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02

民生公司兼并军轮的过程颇为坎坷。原来,这些军轮公司的经理们全是军阀的三亲六故,他们经营这一行已尝到了大大的甜头——“亏本有东家,油水归自己”。这样的好买卖哪里去找?卢作孚要拿走,他们怎么舍得?

卢作孚在洽谈过程中,做了很大让步,出价很高,且婉言相劝。他后来说:“当时要收买的船,无论如何我总是主张不要惜钱,他要多少,我就给他多少。”他看得明白:在搬开了军轮这个绊脚石后,民生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大,“在轮船收买以后的利益,至少比没有收买的为多”。

民生公司从重庆到合川的航线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却跨越了两个军阀的防区。合川是二十八军师长陈书农的防区,重庆则是二十一军刘湘的防区。两个防区交界处的北碚镇,匪盗横行,却无人过问。航道即便通了,而“人道”不通,民生公司同样无法前行。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为了统一航运,卢作孚只得着手去打通军阀的关节。陈书农好办,用钱便疏通了;但是刘湘因为与杨森结怨,而卢作孚曾是杨森的亲信,所以刘湘处处与他为难。卢作孚去找刘湘,刘湘甚至不面见他。

卢作孚便采取迂回路线,重金收买刘湘所敬奉的算命先生刘从云。刘从云对刘湘说,卢作孚所办的航运利于刘湘的风水五行,刘湘从此转而支持卢作孚,甚至到后来越发器重。

杨森是卢作孚的朋友,卢作孚一张口,他手下的船就直接划归民生经营了;操作最困难的,是刘文彩属下的“蜀通”、“南通”、“昭通”三轮。

刘文彩是四川省大邑县人、四川军阀刘文辉之兄。卢作孚曾经亲自去叙府,与刘文彩面商,希冀以一个公平的价格收购他的3条船。但刘文彩不愿交出,“王顾左右而言他”。卢作孚只得转赴成都,与刘文辉商讨。刘文辉早就不同意他哥哥经营航业,于是电令刘文彩无条件合并,后来又当面斥责乃兄:“你们纵容底下的人办轮船,这事是那样简单能办好的吗?应该交给卢作孚,凑合一个朋友,办成一桩事业。”但刘文彩仍对其弟的命令阳奉阴违,一直拖到爆发了“二刘之战”(刘湘、刘文辉之战),这3条船落入了刘湘之手,才由刘湘将3条船租给民生公司使用。

1932年年底,民生公司的船只总数量增加到19只,总吨位为7000吨,职工人数增至1071人。至此,与公司刚成立时相比,轮船总吨位已增长100倍,职工人数增长80倍。至此,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全部成功整合在民生的旗帜下,形成了航运界声威赫赫的“中国航母”。此时,距“民生”轮初航,不过6年时光!

从后来的发展事态看,“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意义极为重大,这不仅仅是一项经营战略,还是民族经济力量的一次高效聚合,它为下一步与列强势力争夺航权,乃至为全面抗战开始后的战时运输,积蓄了巨大能量。

夺路

民生在川江上下,“化零为整”,希望一统江湖。

卢作孚忙得欢,别人也没闲着,特别是太古、怡和、日清3个外资轮船公司,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为了对付日渐强大的民生,这3只“庞然大物”开始行动了。

他们或明或暗,或联手出击,或单打独斗,对民生实施打压。

第一招就是压低运价,不惜亏本运营,希望把民生拖垮;第二招更阴,直接收买渔船,去撞击民生的船只。

为打压民生,英商太古公司故意放低运价,由上海运至重庆的棉纱,每包运费由原来的25元降到8元。这个价位,仅相当于每包装运起卸的人力报酬。

怡和不久也加入降价行列,竟然与太古联手,把棉纱运价降至每包2元;其他如药材每100斤原运价为6元,他们降至1。2元;一担海带,只收0。25元。这样的运价,还不够船上的燃料费,等于倒贴钱运输。

在客运方面,他们也屡有“奇招”。日清公司规定,凡在宜昌至重庆段乘坐他们的船,可以不买船票,船上还另送日本洋伞1把。免费坐船,这一手,够绝!

这样赔本的生意,天长日久,他们能赔得起吗?

其实,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堵截”方案:外商在宜昌至重庆段这种亡命的干法,是以长江下游和沿海航线的运营作为后盾的。彼此互补,目的就是要把民生掐死在川江上。

三大外轮公司如此咄咄逼人,川江上下顿时风声鹤唳。

1935年年初,有人便预言:本年必然倒闭两家大公司,一个是美国籍的捷江,一个就是新起的民生,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是只经营川江航线。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下,他们难逃一死。

这时民生的财务状况也不乐观。在连续多年的并购中,民生资金链紧绷,融资渠道也不通畅,并购中还承担了其他公司的一些债务。到1934年年底的时候,公司负债已有70多万元。

三大公司沆瀣一气,怎么办?不降价,就可能揽不到生意,只有等死;跟着降,赔本赚吆喝,无异于找死!

1935年6月,美籍捷江公司终于撑不住了,轰然倒塌。三大外轮公司接着死死盯住了民生,等着看民生的笑话。

民生将如何突出重围?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爆发4年,日本侵吞中国的野心越来越明显,民众爱国热情日益高涨。民心可恃,卢作孚在逆境中得到了最可靠的支撑。面对外资的步步紧逼,重庆一带的民众自发地提出了“要坐民生船,不坐外国船”,工商业者也不把货物交给外轮公司运输。

民生公司给员工解决了那么多事情,员工都齐心协力解决公司的事情。当民生公司陷入重围、资金链面临断裂之时,公司员工也爆发出高昂的爱国爱公司热情,疾呼“为公司争口气”“勒紧肚皮,也不让民生公司被外商挤垮”。员工们向公司提出,可以缓领或少领薪水。一些职员只顾忘我工作,根本“不问发薪多和少”,誓与公司共渡时艰。

民生的员工送票到每一家旅馆,动员中国人坐中国船;开船前,天不亮就到旅馆接客人,年纪稍大的客人就把他背上船;到站后,送客人上岸,打起洋伞为他们遮雨遮太阳。他们还有一手更绝,就是在长江沿岸各码头,组织当地的乞丐,排队迎接那些外国船,当中国人从外国船下船时,乞丐们就齐声喊:“中国人要坐中国船”等,这些人羞辱难当,就不敢去坐免费外国船了。

困难时刻,卢作孚充分施展了灵活机动的手法,体现出他一贯的“原则的坚定性、策略的灵活性”,争取多方支持,尽快脱困。

民生公司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积极争取客货来源,顶住了外轮公司的压力。此时,四川地方当局颇有远见,对民生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民生获得了重庆至长寿、涪陵和万县诸航线的专营权,并让民生包揽特货运输,使民生的收入大增,缓解了资金危局。

针对三大外轮公司在客运上的降价,民生公司的对策是:不打价格战,提供新服务。他们加快了轮船的改造和更新,增加了船上的救险设备和生活设施,安装了无线电台、电冰箱、蒸汽消毒柜、电风扇、收音机;增添了浴室、卫生间、阅览室、娱乐室;为旅客代办电报和邮件收寄业务。这些,过去在川江上的中国轮船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1935年冬季,民国著名的女作家陈衡哲与丈夫任鸿隽从汉口乘船入川,坐的就是民生的船。她说,坐民生的船,感觉到一种“自尊的舒适”。

就这样,民生不仅没有垮掉,一年下来,还接收了捷江公司的7艘轮船和码头设备。而从1930年到1935年期间,民生共计收购华轮28艘、外轮15艘,一举成为川江航运老大,英、日轮船公司彻底失望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