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02(第2页)
税改说得通俗化一点就是完善监管制度、增大监管力度。我们的财税太需要监管了,不光在税务方面,任何跟钱打交道的程序,都必须受到严厉的监管。如今但凡跟钱打交道的部门,你只要管得稍微松一点,就成了腐败的温床,这令人很痛心。国家真应该召集一批像郎咸平这样的有魄力又敢于得罪人的经济专家来监管我们的财税财务。
严厉透明的监管程序是利用税收挽救贫富差距的前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税收缩小贫富差距就永远是一个泡影。收入分配(或财富再分配)的改革表面上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实际上却是一次不得不进行的社会结构的转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转变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
有时候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情或接受失败的惨痛教训之余不会造成意外的严重损失。
6。两极分化从孩子开始
6。两极分化从孩子开始
自打我们进入到了新时代以后,有一部分人就莫名其妙地的变得高尚了许多,每当遇到有农民模样的人问路或问其他它什么的时候,便常常要以憎恶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农民哥们儿究竟得罪了谁?
城市人对农民的歧视其实是贫富矛盾的一个表现点,不是农民得罪了谁,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戴上了有色眼镜,人们变得空前势利,这怪谁?是谁造成的?只能说是我们荒诞的教育。
在教育问题上,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家长的怨声就一个字,贵!学生的抱怨也是一个字,考!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贵”和“考”对两极分化会造成什么影响。
问题一,素质是个什么东西?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素质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似乎一直就没有弄明白过。我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曾跑去问过一些有学问的人,但结果却是一场空,要么是给你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听不明白的废话,要么就是沉默,仿佛那答案就在沉默之间,扑朔迷离让人实在难以琢磨。
但凡外来的事物,我们似乎总是持推崇的态度的,直到有足够的事实能够证明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放弃它,否则无论好坏,也不论证,拿来就学,到最后往往就被一些不怎么厚道的人加以利用,成了欺负别人的工具。所谓低素质群体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在连素质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情况下,怎么定义高素质人群是哪些人群呢?有很多人表面衣着光鲜,谈吐文雅,实则肮脏不堪,像那个什么山木的,看上去还挺有学问,最至多有些哈日罢了,可做出来的事却龌龊猥琐,这又怎么讲呢?
我们总是喜欢做错,而且还特别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素质绝对不能够被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否则肯定出问题。况且从哲学角度思考,人性与人格也并不存在着什么标准。
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要弄清楚素质和品行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或”、“且”、“非”或其他它逻辑中的哪一种,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的权威部门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也不好乱讲。对于素质的本义,虽然专家们同样也还没有给出一致的说法,但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洋人所谈及的素质,其含义大体上应该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修养,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讲,素质应该是包含在修养当中的,是个人修养在行为当中的体现罢了。
上述这个观点是对是错,相信会有权威人士出来对此作出论断的,但目前他们还没有站出来说什么,索性就先依此为证,让广大的“低素质人群”能有条路子走,不至于被憋死。
如何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无非就是提高个人的修养。过去那些修身养性的人,似乎都怀有远离喧嚣的意愿,官员中间那些清流们,平时也都与同僚们泾渭分明。由此来看,修养是需要环境与意志的,并不是说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既然提高素质是件颇为困难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做呢?其中必然存在着实际的好处,至于这好处是什么,古人也都明示过,叫做“净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要提高素质或修养的原因了,能治国平天下啊!多么伟大的功绩,怎会有人不乐意呢?但如今,不仅这雄心壮志没有了,就连这规则似乎也没有人再去遵循了,“净口”成了擦干净嘴巴,而“齐家”成了男人都爱干的事情。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思想品德格课几乎成了废弃物。有那工功夫,还不如多做些题去,将来考个好学校,然后混个硕士、博士的出来,谁敢说你没素质?假的被奉承惯了,真的也就销声匿迹了,造假毕竟比求真要容易得的多。所以那些平时以假素质、假修养示人的人,他们口中所骂的“低素质”的人也并不见得就是真的低素质。
这是个利己主义的时代,我们连起码的价值观都扭曲了,又怎么会为身边的人乃至社会谋增添什么福利呢?我们口中整天叫喊的素质其实就是金钱的多少、权势的大小、附庸风雅的程度,让人执著着于所谓的穿着与品位,使自己得以道貌岸然地的昂起头来。,在看到农民工挥汗如雨的卖力干活时,捂着鼻子冷嘲热讽。这种文化趋势表面叫做提高素质,显得太过含蓄了,直接叫做“衣冠禽兽炼成法”似乎更为妥当。
真的修养首先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素质或修养,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是非观念之上。倘若是非不辨、黑白不分,又岂能成为有素质、有修养的人?靠着贬低与歧视他人来让自己显得高贵,这种行为是不应得到提倡的。我们现下不停地讲要提高全民素质,究竟如何提高,是提高假素质还是提高真素质?这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才行。
问题二,为什么说教育加剧两极分化?
孩子考上了大学,父母却哭了,为什么?父母回答说供不起。请大家回想一下,在上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谁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吗?相信绝对没有人听说过,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一个国家里,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是家长无法承担的,这算什么?
教育拉大贫富差距、推动两极分化,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直接因素,一个是隐形因素。直接因素是高昂的学费,导致众多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付出了高昂的成本,钱都被学校赚走了。不知道70后跟80后还记不记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那时的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基本上都是那种很书生的造型,戴一副宽大的黑边眼镜在台灯底下写东西。,那种朴实厚重的知识分子形象相信在许多70后和、80后人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但我们如今的校长、老师、教授、导师等等都被列入到了富人的行列里,但是他们的一夜暴富不是政府鼓励科研的结果,而是教育市场化的结晶。
教育市场化对两极分化所产生的隐形推动现在不会显现出来,但如果不及时阻止,那么在未来一定会酿成悲剧。荒谬的素质观念归根到底是拜我们的教育所赐,在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教育体制下,老师们大都急功近利,图财而不顾教,这使得中国教育体制顺利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唯利是图的“高素质”人才,这不禁令人担忧中国的未来,当穷二代遇到富二代,会怎么样呢?如果把农民工的孩子与地产商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会产生哪那些化学反应呢?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里,年轻人有足够的上升空间的话,农民工的孩子也许会妒忌地产商的孩子,但一定不会去仇恨他,因为社会是公平的,父亲是农民工他没有办法,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白领,成为精英;但我们现在刚好相反,这让人欲哭无泪。如今穷人的孩子上学是件很难的事情,从幼儿园班开始,一直念到大学,一个普通家庭基本上就别想存下什么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素质,那些父母们也是操碎了心的,奈何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了素质,却又反过来开始骂父母素质低下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水平。
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第二个国家敢用教育来赚钱的。不要和美国比,美国在这方面比我们好太多,因为他们的大学生是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的,而且人家工资水平非常高,贫困学生贷款读完大学以后一般一两年时间就可以把贷款还清,根本影响不了什么。而且你知道吗?美国有许多富人的孩子是在贷款读大学,并且还勤工俭学,因为他们的父母认为把孩子抚养到18岁左右就没有义务再给他钱了,所以我们跟美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教育的金钱化堕落则意味着穷人与富人的子孙在未来亦会重蹈两极分化的覆辙,穷人的孩子将继续陷在贫困的泥沼里无法得到救赎。用金钱来量化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有钱人的这绝对是自我毁灭式的做法。
在集体丧失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极度扭曲、道德人格趋于毁灭的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我们所需要的真素质与真修养似乎已经成为了空气里的水分子,虽无处不在却又无踪迹可觅,但我坚信,它最终将会化作一场雨洒向我们的,这股力量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这匡正国人思想的力量,现在还未出现罢了。
7。悬崖边上的舞者——中国式社会保险
在中国,微笑着在哭的是那些杀入股市的人,沉默着观望的是那些准备杀入股市的人,自以为能够安心的是那些加入社保的人。
依照当下的国情,大多数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它各种保险的人并不知道保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才敢买。;知道保险是什么玩意儿还敢买它的人只有两类,一类是盲目乐观者,另一类是专门投资短周期性险种的食利者。
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社会公共保险当中最为主要的是医疗、养老、教育、失业、工伤以及住房公积金这六大险种,也可称之为六大保障。成立社会保险体系作为国民生产与生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策略是俾斯麦在19世纪设计出来的,这是一项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伟大工程,但是要让这个体系呈良性循环发展下去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它的本质是概率性投机,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保体系的运作必须以成熟且良好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否则将会出现类似于“金字塔骗局”式的变质恶化。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完全不具备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从投资美国国债以及其他它次级债券造成的巨额亏损上就可以看出,在与国际金融资本对垒的过程中,无论技巧还是思维,我们都只处于幼儿的水平。当一个国家的金融资本在国际层面无利可获时,其社保系统想要继续正常运转就必须将金融战线转移至国内,这种转移造就了当下社保体系的三大特性:垄断性、强制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