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0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002

那是1905年夏天,陈光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响了驻美公使办公室的大门。出乎他意料的是,梁同成热情地接待了自己这个素昧平生的自费留美学生,并当场答应每月向他发放100美元的留学补助金,这简直就是把他视同公费留学生看待,从而卸下了压在他身上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在不久之后转入威斯林学院。

这件事让陈光甫铭记终生,他一生做人低调,却极重感情,一旦朋友同事有难,总是热心相助。这种重友情、重感恩的品质底色,也是在留美期间铸成。

十几年后,著名女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因为刚正不阿,被北洋政府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停职审查,杨愤而返回无锡老家,不料却生了重病,家里生活一时陷入困境。陈光甫与杨荫杭是宾州大学校友,得知消息后,他曾多次抽空从上海前往无锡探望并给予生活帮助。这不仅给老友带来很大安慰,也让杨绛记忆深刻。

1906年,陈光甫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这所驰名世界的高等学府,向这个中国学子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商业世界,带给他一段美好的人生时光。在这里,他不仅用3年的时间学完4年的大学课程,而且拥有了专业的金融知识、技能和眼光。

紧张学习之余,虽然陈光甫从未约会过任何美国女孩,没有参加过一次周末舞会,但他没少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他曾被推举为中国留学生联盟的财务委员,为了筹集联盟活动经费。他精心策划过多场成功的商业活动,擅长理财的天赋初步显现。

陈光甫对“服务”的深刻理解也源于沃顿求学期间。当时,他总是按习惯到银行提取每周10美元的微薄津贴。每一次,取款银行的一名女出纳总是微笑着对他说:“孩子,你已把钱用完了吗?其实,你现在不应该花这么多的。”这个女出纳一以贯之的微笑与劝诫,终生铭刻在陈光甫的脑海里,他后来曾回忆说,这是他平生所受的第一堂银行服务课程。

沃顿期间,还有一件事极大地影响了陈光甫的人生。那是1907年,因生产过度扩张与货币收缩而引发了一场美国金融危机,当时,人们极度恐慌,工厂倒闭,股市暴跌,美国政府几乎束手无策。此时,美国资本大鳄摩根银行挺身而出,临时承担起中央银行的职责,从而挽救了差点崩溃的美国经济,重树了世界各地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目睹了这一金融风暴的陈光甫,从此将摩根视为心中的偶像,也坚定了自己回国创建银行的决心。

美国5年,奠定陈光甫一生事业与人生的根基。在美期间,与孙中山、孔祥熙等人的交往,使他与以后的国民党人建立起一种天然的联系,这决定了其一生的政治立场,当然也影响了他后来在1927年春天、1949年秋天两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人生抉择;而留美期间的广泛人脉,既是他一生金融事业的最大臂助,也决定了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坚定的亲美态度。

试水

1909年冬天,陈光甫终于回到阔别5年的故乡。

留学归来,不少校友都前往北京谋求官职,但陈光甫却不这样想。他的理想不是做官,而是经商。

经人推荐,陈光甫受到“清理江苏财政局”总办应德闳的重视,邀请他办理财务,并进而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赏识。这一时期的陈光甫非常活跃,他常常与朋友们聚会,畅谈国是,关心革命。

一次聚会上,一位友人问道:“诸位,若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必然需要大量资财。你们说,这笔经费如何才能筹措得到?”众人平时高谈阔论惯了,很少想到解决实际问题,猛一听居然一时无言可对。过了半晌,还是陈光甫打破僵局:“可否在江苏的裕苏官钱局做点文章?”“主意倒是好主意,只是如何实施呢?”这句话提醒了他,当务之急是要有可行之策。

此次聚会,让陈光甫的事业心受到强烈的怂恿。他不满足于裕苏官钱局官办银行的经营现状,希望自己能够一试身手。辛亥革命成功后,江苏都督程德全委托他在苏州创办江苏银行并担任总经理。

十年寒窗,今日有了用武之地,陈光甫踌躇满志,决心干一番事业,打造一家全新的官办银行。为此,他在走马上任后,先后采取了八项措施:第一,将总行迁往上海,以便在金融中心拥有一席之地;第二,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欧美银行的现代管理模式;第三,聘请专门人才,采用新式银行簿记;第四,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放弃纸币发行权。第五,设立货栈,提倡实物信用;第六,吸引社会资金,开展储蓄业务;第七,建立查账制度,提高银行信誉;第八,培训在职人员,增强银行的办事效能。

这八项措施,一反以往各省官钱局旧习,在整个中国金融界激起巨大反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陈光甫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场杀身大祸却从天而降。

1913年,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归于失败。与孙中山撕破脸皮的袁世凯岂肯善罢甘休,严令捕杀革命党人。一天,袁世凯听说江苏银行出资资助肇和兵舰炮轰江南制造局,不由发怒道:“江苏银行总经理竟敢动用银行资金支持叛军行动,真是胆大包天!”于是,他下令杀掉陈光甫。

好在袁世凯的手令先被总统府秘书长张一麇看见。张一麇是江苏吴县人,1908年袁世凯被清廷放逐,回到河南项城原籍,张一麇也随之被解职还乡,两人算是患难之交。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与陈光甫在江苏短暂共事。他对陈光甫的为人早有了解,又是同乡,岂能见死不救?看到手令后,张一麇马上找机会在袁世凯面前为陈光甫开脱:“江苏银行的资金,是在军人持枪威逼之下才被取走的。陈光甫也是出于无奈。如今下令严处,似有不妥。大总统一向奖惩分明,令人心悦诚服,万不可因此事落下话柄。不妨留待进一步查明实情之后,再做处置。”

袁世凯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也就答应张的请求,此事便不了了之了。这一切,远在上海的陈光甫毫不知情,他不知道自己曾命悬一线。

祸不单行。陈光甫刚刚躲过杀头,又碰上另一场灾祸。

“二次革命”时,张勋为袁世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被派往江苏任都督。张勋上任后,立刻责成陈光甫把江苏银行的存户名单抄报上去。接此命令,陈光甫感到可笑。为储户保密,这是银行业的起码规矩。张勋这么做,简直是绿林大盗般的蛮横行为。他深知张手中不仅掌握着权柄,还握有刀柄。然而,屈服于**威,岂不是对不起存户吗?

思前想后,陈光甫决定挺直腰杆,他以“银行有为存户保守秘密的义务”为由,拒绝呈报储户名单,并将此举提交银行董事会讨论,获得赞同。随后他提出辞呈。

陈光甫的回应,令张勋大吃一惊:一个文文弱弱的洋书生,竟胆敢抗命不遵,真是自找死路。于是,他立即下令,免去陈光甫江苏银行总经理的职务。

这场风波的真相,很快被上海《大陆报》披露于报端。人们对陈光甫敬佩不已,纷纷为陈光甫打抱不平。

标新

离开江苏银行后,陈光甫陷入深思,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回国后的种种遭遇,让他意识到:政局动**,风云变幻,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如此脆弱。对他曾有知遇之恩的两位封疆大吏:端方和程德全,一个死于非命,一个遁入空门。可见政治是危险的,最好是远离政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