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姑言(第2页)
同治帝的这些担心从日常情理层面都容易理解,因此他冶游时为了避开众爱卿,总是在那些佞臣宵小帶领下,尽量躲开比较高级、比较讲究的著名妓院,去那些路边小店或者那些躲在胡同深处的下等私娼妓馆。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天长日久,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同治帝感染上了那种不洁之病。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或曰梅毒,或曰疥疮,当然官方文书说是天花。天花,是清代皇帝多次遇到过的事情,比较好听。
同治帝之死当然是慈禧太后溺爱的后果,由此可以说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这样不合格的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屡见不鮮。年轻寡妇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这样的独苗被人欺负、被人轻视,总是尽最大限度给这样的独苗以自由,不愿用严格的常人规矩去约束。这样的母亲内心深处总觉得没有父亲的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过分约束他呢?如果我们将慈禧太后放在一个常人的立场去理解,就应该明白她的这一系列遭遇、选择和普通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不幸成为妃子,成为皇太后,她的儿子不幸成为皇位继承人而已。
另一种爱法与活法
慈禧太后的独子同治帝就这样死了,没有留下龙种,无人继承香火,而且同治帝本人又是独根独苗,无兄无弟,因此皇位继承既不能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自动继承,也无法采纳兄终弟及的特例,由亲兄弟中推出一个继承人。大清国突然面临一个权力继承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各种各样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在权衡各种利弊之后,清政府还是下决心从与皇室血缘最近的血亲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于是找到了醇亲王奕譞不到五岁的儿子载湉。
找到载湉继承皇位当然与慈禧太后有关,是皇太后意志的体现。只是过去很长时间过于从阴谋论立场看待慈禧太后对权力的贪婪,可能并不合乎历史真相,并不合乎皇太后的想法。
载活生于1871年。他的父亲醇亲王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是咸丰帝的亲弟弟,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婆家弟弟;载湉就是皇太后的亲侄子。从与皇室血缘关系而论,已经没有自己孩子的慈禧太后只能找到这样的近亲了,不可能还有比这更亲近的人。
而且,从慈禧太后娘家关系说,载湉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湉还是她的亲外甥。双层血缘近亲是载活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为了操纵、便于控制等理由。
1875年2月25日,年幼的载湉正式过继到宫中,接替刚刚过世的同治帝,年号光绪,是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太后对这个过继来的小皇帝应该说是有真情实意的。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决非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特别是戊戌后政治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势不两立、视若仇雠。若果真如此,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凭借慈禧太后的权势和决断,她都可以坦然找到理由撤换这个小皇帝。
当然,也正如许多领养孩子的中年妇女一样,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处中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看法一致。正常的意见分歧即便是亲生母子也在所难免,这并不以亲生非亲生为依据。不过,如果从日常情理层面去理解他们的母子关系,由于皇上清楚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也知道自己在家、国两个方面将要担负的责任,更知道他的这一切都是皇太后给的,因而他对皇太后尊敬、敬畏、敬仰、佩服乃至感恩戴德,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皇太后的交代乃至每一句话,皇上都会照单全收,认真执行,因而其性格或者说是在生活习惯中慢慢养成了对皇太后的高度依赖,凡事总会以皇太后的意志为意志,并没有养成什么反叛精神。在这一点上,领养的光绪帝和亲生子同治帝,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并没有本质差别,所谓视同已出,不过如此。
作为一国最尊贵的皇太后,即便没有任何人提醒,慈禧太后也知道在同治帝教育问题上的教训,所以她不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在领养了这个小皇帝之后,为了培养他,慈禧太后请了全国最好的老师,对他进行最严格的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熏陶。慈禧太后内心深处绝对不能容忍小皇帝成为同治帝那样的纨绔子弟,立志要将这个小皇帝培养成一代明君,守住大清国的万年基业。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养子,是大清国的未来主子,也是老太太下半生的全部希望和寄托。慈禧太后不愿继续娇惯这个孩子,从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一种本能。而且,慈禧太后也没有非常自私地处理与这位未来国家主子的关系,她在小皇帝进宫不久,就开始刻意提拔这个小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到了1884年,因中法战争等一系列问题,慈禧太后用醇亲王取代恭亲王,使其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班大臣,全权掌控大清国日常政务。直至1891年去世,醇亲王一直位于权力中枢,而此时的光绪帝已经亲政,权力过渡也没有什么波折。因此,我们不必听信康有为等人在1898年后传播的故事,不要相信两宫之间不共戴天、视若仇雠。
光绪帝的童年教育应该说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好的,他的知识素养也是这些皇帝中最棒的。到了1886年,十年苦读使小皇帝有了很大提升,一个优秀君主已经露出了迹象。这一年,五十一岁的慈禧太后找到光绪帝的生身父亲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商量,争取让光绪帝早点亲政,当家做主。五十一岁的慈禧太后理由很简单,一是皇儿长大了,二是自己也想歇歇了,不想为大清王朝继续操劳了。五十一岁,在那个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确实不算小了,享受过了权力瘾的人,且又有把握在未来掌控权力的人,不会对权力格外眷恋。皇太后的心情应该是真诚的。
慈禧太后的建议起初并没有获得相关各方的认同,然而各种各样的劝说并没有改变皇太后的想法。几经周折,年轻的光绪帝终于在1887年开始亲政。慈禧太后在各方殷切要求下答应以后继续为小皇帝拿拿主意,不过帝国的日常事务处置权还是逐步向小皇帝转移。慈禧太后在这个事情上做得光明磊落,清政府的各种官方文件对此有着详尽记载。然而到了1898年秋天之后,或许因为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慈禧太后再度出山训政,各种传言开始出现,甚至怀疑皇太后先前撤帘归政并不真诚。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假如皇太后不想让出权力,她可以有无数理由。
再度出园为训政
执掌大清国朝政已经三十年之久,作为一个青年丧夫的寡妇,慈禧太后先是辅助亲生儿子同治帝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亲生儿子不在了,又抱养了这个小皇帝。现在小皇帝终于可以亲政了,可以自己当家做主治理国家了,作为母亲,有什么可以去怀疑的呢?无论怎样眷恋权力的人都无法抵制岁月流逝,无法抵御生活**。慈禧太后确实准备结束一个时代,准备颐养天年,过上几年轻松日子。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大清国的政治现实并没有满足慈禧太后的期待。光绪帝亲政没几年,甲午战争爆发了,维新运动开始了。为了大清国的整体利益,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出山,帮助小皇帝料理国家大事。
如果仅仅从权力构成说,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皇权至上、不可分割,皇权中心的一元化几乎是历代王朝不得不遵守的原则。晚清政局之所以出现帝、后两宫共制的局面,完全是特殊条件所致。不过,如果我们以客观立场去观察慈禧太后在1894年后的作为,也应该承认,她对权力的使用是相当克制的。她并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干预朝政,并没有越过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她只是对皇上的决策保持最后否决权。这只是在替年轻皇帝把关。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折和大风大浪,在清代正史中从来没有皇上对皇太后的抱怨。皇帝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后的养育之恩和多年来的精心照料、耐心辅助。
光绪帝身体不好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他自幼体弱多病,更重要的是作为皇上的他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完成大位传承,甚至无法对皇后、对嫔妃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这是男人无法说出口的尴尬,也是光绪帝后来性格稍有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肾病由来已久,奇怪的是,他不仅肾功能有问题,而且在大婚前后开始长时期遗精,据他自己说到1907年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一个长期遗精的人当然不利于夫妇生活;一个没有夫妇生活的人,当然会对性格形成某种程度的扭曲。这是为现代心理学所证明的规律。长时期遗精和长时期肾病对皇上确实构成一个很大的困扰,是他后来稍微有点抬不起头的重要原因。对于这样一个后辈,慈禧太后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安慰,除了劝勉,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慈禧太后只能从内心深处哀叹自己命太苦,为什么老天爷要把一切危难、一切坏事都留给她呢?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也就罢了。为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培育的这个养子,这么听话,这么有出息,身体却这么不好,让他无后,让他英年早逝呢?
一个原本温情的感人故事
光绪帝的病情大约从1898年秋天开始逐步恶化,好在他贵为天子,享受着帝国最好的医疗条件。经过宫廷御医、天下名医精心呵护治疗,患了肾病的光绪帝竟然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的医疗条件下活了十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谁也没有想到1908年秋天,当政治改革到了最吃紧的关头,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关于光绪帝的死因,清代正史和医学专家的意见大体都是正常死亡,是长期受到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疾病的侵扰,致使免疫力严重下降,严重缺失,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历史巧合之处在于,当光绪帝发病的前一段时间,七十三岁的老太太慈禧太后在生日庆典时因吃了一点不合适的东西拉肚子,闹了好长一段时间。拉肚子在很多时候不会置人于死地,这是对的。但拉肚子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也是医学常识。特别是对体弱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
问题的蹊跷之处还在于,慈禧太后的痢疾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不发生光绪帝死亡事件,相信皇太后也不至于突然不治。光绪帝的死亡对七十三岁的皇太后打击太大了,生命垂危中的老太太所有的希望均成了泡影,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一生太命苦,所以她在这个养子英年早逝后不到一天时间,也一命呜呼了。
这个解释来自清代官方正式文件和清宫档案,大意是说皇太后得知儿皇帝大行后,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加剧,遂致死亡。这个解释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历史,合乎逻辑,唯一不合乎的是中国人最习惯最愿意接受的阴谋:一个并非亲生的儿子,怎么可能呢?
清政府的官方解释见诸《清实录》及一切官方文书,但是这个解释不被大清王朝政治上的反对者所认同。流亡美国的康有为在光绪帝逝世第二天就致电美国总统,要求美国政府带头不要承认大清新皇帝,理由就是慈禧太后谋杀了他们那个英明的光绪帝。
康有为的说法当然是没有根据的,不要说当年没有互联网,即便是今天有如此迅捷的联系方式,谁有把握在事件发生第二天得出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康有为的说法并不被西方世界所相信,美国政府更不会根据这样的传言去抗议中国。
然而奇怪的是,时间过了一百年,康有为终于在现代中国找到了知音。那么多严肃的历史学家不去相信清宫档案,反而依据康有为以及当年那些笔记小说作者的指点,论证出光绪帝死于谋杀,死于剧毒。更荒诞的情节是研究者推论:这个谋杀光绪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其养母慈禧太后。阴谋论至此终于坐实,慈禧太后好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并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