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一章做一个优秀的自己02

美国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强调自我实现,鼓吹自信心和积极进取意识;二是看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与那些哈洋族学者不一样,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文化。强调自我是一种病态,看重公关技巧也是一种病态。从病理上看,对自我的强调恰好反映了内在的脆弱,看重公关技巧则意味着爱的匮乏。请你试想一下,如果夫妇之间、父子之间讲究公关技巧的话,他们之间还有真爱吗?

强调自我能够让你做成许多事。但是,自我是狭隘的,在那种狭隘的视野中,你很难想象你的所作所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自我与欲望有关,美国也因此成了一个充满欲望的国度。在经济学中,人们把这种欲望称为消费主义。

美国文化其实是一种自我主义文化,美国经济其实是一种消费型经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在消费领域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三分之二。由于它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了它的生产能力,两者之间的缺口就要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弥补。美国从那些花钱节俭的国家购买产品,依赖巨额的外债过着奢靡的生活,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意识到了美国存在的巨大危机。你以为美国很强大吗?不,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和自卑,把它看得很强大而已。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唐朝宰相张九龄讲过一个故事。冬天的夜晚,露宿街头的几个乞丐发现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这堆篝火就是他们全部的温暖和希望。于是,乞丐们蜷缩在篝火周围,再也不肯离去。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在一堆冰冷的灰烬旁边,人们发现那些乞丐全都被冻死了。

现在,美国文化就是这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难道中国要重复那些乞丐的厄运吗?冷静地想一想,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迅速扩张,并不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坦率地讲,中国的现状确实比美国落。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美国化,而是因为我们在模仿它,一个模仿者怎么可能超越原创者呢?

就像欧洲人当年背叛了他们的上帝一样,中国人当年也令人痛心地颠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至于“近世以降,斯文见黜”,而“经书之厄”,亦“甚于秦火”。如今,要让现代中国人重新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并非易事。除了文字的变迁之外,最大困难在于,现代中国人所崇尚的功利型价值观与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的道德型价值观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我们很难用今天的小人之心去度古代的君子之腹。

然而,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回到它原来的文化土壤中去。众所周知,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盛开了群芳争艳的花朵。梦回唐宋,就是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力之间的奥秘。

你也许会认为,用唐宋时期的中国与现在的美国作比较,颇有一些“关公战秦琼”似的荒唐。但我所能设想的是,在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土壤中,将会萌发出怎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春色啊!

用唐宋时期的文化来培养今天的市场经济,必定能够重现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第四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高明的管理者,但他们通常不容易被历史学家注意。历史学家往往会注意那些好大喜功的人,而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决不会好大喜功。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说,可以把管理者分为四个等级。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畏惧他。而最糟糕的管理者,则会让员工们瞧不起他。

为什么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呢?因为他是如此的无为,以至于员工们会觉得:“我们公司本来就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是一个有为的管理者,你一定会感觉员工们忽视了你,你一定会说:“不,公司本来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杰出的管理能力才使得公司发展成这样。”

一个有为的人不可能成为最高明的管理者。这是因为,他在追求自我实现,他要成为员工们心目中的英雄,他要员工们仰望他、崇拜他、敬畏他、赞美他。他不理解什么是无为,他也无法真正地无为,他担心:一旦无为,一切都会失去控制。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现代管理学无法理解什么是无为,它只能主张有为。西方学者翻译《老子》,通常把“无为”译成non-a(无所作为)、或者inactivity(不活动)。他们一直都很奇怪,无所作为怎么能达成管理的绩效呢?

什么是无为呢?当一个女人怀孕之后,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生产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她想要一个男孩或女孩,她希望这个孩子健康、活泼、聪明、漂亮。于是,她总是很紧张,总是想有所为。她在房间里张贴了许多漂亮宝宝的图片,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一个同样漂亮的宝宝。她迷信胎教,据说这样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一些。她拼命地进食各种富有营养的食物,为的是让宝宝的身体更健康一些。她甚至想用某种科学的方法决定孩子的性别和相貌。可是,这样拼命地折腾有什么用呢?孩子不可能按照她设计的那个样子成长。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她最好的选择就是无为。只有无为,她才能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才能自自然然地经过她的孕育期,才能给胎儿提供一种宽松、愉悦、健康的生长环境。

所以,一个无为的管理者就像一个无为的孕妇。他像孕妇那样爱护着他的“胎儿”,他感受着“胎儿”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赏和喜悦。他不会试图去控制什么,他只是爱着,无怨无悔地爱着,不求回报地爱着。所谓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就这样进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他在倾听生命的成长,他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光辉。他是那样爱着,以至于他全然忘记了自我。

你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他们几乎全都被人忘记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追问,我也可以找出几位。

在中国古代,每论及管理之道,人们就会联想起尧舜。管理意味着爱,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用自己的管理实践印证了这一管理学的真谛,以至于尧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典范。在他们的后面,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和姜尚,都是人们敬佩的楷模。

西汉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武帝。汉文帝刘桓登基之前,因为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乱政,弄得天下一片混乱、危机四伏。汉文帝像一个慈爱的孕妇那样管理着这个千疮百孔的王国,不久之后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那时候,吏治清明,民风淳朴,社会繁荣稳定。据说,经过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两代人的治理,粮食丰收得连全国的仓库都储存不了,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堆放;金库里也是长期堆满了钱币,以至于连串钱的皮绳子都朽坏了。然而,这么多的财富却被他们的继承者汉武帝挥霍一空,并导致西汉的衰落。历史学家们总是醉心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位皇帝的穷奢极欲和凶残暴虐。

宋朝也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宋仁宗,一个是宋徽宗。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大宋王国是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国家,却生存了319年,比它前面的唐朝、后面的明朝和清朝的生存时间更长。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堪称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巅峰,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依次闪亮登场,一时间群星璀璨,盛况空前。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大宋王国也肯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大宋王国的管理绩效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无法解释的奇迹。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仁宗去世五年之后,就像汉武帝当年重用桑弘羊变法一样,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司马光的坚决反对。公元1102年,宋徽宗又启用蔡京变法,并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汉武帝与宋徽宗,虽然一个尚武、一个尚文,但他们的穷奢极欲却惊人地相似。至于桑弘羊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搞计划经济。从历史上看,只要管理当局能够奉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市场经济就会像春天的田野一样生意盎然、百花争春。与之相反,凡是搞计划经济的变法都会让国家惨遭衰败的厄运。

第五个问题:他们说,《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以至于人们在读懂《易经》之后能够理解阴阳万物,能够知晓过去未来,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又如何去使用它呢?

他们是谁?连老子都不谈论《易经》,他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易经》?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坦率地讲,我只是粗略地翻看过《易经》。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易经》的精义之所在。据说,能够看懂《易经》的人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人显得聪明机巧,第二个层次的人则缄默不语。我之所以不愿意研究《易经》,是因为我不愿意成为一个卖弄机巧的人。我想,也许我还没有到研究《易经》的时候吧!

我相信《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我也相信每一个生命和物体中都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可以发现天堂,天地之间存在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它的整体。所以,一滴海水就包含了海洋的全部知识,一棵树苗就包含了生命的全部知识。你也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存在,你也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

那些知识就隐藏在每一个存在的暗示之中。谁来解读这些暗示呢?人生的存在是属于你的,你必须亲自来解读这些暗示。

当年,周文王在羑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见诸文字记录的监狱——被商纣王拘禁了整整七年,那是一段多么孤独而又漫长的岁月啊!周文王在苦难中解读着自己的人生,解读着生命中那些莫名其妙的暗示,最后竟然演绎出一部博大精深的《易经》。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孙悟空,但只有一个孙悟空是对的。如果你错了,你就不可能看到那个正确的孙悟空。《易经》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从《易经》中看到周文王,就意味着你真正看懂了《易经》。问题是,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懂,你怎么能够看懂周文王呢?

当你看懂了自己,你才可能看懂周文王、看懂《易经》。当你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世界是你的一面镜子,《易经》是你的一面镜子,所以,不要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当你试图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的时候,你只能从《易经》里看到错误的信息。

《易经》里包含了整个宇宙,你的生命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你就是一部《易经》。当年周文王能够从生命中演绎出《易经》,你也可以。所以,我关心的不是《易经》,我只关心我的悟性。

怎样去悟呢?其实很简单,你需要进入你的生命。生命并不是一个难题,它是一个要被体验的奥秘。它之所以变成了一个难题,是因为你没有进入它的存在。你进入得越深,你就越宁静。

当你在宁静中看到那些暗示的时候,你就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读懂了它们。

所以,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确的人,而不是机巧。

第六个问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最时髦的口号,但这个口号很让人疑惑。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首先你得理解真实的人性,在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以人为本”。真实的人性就是人的原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原生态需要。在企业生活中,员工的原生态需要就是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就能够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视为压力和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类型的工作者。

快乐成长是人的原生态需要,只有那些“放下自我,立地成佛”的管理者才能理解这种需要,才能给予员工们真正需要的那些帮助,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