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姑言(第1页)
辑三姑言
千古莫辩是慈禧
在近代中国,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新派史学家为了证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判断,也对晚清几十年政治发展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于慈禧太后也是基本否定;至于民间野史,大都根据这几种史观编排慈禧太后的故事,甚至以男权主义立场予以恶意攻击;最近者则由书商借着英国青年的梦话编造什么跨国姐弟恋,更有莫名其妙的专家鼓掌叫好。显然,这些认知只是彰显一种或几种历史观,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慈禧太后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她只是一个女人,至多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而已。
一个幸又不幸的女人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1852年17岁时以秀女入宫,稍后晋升为兰贵人,再后被册封为懿贵妃。1856年,懿贵妃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母以子贵,这个年轻的女人自然在宫中渐渐得宠,地位渐渐高升,渐渐巩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谁也没有办法的“羡慕忌妒恨”。
从秀女一步一步走来,是机遇,是命运。然而在后来许多好事者看来,这个女人太不寻常了,好像她从一开始就会耍手腕弄权谋。这显然是一种臆测,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试想,贵为一国之尊的咸丰帝风流倜傥,足智多谋,阅女无数,一个凭借智慧巧妙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一个满腹心机的女人呢?
年轻的兰贵人或许说不上貌若天仙,但一定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姑娘。这是她成功的前提,是咸丰帝宠幸的关键。至于兰贵人后来一步一步走上权力巅峰,那是时代使然,是历史给她的机遇,而她又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兰贵人是幸运的,因为风流的咸丰帝毕竟让她怀上了龙种,而且是唯一的。当这个小皇子出生的时候,兰贵人刚刚二十一岁,她的夫君也不过二十五岁。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苦命的”咸丰帝因为缺少世界视野,在内患太平天国尚未根除时,竟然偏听偏信,为了驻京公使及扩大开放、增加通商口岸等问题与列强闹起了别扭,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占领天津,试图攻进北京,以城下之盟迫使清政府答应各项条件。
中国虽然对西方部分开放已经二十年了,世界上的事情也知道了不少,但要让中国成为西方那样的国家,与之融为一体,还有很大困难。英法联军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照会,要求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要求各带五千精兵进京换约。
对于还没有充分经验与洋人打交道的咸丰帝和诸位重臣来说,英、法两国的要求委实有点欺人太甚。年轻的咸丰帝也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御驾亲征,决一胜负。英、法两国的要求是想向中国皇帝亲递国书,中国皇帝的玺书也将由这些来使自己带回。英、法两国的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就是太小儿科,但在当年是不得了的大事。清政府君臣一致认为这些要求违背了大清礼仪,有冒犯之意。咸丰帝指示:如果这些使臣必欲亲递国书,那么必须按照大清礼节,拜跪如仪。否则,唯有决一雌雄。
咸丰帝的态度深刻影响了部属。9月18日,双方谈判决裂,中方顺手扣押了对方谈判代表巴夏礼及其随员数十人,此举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国际法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规矩。英法联军与清军全面冲突,清军渐渐不支。为挽救败局,9月21日,咸丰帝阵前换帅,将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等人撤职,任命能干的“鬼子六”恭亲王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督办和局。在作了这些安排后,咸丰帝于第二天自圆明园逃亡热河,当然公开宣布的理由是去那儿“狩猎”。
咸丰帝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恭亲王留守京城与洋人交涉,中国在作出一些让步后很快达成了妥协,同意将天津扩大为通商口岸、准许英、法两国招募华工等。
中外妥协达成后,京城已经恢复往昔平静,只是咸丰帝先前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毁坏惨重。这或许是咸丰帝不愿回銮的原因之一。咸丰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也是至此唯一被赶出京城的帝王。流亡中咸丰帝依然不忘美女美酒,心力交瘁与体能大量消耗,终于在1861年8月22日一命呜呼,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咸丰帝在生命垂危之际作了两项政治安排:一是立六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加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裙瀛等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所谓的“顾命八大臣”。至于那个小皇帝载淳,就是当年的兰贵人、现在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亲生子,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
此时,懿贵妃年仅二十六岁,漫长的守寡生活从此开始。她在皇叔恭亲王的协助下,与东太后一起领着六岁的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帝国,表面上的辉煌与体面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年轻寡妇守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独与寂寞。
一个平常却不寻常的女人
咸丰帝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懿贵妃很快被小皇儿尊为皇太后。年轻的皇太后变成了西太后,和另一位年轻的东太后一起掌管着这个国家。她们的全部希望就是这个小皇儿,这也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希望。
在传统政治架构下,咸丰帝死前留下了遗命,八个顾命大臣不仅要辅佐这个小皇帝,而且还要约束这两个皇太后。按照那时的制度,皇上的母亲无权干政,但那个小皇帝毕竟是她们的儿子。再说,当年顺治帝、康熙帝也是幼年即位,如果没有孝庄皇太后帮助,顺治时期怎能那样顺利,康熙年间怎能走向辉煌?咸丰帝的临终安排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对大清、对未来,特别是对那个小皇帝,则不尽然。尤其是咸丰帝将权力授给了八大臣,而那个最能干的六王爷恭亲王则被排除在外。
顾命八大臣对清政府或许是忠诚的,对小皇帝也是尽心的,只是他们似乎受旧传统影响太深,不太瞧得起这两个年轻寡妇。特别是肃顺,自以为是咸丰帝的宠臣,飞扬跋扈。据说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权力,咸丰帝在世时肃顺就建议除掉懿贵妃;咸丰帝去世后,他甚至计划雇用武士图谋兵变,诛杀懿贵妃。懿贵妃与八大臣特别是肃顺之间,已经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态势,势不两立,必有一死。
按理说,肃顺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伏懿贵妃,但他可能太轻敌了,太不把这个年轻寡妇当回事了。他根本想不到,这个年轻寡妇联络上了不被咸丰帝信任的六皇叔恭亲王。他们联手之后几乎没有怎样费劲就把八大臣一网打尽,将肃顺处死。从此,大清国的政治权力落入了这对叔嫂手中。懿贵妃——此时已被尊称为皇太后——拥有最终权力,六皇叔以议政王的身份兼管军机处,掌握着大清国日常事务的实际权力。
六皇叔恭亲王确实是一个能干的人。他在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相信中国如果要改变先前被动局面,一定要走向世界,要改革,要学习西方。从此,朝廷在恭亲王的建议下,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了洋务新政。大清国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一片生机。
大清国的新气象是恭亲王主持的结果。不过重用恭亲王,却是慈禧太后的眼力和大度。慈禧太后不仅重用恭亲王,而且大胆起用汉臣,使大清国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从1860年开始,中国确实步入了一个恢复重振的轨道。正史中的所谓“同光中兴”固然有御用史学家的夸张和修饰,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综合国力确实有大幅提升。军事力量特别是北洋海军组建成军,意味着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国似乎又要在东方崛起了。
中国的恢复当然不能说都是慈禧太后的功劳,但是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那三十多年毕竟只有她是始终如一的最高领导者。她可能没有主动提出过什么变革方案,但她调动起来了内外臣工的积极性,而且她能有效把握住中国这艘巨轮应该走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太后既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女人,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
生命中总是不缺缺憾
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只是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来说,寡居的生活确实令人窒息。好在年轻的慈禧太后有自己的儿子,她看着同治帝渐渐长大,心中的寂寞、孤独也就不那么严重,何况政治本身又具有巨大的**力。
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1872年,同治帝十七岁,长大成人了,应该亲政了。慈禧太后经过这些年的勤劳,也准备撤帘归政,颐养天年,歇歇肩了。然而遗憾的是,仅仅三年时间,慈禧太后的这个独生子、咸丰帝的唯一龙种同治帝竟然一命呜呼,还不到二十周岁就英年早逝了。这一年,慈禧太后四十岁,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两件不幸都被慈禧太后遇到了。这是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无论多少荣华富贵都无法弥补的。
慈禧太后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也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如果往更深层说,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大概是因为咸丰帝死得太早,年幼的皇子失去了父爱,显得可怜,所以慈禧太后纵容娇惯同治帝。在同治帝从幼年到青年的全部历史中,慈禧太后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对独子的溺爱、纵容和听之任之,因此小皇帝在很小的年龄就结识了许多不三不四的坏孩子,如宫中的太监。小皇帝在这些佞臣宵小**下不走正道,整日里嬉戏游宴,耽溺男宠,甚至常常在几个小太监的悄悄陪伴下溜出皇宫,微服冶游。他整夜整夜在南城琉璃厂和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园酒肆、青楼妓院、花街柳巷盘桓,狎邪**乐,流连忘返,渐渐走上堕落之路,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时才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回宫中。以致有时召见军机大臣时,小皇帝还处在醉酒状态,言语失次,且偶尔不知不觉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微服冶游是个人爱好,不过他似乎也清楚贵为皇上这样做并不好,所以他在南城狎邪**乐时总是担心遇到熟人,尤其是担心遇到他的那些“爱卿”。作为皇上,他当然有权冶游,有权私访,但毕竟同治帝年龄太小,太不适当。同治帝知道这一点,所以刻意回避他的那些具有同好的大臣,因为那样不是一般的丢失体面而是太过难堪,或者他也担心这些“爱卿”中的哪个强臣一不高兴到皇太后那里告他一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