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跟影子搏斗的人(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许多人需要那种形式,于是那种形式就有了市场,于是就有人垄断这个市场,贩卖那种形式。

伯特兰·罗素发现,宗教的始祖与宗教组织之间是有差异的。他认为,耶稣在福音书中的教诲与教会组织宣扬的伦理之间的关系值得怀疑,耶稣的教诲变成了教会组织从事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工具。教会组织要求人们遵循耶稣的教诲,但他们自己却表里不一。在东方成道的佛祖,是那样慈爱而又明慧,甚至能够那样快乐地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在许多地方,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已经变得极端教条主义。

宗教的始祖与宗教组织之间的这种差异并不令人惊奇。当一个人成道之后,他就生活在真理之中,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就会散发出真理的芬芳。于是,就会有一帮专家跑来诠释他说过的每一句话,而这些专家也因此理直气壮地掌握了某种权力——他们对真理的诠释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牟利,宗教就这样成了商业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成了一种道貌岸然的阴谋。

你知道如何经营商业和政治吗?也许你研究过许多商业兵法和政治权谋,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恐吓+**”两大秘诀。

第一秘诀:恐吓。

你害怕吗?很好。经营商业和政治的第一秘诀就是让你害怕。

如果你不害怕,那就设法让你害怕。如果你害怕,那就设法让你更害怕。当一个人害怕时,他就有需求了。他会到处寻找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你,刚好可以提供这种方式。

第二秘诀:**。

如果他害怕,他就会需要你。如果你恐吓他,他就会更需要你。然而,仅仅让他害怕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他。他害怕,他恐惧,他有需求,但他犹豫不决。他有多种选择,但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你需要给出更有魅力的**,帮助他作出对你有利的选择。

恐惧产生需求,而**决定需求。在商业活动中,营销专家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帮助顾客作出购买决定”。

罗素说:“我对宗教抱有卢克莱修1①式的态度,认为它是由恐惧滋生出来的疾病。”他说得不太准确。恐惧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科学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一种选择,宗教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另一种选择。然而,贩卖科学或者宗教的阴谋者关心的根本不是你的疾病,而是如何利用你的疾病为他们牟利。

这些阴谋者玷污了科学和宗教的令名,让科学和宗教变得似① 卢克莱修(公元前99~公元前55年),伊壁鸠鲁的忠实弟子之一,古罗马诗人、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长诗《物性论》6卷。

是而非。科学只剩下一种形式,沦落成了伪科学。宗教也只剩下一种形式,沦落成了伪宗教。

伪科学是罪恶的,伪宗教也是罪恶的。这种罪恶的特点在于,它只能麻痹你的神经,你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罪恶的特点还在于,如果你看穿了它的虚伪,你会背弃它,但令人痛心的是,你在背弃它的同时,也会背弃人类孜孜以求的真理。

规则与领悟

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形式进入“道”,这些各自不同的形式被各自不同的宗教组织贩卖着。他们说,你也应该严格遵循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他们制定了许多规则,如果你选择了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你就必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当你遵守这些规则时,你就被控制了。

你恐惧,所以你选择宗教。你把宗教当成了一种工具,你要使用宗教来控制你的恐惧。然而,令你意想不到的是,当你选择了宗教之后,你就被宗教控制了。你甚至愿意被控制,你越恐惧,就越愿意被控制。你和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样可怜,要么与恐惧搏斗,要么投身于宗教的监牢。

这实在是一件荒唐的事。你恐惧,所以你选择了监牢,就像你恐惧所以你躲在家里不敢出去一样。你躲在家里,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你觉得自己很安全,但你成了一个囚徒。每一种宗教都被设计成了一种家的形式,让你觉得温馨,让你心甘情愿被囚禁。

他们制定的那些规则,其实是监牢的门窗和门窗上的铁栅栏。透过铁栅栏,你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真理在外面,自由在外面,快乐也在外面。你在躲避恐惧的同时,也远离了自由和真理。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形式和规则,而是领悟。不要遵从那些规则,要从那些规则中穿越出来。规则是死的,领悟是活的。规则是一种禁锢,领悟却给了你无垠的天空。

释迦牟尼之所以是释迦牟尼,是因为他做了一个真实的释迦牟尼。耶稣之所以是耶稣,是因为他做了一个真实的耶稣。他们从真实中到达了真理,而不是从形式和规则中到达了真理。如果你模仿释迦牟尼,你就只能是一个教徒,永远无法成为释迦牟尼。你是释迦牟尼的一个赝品。释迦牟尼是自由的,而你不自由。释迦牟尼是慈爱的,而你只能假装慈爱。释迦牟尼是快乐的,而你却充满了恐惧。

你需要的是领悟,面对真实你才能领悟。如果你逃避,如果你虚伪,那么你就永远无法领悟。你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个虚伪的“释迦牟尼”。你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你的恐惧。

是的,真实地面对你的恐惧,不要自作聪明地攻击它,也不要可耻地逃避它,你要去了解它。当它被了解之后,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它。那时,你就实现了自由,实现了快乐,实现了你自己。释迦牟尼是一种形式的得道者,穆罕默德是另一种形式的得道者,而你也将从自己的形式中成为一个新的得道者。

恐惧是自我的影子

只有在镇定自如中才能了解你的恐惧。如果你惊慌失措,你就会错过事情的真相,而你所有的决定都将是错误的。

有个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很害怕,他要摆脱它。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他无法逃避,只好鼓起勇气与影子搏斗。

他怎么能够打败自己的影子呢?就像《西游记》中的真假孙悟空一样,他和他的影子一样强大。他使尽了浑身解数,累得大汗淋漓,也无法打败自己的影子。他无可奈何,只好再次选择逃避。

然而,影子依然不依不饶地紧跟着他。他更加害怕了,就使劲地奔跑起来。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紧。影子跟得越紧,他就跑得越快。于是,他就这样不停地狂奔,最后终于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记住,那个人就是你。那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你的逻辑。你惊慌失措,你在攻击自己的影子,逃避自己的影子。你觉得你只能这样选择,要么打败它,要么躲避它。否则,你要怎么办呢?

恐惧感就是你的影子,它紧跟着你,你攻击它,逃避它,但那样做是徒劳的。你无法摧毁你的恐惧,也无法控制你的恐惧,你要去了解它。事实上你是不会跟影子搏斗的,因为你了解影子,它构成不了你的烦恼。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跟恐惧搏斗呢?

你无法摧毁恐惧。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这样做,他们是一群跟影子搏斗的人。结果如何?局面变得混乱不堪。你也无法逃避恐惧——你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处境逃到另一种处境,但恐惧依然存在。你用忙碌的方式逃避,用寻欢作乐的方式逃避,但恐惧依然存在。它如影随形,无法摧毁,也无法逃避。然而,当它被了解之后,它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恐惧是自我的影子。如果你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让它像金字塔一样高高耸立,那么你就会有一道长长的影子。你的自我有多么强大,你的恐惧就有多么强大,这就是你为什么无法打败它的原因。

有自我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恐惧。你要得到一个女人,于是恐惧就产生了,因为你害怕受挫。你要成为一个成功者,于是恐惧就产生了,因为你害怕失败。恐惧是自我的影子,它是一项副产品。如果你想占有,那你就会紧张,就会恐惧。如果你不想占有,那你就会放松,就不会恐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充满恐惧的穷人。第二种是充满恐惧的富人。穷人不能放松的,是对贫穷的恐惧——害怕得不到。富人不能放松的,是对占有的恐惧——害怕保不住。恐惧的穷人会拼命地追求财富,好让自己变成一个恐惧的富人。恐惧的富人会拼命地寻欢作乐,又把自己折腾成一个恐惧的穷人。

只有第三种人,他们了解恐惧,于是就超越了恐惧。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他们都能够安之若素,从容不迫。当恐惧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洞察它,看看它来自哪里,是什么欲望在产生这个恐惧。当他们把欲望拿掉之后,恐惧就消失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