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1。1%的人拥有41%的财富

随着2011年元旦的到来,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部十年文明戏悄然杀青,这部戏客观地的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正式脱离了东方列弱的行列,与20世纪初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国度相比,现在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带有浓厚喜剧色彩的国度,虽然老百姓的生活依旧是像摆钟那样日复一日地的做着往复式运动,但个个脸上都有了笑容,个个都是精神饱满,尽管有时你会发现荧幕上经常出现的那些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的面孔看着有些眼熟,但总体而言,这部戏还是应当给予肯定的,毕竟我们没有剧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排演出来的,难免有瑕疵纰漏。

任何时代与任何社会形式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病,当社会弊病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则会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当矛盾被激化之后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暴力行为的出现与加剧,过去的两千年里,无论中外皆是如此,无一例外。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在历史的漩涡边徘徊,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被卷进去。相信就是不常看新闻的人也应该略知一二。,近年来社会上各种极端事件频频发生,这是过去所没有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总习惯于用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去解读,认为是“某人的悲剧”,凡是这样想,都是错误的理解,我们应当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这不是“某人的悲剧”,而是“悲剧的某人”,是社会的诟病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发生病变,如癌症海啸一般席卷而来,在第一波受害者倒下后还会有第二波、第三波,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地的开始反思我们的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仅仅将其简单的当作做一种现象来对待是不对的。

首先列出几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思考一下:

问题一,中国的富人有多富?

花旗私人银行日前公布的《2010财富报告》中写道,“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世界贡献了34。3万名‘合格富豪’,数量排名全球第四”。,这里,大家应注意了,这份分报告中所指的“‘合格富豪”’是必须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拥有大概6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闲钱。,在这个标准下,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里拥有多套房产的那一批靠当“包租公”度日的人群就被排除在外了。如果放宽准入门槛,将固定资产加入统计,我国合格富豪的数量估计至少还要翻一番,比下美国可能略有难度,但成为世界第二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一则2010年11月的新闻,标题名为“我国奢侈品消费凶猛,国外品牌一年卷走1556亿元”。,其内容摘要如下:中国大陆内地区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这里所指的奢侈品不包括服务、酒店、餐厅、酒类、奢侈汽车和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上的花费同比(此处同比为上一年度)增加近150亿元人民币,从2008年的消费141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9年的1556亿元人民币。这与笔者在贝恩公司关于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的调查报告中看到的数据几乎一致。

34。3万个合格富豪、100万美元的可投资资产、1556亿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费额,这样看上去给人一种派头十足的感觉。,但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稍微变一下,不知道我们的老百姓对此会作何感想:34。3万乘以100万美元(按6。5的汇率计算)等于2229500000000(约等于2。23万亿元)元人民币,这是咱们合格富豪手中的闲钱,相比之下,1556亿元只能说是九牛一毛了。

问题二,中国的穷人有多穷?

从宏观数据上看,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约3600美元,排位在世界一百位之后,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水平(8000美元)的44%,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我们还没有人家一半多,倘若与发达国家人均40000美元的水准相比较,我们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有这样一则小笑话,男:亲爱的,等我挣了钱咱们就买房结婚。

女:那要等多久啊?

男:挣个首付,办个按揭贷款就行了。

女:那等还完贷款,房子都成遗产了,还是咱的吗?

虽然是个小笑话,但不难看出其中的大问题,穷人要结婚必先要考虑买一套房,而买一套房几乎就耗尽了穷人全部的劳动时间与劳动所得,这当中有两个不合理,一是结婚凭什么就得买房;二是穷人凭什么要面对高房价。新闻常常报道,例如某一山村里的小姑娘,三岁扛起一个家,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妈妈,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爸爸,还不忘读书。相比这种上了新闻的感人故事,上面关于买房的那则笑话则显得更加朴实辛酸,能被新闻报道的往往都是小概率的事情。,三岁小姑娘确实值得同情与敬佩,但是由于媒体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因这种小概率的事情而忽视了身边普遍存在的大问题。,不去关注,不去探究,直到最后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往往始料未及。

从上面买房的笑话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城市年轻人的生活一角,为了避免以点盖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有一个在上海打工的人,租住在一间大约7平方米大小的群租屋里,租金为600元每月,基本上每天都在吃最差最不安全的食品,在不生病以及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他每个月能够攒下来1600元块钱。,他的做法是,将这笔钱寄回家乡一个小县城,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家里有70岁老母要抚赡养,也不是因为有卧病在床的父亲要照料,这里面没有什么煽情的故事情节。,这个普通的打工者仅仅是在给自己积攒买房和结婚的钱。像他这样在一线城市打工,省吃俭用的攒钱希望能够返回家乡买房结婚的人很多,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些人的日子过得的有多艰难,而是要去分析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他所付出劳动的城市里无法得到享有一个正常公民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仅仅是挣扎在生存线上,导致他虽然在繁花华似锦的大城市里劳动,却必须去相对贫穷落后的小城市里消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根治,那么相信不远的将未来,那些被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线国际化大都市会从根本上失去前行的能力。

关注穷人的问题,首先应当从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始入手,如果连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都无法得到重视与解决,那么去关注譬如乞丐和三岁小女孩这样的特殊情况,与作秀无异。

问题三,中国的穷人为什么看不惯富人?

从常理看,富人手里攥着大量的闲钱是合理的,否则他就不能被称作富人,富人购买奢侈品也是合理的,他攥着那么多的闲钱,又不知道该干吗嘛,买点老百姓买不起的东西也是应该的,你不能怪人家。,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富人购买了多少奢侈品花了多少钱,而是在于富人购买奢侈品的钱从哪来,购买奢侈品又是给谁看。当我们站在拥挤的公交车里看着旁边一辆辆宝马奔驰呼啸而过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的羡慕、嫉妒,但同时你知道自己很难得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时有人告诉你,开宝马的那家伙是搞房地产的、是搞煤矿的、是搞石油的、他爸是个当官的…………如此一来,大多数人就会忽视掉自己与富人之间单纯的劳动能力的差距,而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没有个有钱的爸爸或者没有个当官的妈妈,最终将这一切归罪于这个社会。

社会的两极分化是火药,也是毒药,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危害自身与他人。倘若一个极度贫穷的人目睹了极度奢华的场景,心理是必定是会出问题的。往往有人所受的刺激使其超出了追求心理平衡的范畴,产生了对自我的否定或是对社会的否定。,无论属于哪种,都会造成危害,亦或自杀,亦或施暴于无辜的生命。对此,特别警示那些喜欢炫耀显摆的千金阔少们,应该适当地的收敛收敛,穷人在物质上已经很贫乏了,就不要再在精神上折磨他们。

中国贫富分化严重已成不争事实,在2009年年底,世界银行统计出了一份数据:美国5%的个体持有全社会60%的财富,中国1%的个体持有全社会41。4%的财富。有资料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但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基尼系数可能在0。5左右。此外,官方专家表示我国国民收入差距最高相差23倍,一是最高平均工资水平的行业与最低平均工资的行业的工资差距悬殊,如2008年证券业人均年薪是17万元,而畜牧业人均年薪是1。08万元,两者相差15。9倍,比2005年行业收入最高最低比7。78∶:1扩大了8倍左右,这个差距以及扩张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二是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急剧增大,2009年我国居民10%最高收入组所得和10%最低收入组所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相差9倍,而有关专家计算的结果是相差23倍,如果考虑到还有大量的灰色收入、非法收入没有统计在内,实际差距难以评估。在工薪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也迅速扩大,现在有的企业高管年度最高薪酬是社会年平均工资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稍有些常识的人大体都了解,在无论任何社会形态与社会形势下,如果按照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去看待贫富的分化,那么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而我们如今的贫富分化所产生的过程,却是有违自然发展规律的,这过程的演变应当以“南辕西辙”来形容最为恰当。之所以冒犯典故,一是因为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却在装糊涂,古人说向南走或向北走都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说明其至少明白向西走或向东走就不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而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如古人;二是那个南辕北辙的人固然愚蠢,但他所犯的错误是量的错误,而我们的错误是质的错误。

中国是人口大国,仅在制造业这一领域就承载了两亿左右的劳动人口,其中中小型企业占到了90%以上,这些企业目前处境极其艰难。

在阿里巴巴上一年度公布的经营状况良好的网商名单中,有一个在广州开皮鞋厂的老板,这个网商的经历,可以说是中小型民营制造业的缩影。这个皮鞋厂的老板从2008年开始便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商店开始做零售生意,这种现象大家应该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奇怪的,民营制造业的工厂不去搞批发,反而开始做零售,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由于网上零售竞争激烈,从上个月开始,这个皮鞋厂的老板将自己的主打商品的零售价格调整至比批发价只高出1块4毛。4元钱,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维持工厂的经营,并且这样做对于原本的零售商而言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传统的零售行业将会在网络与制造业萧条的双重打击下渐渐消亡。

在全球充斥着“中国制造”的今天,中国制造业何以萧条至此?如果这些工厂一旦大规模呈链式垮掉,将接连释放出难以计数的下岗职工并殃祸及其子女,这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承受的数字。,早在2006年年初,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种资源的掠夺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当一些学者对国有上市企业进行管理层收购以及银行业偏袒国有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做法提出质疑时,这场资源与财富的争夺战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令人遗憾的是,到了2007年,由于民间经济形势似一片大好,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被这表象蒙住了双眼,忘乎所以地的大量购买金融产品,最后被蒸发得的干干净净。2008年“神七”与房价同时升天,金融市场却如流星般坠落,将人们在2007年年底对其抱有的各类幻想通通击碎。相信除了“神七”以外,其余的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最根本的利益。

制造业和金融业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住房、教育、医疗等等对贫富差距的扩大更是推波助澜,如此下去,社会结构必定失去平衡,乱象丛生。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缓解两极分化,成了今天各级政府所肩负的一个新的使命。

2。他们为什么富有——灰色收入知多少

2。他们为什么富有——灰色收入知多少

提到灰色收入,老百姓能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贪官、腐败、红包、奸商,并大加声斥。,其实,这有什么好骂的呢?真正该关心的,是灰色收入和腐败问题对贫富差距的扩大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加剧两极分化的,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清楚。

现在网络上流行“晒收入”,工资、奖金、提成等等,五花八门。“晒收入”是个好的现象,使民众可以利用互联网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收入水平,从而给自己制定更加符合自己的理财、工资规划,但对于有些人而言,这种现象的普遍流行如同瘟疫,十分可怕,因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众对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收入透明化”是民众对付灰色收入以及腐败的一招撒杀手锏,对此许多地方政府挖空心思想要避开。,从逻辑上分析,谁逃避,就说明谁心里有鬼,但老百姓就算知道他心里有鬼,又能怎么样呢?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更实际些的问题上才行。

问题一,灰色收入会造成两极分化吗?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灰色收入。比如一个大学生,他的主业是学习,在学习之余他去打工赚钱,这笔收入算不算灰色收入呢?当然不算,因为这是凭借他的合法劳动换取的,只能称为额外收入。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在做手术前收了病人家属的红包,这就应该算是灰色收入了,因为红包里的钱不是他靠合法劳动赚取的,而是利用手中的手术刀勒索来的,你不给我钱?好,那我就不给你好好治病。这与勒索打劫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若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医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肯定会诅咒那些收取红包的医生,但如果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想,他又有他的一套道理,因为很多时候,是病人家属主动送他红包的,如果不拿,则家属会很不心安,而且这种荒谬的心理不仅仅体现在看病上,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尤其是那些与民生挂钩的行业,像孩子上学或者考驾驶证,如果放在任何一个外国人身上,他是很难理解这种行为的。相信现在40岁以下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印象,那就是小时候经常被爸爸或者妈妈领着去班主任家送礼,并且那时的我们在每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会反对、辩驳,但最后基本上都是以妥协告终,跟着爸爸妈妈送礼去了。

其实只要稍微冷静地的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灰色收入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但凡能够产生灰色收入的行业,大部分都是公共行业,是那些跟民生绝对挂钩的行业。医院的医生收红包,让老百姓看病额外增加了成本;学校的教师收红包,让老百姓的子女上学额外增加了成本;驾校的考官收红包,让老百姓学车增加了成本;甚至去派出所办理身份证也要额外增加成本,本来一张证件照去照相馆只需要几块元钱,到了派出所就得好几十元块钱,成本增加了十几倍,而且你去别的地方照还不行;,办理护照也是这样,要是碰上无良的办事处,一张证件照往往要勒索你上百元块钱,一个人100元块,一千个人就是10万元,这笔钱哪儿去了呢?答案是全部流进一些人的腰包了。这些占有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的行业与部门勒索敲诈成风,这就无疑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成本,本来100元块钱就能办好的事情,结果花了500元块钱还不一定能办好。,而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是没有灰色收入的,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保障政策里并没有计算到灰色收入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我们的老百姓生活消费成本永远都是被低估了的。

灰色收入不但导致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被低估,还造就了一大批隐形的富豪。比如一千个人去医院看病,每人送一个500元块钱的红包,这对当中每一个人而言并没有损失多少,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这500元块钱而变穷,但医院就因此获得了50万元的现金财富,大众的钱就这样变到了有钱人兜里。

简单笼统地的总结一下,在穷人越穷的前提下,富人才能越来越富,虽然其中的经济结构很复杂,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把它看得简单一点,就当作零和博弈来对待,其演化过程令人感到既即可怕又可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