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涤荡乾坤 明太袓铁腕肃贪(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事儿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小吏偷奸耍滑,甚至很多人认为是交通、通讯条件所限的折衷办法,但在明太祖眼里又岂能容下?账目这玩意儿,是多少就多少,如果有什么不符,那就应该说明不符的原因,而不是去把它改得来“符合”。这账目改了不就是做假账么?做假账难道不该法办么?更重要的是,户部明明知道各地这样做假账,却给予了长期默许,这不是中央地方官僚合伙坑蒙朝廷么?而且财政年度结算可以这样作假,那什么账不能这样作假?

明太祖很生气,下令彻查。其实这也很好查,首先,汉字的“一”、“二”、“三”等数字很容易添笔,但添的笔画也不难辨认,但凡有添笔的都是改了账目;其次,印章用红色印泥,账目用黑色墨水。如果是先写好再盖章,那红泥就应该在黑墨之上,反之则会有墨水写在印泥上方的情况,这种就可以判断属于“空印”行为。空印案也为后世立了两个新规:首先,账目不能用“一”、“二”、“三”这样的所谓小写数字,更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而要用“壹”、“贰”、“叁”这样的所谓大写数字;其次,盖章必须“朱在墨上”,即红色印泥必须盖在黑色墨水上方,以证明是写好了字之后才盖的章。这两个制度一直沿用到现代,仍是财务和公文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充分说明是非常正确的规则。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大索空印案,其实结果很简单——全国所有布政司都存在空印行为,全部有罪。朝廷判决户部主要官员和每个布政司、府、州、县掌管财政印章的人一律死刑,副官杖责一百,流放充军。此案被杀的官吏据称亦以万计,可以说将整个财政系统杀戮殆尽。客观地说,这己经动摇国本。尤其是在明朝建立九年,以经济建设为重的时代,这样无差别扫射财经系统,是非常可怕也难以理解的事。时任湖广按察使佥事(主管司法的助理官员)郑士利上书为空印案求情:“管账的官吏们不容易,从省府去户部六七千里,往返奔波根本不现实,先印后写只是权宜之计,而且这样做了很久了,何足深罪?何况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承袭这种做法,不知这是犯罪。朝廷求贤士来当官,得之甚难。当到知府、知州,都是几十年的成就,岂能视作草芥?陛下怎能用不足为罪的罪名,坏了这么多足用之才?臣窃为陛下感到惋惜!”

喂,郑大人,您口中所说的这些足用之才,比胡三舍——哦还有他爹更足用吗?

郑士利的说情之辞看似恳切有理,实则鼠目寸光。朝廷培养官员当然不易,能当到知府知州的也堪称能吏,但能吏就可以贪腐?郑士利前一段还只是说情,后一段则有点暗藏要挟的意味,这更是贪官们最常用的一个辩词一我们是行政体系的栋梁,就算有轻微的腐败,但不至于垮掉,您现在惩治大家,岂不是拆毁整个栋梁体系?所以皇帝您应该容忍我们这一点点贪腐,这也是为了您的江山着想呀!

为了上层统治集团的政治支持,为了下层行政体系的完整,总之就是为了保持统治,贪腐就应该被容忍。是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郑士利之后,为空印案辩解的人还有不少,称空印案是一个大冤案,甚至时至今日,国外都还不乏为之雄辩者。《剑桥中国史》便称,钱粮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不可能完全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吏们无法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数目。这些辩解表面上都有不无道理,但实则都是站在对贪腐相当宽容的立场。贪腐这种行径,在强盛的明初当然看起来不足为道,但这种病毒侵入肌体,对帝国的侵蚀却是积重难返。明朝后来就非常流行火耗、漂没、羡余等看似轻微的贪腐行为,正如《剑桥中国史》所辩,运输过程中“难免”有些损耗,官吏们便巧立火耗、漂没等各种名目,让这种“损耗”越来越大,到明末甚至出现税款十之八九归了火耗,朝廷收不到税;而朝廷派出的军饷十之八九归了漂没,导致前线哗变。这些乱象的根源不正是在空印案便早早埋下,太祖惩治得狠一些,让这些乱象晚一些出现,国家便多强盛一些,国祚也延续得长一些,此等宏图大计又岂是郑士利之辈所能窥见?

若说胡惟庸案只是清理上层高官,空印案则是更深一步,彻查了整个财政系统,更将惩治的范围延伸至更基层的官吏,是对整个行政体系的猛烈涤**。这在很多人看来己经是史所未见的铁腕肃贪,但下一个案子又会让他们有全新的认识。

1。4郭桓案

郭桓,当时实在只是个小苍蝇,死前虽官至户部侍郎,但在徐达、蓝玉、王保保、李善长一众巨星云集的时代着实不算个人物,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以一个著名的贪腐大案名垂青史,甚至与深入极北终结大元的战神蓝玉相提并论。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离空印案己有十年之久,被腐败案涤**的财政系统逐渐恢复了元气,然而此时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李或、提刑按察使赵全德在赋税问题上舞弊,私吞国税。明太祖下令调查,这一查不得了,原来北平还不是孤案,全国各地都在通用这些模式,根据御史和司法系统的彻查,贪官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

1)户部以各种理由减免地方政府的税额。被减免的部分自然也不会退还给百姓,而是被地方和户部官员私吞;

2)户部直接私吞地方政府上缴的税赋。比如浙江本应上缴450万石(约合42。3万吨)秋粮,户部只向国库上缴200万石,其余则盗卖中饱私囊;

3)巧立名目,加征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税种,但不上缴国库,而由税官私分。

其中,最容易查实的是第二种模式,即盗卖官粮。据查,当年各布政司共盗卖2400万石(约合225。6万吨)税粮。另外几种模式由于金额太过零碎,己无法查清到底贪墨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牵连面更广,因为减免赋税、加征税种等问题并非户部一个系统就可以包办,刑部、工部甚至御史系统都牵涉其中。而盗卖官粮是卖给谁了呢?不会是户部和刑部互相卖,而是要卖给民间的富户才能换成现金,所以这一次如果真要彻查,就不仅是行政系统的问题,还要深入到财主这个阶层,这就真的是要动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了,历史上绝无如此肃贪的先例。

但,这一次是明太祖。

明太祖一方面要求彻查涉案官员;一方面竭力追赃,被贪官低价盗卖给富户的官粮都要索回。最终,被牵连处死的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主持工作)麦至德三位公卿,六部侍郎以下不计其数,诛杀之烈,更甚空印案。更引人瞩目的则是追回官粮700万石,那些收购赃粮的富户虽不负刑事责任,但赃物均被没收,血本无归。有些商户贷款大量收购低价赃粮,这下彻底破产,“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核查出涉及借贷的赃款遍及天下,民间中产以上的家庭大多破产)”。

官员毕竟是统治集团的塔尖,民间富户才是统治阶级的庞大根基,历代惩贪肃政有整顿塔尖者,却从未有像空印案那样动摇骨架的,更没有郭桓案这样猛击底座的做法。千万不要认为2400万石只追回700万石是很温柔的做法,这在经济犯罪中其实己经相当凶猛,以至于矫枉过正,一些合法商户也被牵连。当然,还有一些司法系统官员,居然敢刀口上舔血,趁查案之机上下其手,利用盗卖官粮的账物、赃款的账目混乱从中渔利,甚至将一些合法商户牵涉进来,想借机敲诈勒索,有些账目至今在史料记载中都是一笔糊涂账。最后,明太祖下诏:“朕诏有司除奸,顾反生奸扰吾民”。将负责查案的右审刑(法院副院长)吴庸等官员处死,此案才逐渐平息。但也可见在追查此案深入到商户这个阶层时,司法系统非但没有保留,甚至还用力过猛。胡惟庸案、空印案己经让人叹为观止,现在贪官贪民们完全傻眼了。真正令腐败分子胆寒的是一明太祖治贪的铁腕,下一个将扫向谁?

1。5蓝玉案

胡惟庸、空印、郭桓三大案,明太祖依次涤**了高官、行政系统、民间富户三个阶层,这己经大大超出了历代肃贪的极限,现在铁腕还将扫向何处?答案是军队。

长枪在手,天下我有。武装力量永远是最最根本的权力根源。军队其实耗资巨大,贪腐的空间也不少,但自古以来却绝少有人在军中开展大规模肃贪,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在政治上忠于我,军事上能打胜仗,贪一点是可以容忍的。有些君主甚至会适当地放纵将卒劫掠、贪墨一点,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是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但自古以来,来到明太祖为止。

明太祖恰是一个能在胡大海浴血前线时杀他儿子的角色,某些大将军用兵如神,却低估了皇帝肃贪的决心。

蓝玉,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明朝建立前年纪较小,在开国战争中尚未有立功的机会,但深得常遇春真传,从小就体现出一代名将的潜质。明朝建立当年常遇春病逝,明太祖悲痛万分,决心培养蓝玉继承常遇春在明军中的地位。蓝玉也不负众望,多次随徐达、冯胜、傅友德、沐英等名将出征,转战蒙古、四川、西藏、云南,清扫元朝残余势力,屡立功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蓝玉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拜征虏右副大将军,随征虏大将军冯胜、征虏左副大将军傅友德北征北元太尉纳哈出。明军大破纳哈出,杀平章果来,生擒其子不兰溪,最终纳哈出投降。纳哈出是北元残余势力中最强的一支,此战本是大功,然而还未及论功行赏,冯胜却被人告发私吞缴获的大批良马,并向纳哈出之妻索贿,强娶蒙古王子的女儿。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事发生在冯胜这种级别的大将身上不足为道,但明太祖却不能容忍,免了冯胜的职,从此退出指挥系统,麾下将士均不得赏。蓝玉却趁机官拜征虏大将军,跃升为明军总司令。

次年蓝玉便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元顺帝(奇渥温?孛儿只斤?妥懼帖睦尔)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嗣位,史称北元后主、天元帝、乌萨哈尔汗,明廷遣征虏大将军蓝玉率十五万大军深入漠北讨伐,兵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蓝玉谍知北元后主驻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在中国和蒙古国交界处,中国部分属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果断率军兼程赶到,然而沿湖搜寻四十里不见敌。当时风雪急恶,明军水草断绝,看来只能无功而返。定远侯王弼却认为出其不意的机会就在眼前,不能放弃!蓝玉果断拍板,全军熄灭烟火,夜行至海南。这时得到更精确的情报,敌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蓝玉果断令王弼率选锋奇袭,王弼趁大风沙突入元营,元军猝不及防,全军覆没。元主仅率太子天保奴、知枢密院事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脱,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官属等七万余人被擒。不久,捏怯来弑杀元主及天保奴,率余众归降。至此,大元朝廷彻底终结,从此不再使用“大元”国号,西至伊朗、俄罗斯,东至蒙古、西伯利亚,全世界蒙古势力分崩离析。蓝玉一战终结大蒙古帝国,无愧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划时代名将。明太祖得报大喜,赐敕至军中表彰,将蓝玉比作古代名将卫青、李靖,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就在回师途中,蓝玉便令人大吃一惊。首先是回师至长城喜峰关(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时,守关的将吏开门稍微慢了一点,蓝玉竟挥军破关而入。回京后,更有人揭发蓝玉奸污被俘的北元皇后,导致皇后自杀,更是令明太祖怒不可遏,当面切责。这些事情放在普通将军身上,早就诛族了,但明太祖念其功高,没有实质性处罚,只是本来准备加封蓝玉为梁国公,现改为凉国公,并将改号的原因镌刻在世券上,想以此告诫。然而蓝玉一贯自持功高,骄横放纵早己成习惯,未将太祖的告诫放在心上。明朝建立后,蓝玉就大量蓄养庄奴、义子,横行乡里。蓝玉曾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强占民田,地方官当然不敢管他,朝廷特派御史前往质询,蓝玉的家丁居然将御史打跑。蓝玉西征成功后,因功授太子太傅,他却嫌位居冯胜、傅友德之下,公开出言不逊:“我就不能当个太师吗?”(整个明朝历史上,只有李善长、张居正两位首相在生前当到太师,连徐达都止步于太傅)。蓝玉还利用自己出征云南后留在当地的一些亲将,大肆开展走私活动,每年仅贩卖私盐就达400余万斤。官拜大将军后,蓝玉在军中经常擅自任免将校,至于贪污腐化,更是大行其道,空印案、郭桓案,乃至发生在眼前的冯胜小贪被免的案例都丝毫不放在眼里,觉得这些人和战功卓著的本战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作为御前禁卫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邀其密谋,准备趁明太祖出巡时率锦衣卫将皇帝擒杀!明太祖大惊,连忙将蓝玉逮捕审讯。后蓝玉认罪伏法,供认了一个谋反集团,包括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实际上还有靖宁侯叶升等己在胡惟庸案中伏诛。很多高官被诛族,《明史》称牵连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之多(此数有严重夸大)。蓝玉案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被打入《逆臣录》。

恰如胡惟庸案一样,很多人认为蓝玉案也不是一个典型的腐败案,而是政治斗争。但事实上如果真从政治角度出发,明太祖在蓝玉案中反而表现得没有前几个案子那么杀伐果决。这恰是因为蓝玉大将军功高盖世,更有常遇春的情怀在其中,不比胡惟庸、郭桓之流猾吏,所以才多次宽宥,最终实在是不法过甚,才痛下杀手。蓝玉之死和胡惟庸一样,根源还在于其贪残暴虐,明太祖其实早就想惩治他,他造反也是因为察觉到危机才孤注一掷,这也只是丧心病狂,而不是真有谋朝篡位的能力。以明朝的体制,武将根本不可能谋反,明太祖杀蓝玉,确是重拳肃贪,而非政治斗争。

1。6驸马欧阳伦案

经历了“明初四大案”的人头滚滚,流血漂橹,试问明朝的贪官污吏们还敢继续贪吗?答案是——敢。

在连续办理了胡惟庸案(朝廷高官)、空印案(行政系统)、郭桓案(富户阶层)、蓝玉案(军人)四大案后,各类腐败高危人群都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古代敢杀的贪官杀了,汉武大帝、唐宗宋祖不敢碰的贪官也被杀得七零八落了,还剩下谁?其实还剩一类一皇亲国戚。有人说朱元璋肃贪是为了他朱家的江山稳固,也只是杀别人,不会杀亲人。那好,现在就杀一个亲人给你们看看。

洪武三十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前一年,明朝又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贪腐大案——欧阳伦案。此案令人震惊,倒不是因为金额巨大或牵连甚众,而是案犯欧阳伦的身份特殊一他是当朝驸马,明太祖的亲女婿。

欧阳伦本来有着令人艳羡的完美人生: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又受马皇后嫡生女安庆公主青睐,成为皇帝女婿,官至驸马都尉,这即便在戏剧小说中,也是超级耀眼的光环男主角。然而欧阳伦却不懂得珍惜,而是盘算着利用政治身份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他将目光投向边境茶马贸易。

为了保持茶叶对马匹的购买力,朝廷通过高额关税调控,避免大量茶叶输入乌斯藏,从而维持远高于内地的茶价,这便给走私犯罪提供了营利空间。欧阳伦投身于此,在内地以低价收购茶叶,派家奴用官车押送至陕西边境,绕开海关和边境检查,其实就是用官车走私。海关官吏并非不知他行的是什么勾当,但慑于他的驸马身份,敢怒不敢言。结果欧阳伦的家奴们就愈发嚣张,把边境税吏呼来唤去,到后来甚至任意捶打。最终,税吏不堪其辱,向朝廷报告了欧阳伦走私茶叶的情况。明太祖得报大怒,立即将欧阳伦及其家奴全部逮捕,很快判了死刑!

安庆公主当然慌了,拼命向父皇求情,并辩称走私虽是犯罪,但罪不至死,按律也只该坐牢。但明太祖却宣称皇亲犯法,比庶民罪加一等,坚持要判死刑。千万不要误会是明太祖不疼爱安庆公主,须知安庆公主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出,马皇后只生了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两位女儿。《明史》称马皇后还生了懿文皇太子(朱标)、明太宗(朱棣)等五个儿子,但有考证称这五子实为朱元璋其他姬妾所生,再由马皇后抚养,而非亲生。明太祖和马皇后亲生亲养的就只有安庆公主两姐妹,不可不谓掌上明珠。马皇后当年是反元义军领袖郭子兴义女,要饭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当初正是靠了郭子兴的关系才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郭子兴较早身亡,朱元璋作为他的继承人,受到了反元义军其它派系的严重打压,一度非常困难,正是结发妻子马氏在政治上四面笼络人心,极力改善朱元璋的政治处境,才使朱元璋挺过了人生最困难的一段时光(也许困难程度略低于讨饭时饿晕那一段)。有一次朱元璋被关禁闭,不许进食,马氏偷了炊饼,藏在衣服里拿去给他吃,结果把自己的肉都烫焦了。明朝建立十五年后马皇后病逝,明太祖再未立皇后,可见夫妻情深。马皇后死后,明太祖更加疼爱两个女儿,现在安庆公主怀抱马皇后灵牌,哭倒在明太祖面前,只求能免丈夫一死。

欧阳伦案尽管涉案金额和案犯人数比起“明初四大案”简直不足一提,但对后来者的震慑只恐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既表明了明太祖铁腕肃贪,“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绝不因为案件小就轻铙的态度,更表明了“王子犯法,比庶民罪加一等”的决心,绝不因为是皇亲国戚便能逃脱罪责。一时天下震慑,青史震动。

1。7世间再无明太祖

毫无疑问,大明太祖一朝三十年,堪称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强势涤**贪腐的一场战役。其实这场战役从大明建立之前就己打响,朱元璋明知胡大海领兵在前,依然毫不犹豫地斩杀了只有轻微贪污行为的胡三舍,向贪腐这个人类社会最顽固的幽灵擂响了古往今来最摄人心魄的战鼓。明朝建立后的“明初四大案”,从丞相胡惟庸到户部财政系统,从战神蓝玉到侍郎郭桓,再到驸马欧阳伦,不管你是谁,有何种理由,只要沾上一个贪字,必死无疑。甚至可以说,明太祖肃贪这几个案子的思路都很清晰,对象依次是开国元勋(胡三舍案)一高层统治集团(胡惟庸案)一基层行政体系(空印案)一富户(郭桓案)一军队(蓝玉案)——皇亲国戚(欧阳伦案),将贪腐的宿主依次扫**,坚决不留任何感染的机会。明太祖很清楚,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就要对贪腐这个慢性病毒保持高度戒备,决不让一个王朝带病建立。否则,还不如不建。

明太祖的这种建立王朝的思路确实收到奇效,明朝堪称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相对最清正的一朝。郭桓案后,时人评价:“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庞大的中华帝国一时风清气正,刚从元朝的腐败深渊中挣扎出来的中国居然迎来了一个“治隆唐宋”的罕见盛世,并为之后“远迈汉唐”的永宣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足见清明的吏治对社会繁荣富强有着多么根本的作用。当时和后世很多人都试图雄辩肃贪不能过猛,像空印案、郭桓案这样扫**了整个行政系统是触及国本,会影响经济发展之类的论调在事实面前都成了无稽之谈。清朝由于特殊政治原因,在编撰《明史》时极其热衷于抹黑明朝皇帝尤其是明太祖,但在肃贪这个问题上,清人也只能夸大他的残暴嗜杀,绝不敢怀疑他的正直,也不敢过多地否认肃贪对澄明吏治,带领国家从元朝的烂摊子中极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过饶是如此,明太祖最终也发出了“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的哀叹。明初如此凶猛的反贪风暴,堪称人头滚滚,更甚驱逐大元的世纪大战,然而直到明太祖驾崩前一年,还出了欧阳伦这么嚣张的贪官。可见,贪腐这个幽灵,它从未远去,即便遇到明太祖这样狠辣的对手,它也只会静静地伏于暗处,舔舐着伤口,耐心等待机会,等人们再次忆起它的存在时,它己经深深地侵入帝国的肌体。然而世间再无明太祖,虽然大多数人都痛恨贪官,但真正能像明太祖这样铁腕肃贪,涤**乾坤的人,似乎再也没有了。这个由他一手建立,如铁山般冰冷刚强的大明王朝,在失去这位最铁血的反腐战士后,又将在漫长的未来如何面对这个可怕的慢性病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