇守喜峰口关-遵化-蓟州-通州-北京这条直线。

由图可见,后金联军从喜峰口入关后立即就要面对一座要塞三屯营,然后才是遵化。按常理蓟辽督师首先应派兵救援三屯营,他派太子少傅、平辽将军总兵官赵率教率四千精骑从山海关先行,急趋三屯营。其实三屯营离山海关有三百里,离喜峰口却只有五十里,等赵率教赶到,别说三屯营,没准儿遵化都早己陷落了。所以他只能考虑尽快赶到遵化,如果四千精兵入驻大城遵化,挡住金军几天,袁崇焕率主力赶到,皇太极就只能带着他的旅游团出关了。然而奇迹却发生了——赵率教赶到遵化却发现后金连三屯营都还没打!那他就应该将防线前移,入驻三屯营。结果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却拒绝他进城,没办法,只好又退往遵化。三屯营距遵化仅三十里,精骑一日可达,然而就在这短短三十里,赵率教遭到后金的精准伏击,前后堵截。近在咫尺的两座要塞均未出援,赵率教全军覆没。

在自己的国土上遭到这么精准的大规模伏击,是不是有点神奇?皇太极敢让十万大军在关内两座尚未攻克的要塞之间埋伏一个星期,是不是有点过于神奇?后金全歼赵率教这场战役怎么看都像是预先排演好的一样,不可否认,皇太极也堪称一代战神,但他毕竟是人类,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一、皇太极事先和赵率教的同事们策划好一条死路,放他去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