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之红黑聚散(第1页)
刘鸿生之红黑聚散
在近现代中国经济舞台上,宁波帮是最重要的商帮之一。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宁波帮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社会关系、强烈的市场意识,在近代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确立了霸主地位。
祖籍定海的刘鸿生,是宁波帮中后来居上的巨商之一。他出身底层,无依无傍,从跑街开始,10年间成为百万富翁;又10年间,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企业有70多家,成为中外闻名的“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与“煤炭大王”。
刘鸿生几乎具备了一个商人所需要的各种性格特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长袖善舞,审时度势。他出身草根,深知社会资源的珍贵,从不拒绝和各色人等来往,从宋子文到杜月笙,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的创业轨迹,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一段个人奋斗传奇。
楔子
1918年年底的一天,上海,霞飞路西段,刘鸿生家族的公馆。
这是一座占地30亩的大宅。如果要从大铁门走到主楼的话,得走上好半天。
亮灯时分,青帮三巨头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联袂前来,参加庆祝公馆落成典礼,这让前来迎接的刘鸿生夫妇受宠若惊。
女主人叶素贞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仍然清雅秀丽。10年前,这位苏州名门富商之女,因为要嫁给“穷跑街的”刘鸿生,遭到父兄的强烈反对,哥哥甚至直斥刘鸿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今,上海滩的名流显贵差不多都是刘公馆的座上宾,这让她难免有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
此时,刘鸿生年仅30岁,距他下海创业,刚好一旬。
“叛徒”
下海创业者,十有八九是被迫的。
刘鸿生也不例外,只不过逼其下海的不是一般人,而是伟大的上帝。
刘鸿生祖籍定海,出生在上海,祖业就是经商。
刘鸿生祖父刘维忠终生经商,中年时迁居上海,开办了一家戏院“丹桂茶园”。虽然收益颇丰,却日夜郁郁于心,自觉有违父训,没能光大父业。更令刘维忠耿耿于怀的是,他的儿子刘贤喜,虽长于理财,却不善于生财。
刘贤喜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账房,特别是做到了往来于上海、温州间客轮的总账房,是广有生财之道的。可他却自矜身份,自洁素行,不图污利。结果,往往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如一个地位最低的茶房。
与亲朋叙旧,刘老爷子总是不时摇头浩叹:“贤喜只能为人佣,而不能用人。须知为人佣者,虽显要而至总管,那总是佣仆哇!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鸿生出生了。很少有人知道,刘鸿生是一个早产儿。
一天早上,不足9月身孕的刘母前去菜场买菜,在路上被一辆沿街兜客的“野鸡马车”撞倒,两天后,生下了刘鸿生。
1894年,刘贤喜抛下妻儿,中年早逝。此时,刘鸿生虚岁不及7岁,他、母亲和弟弟抱成一团,悲声痛哭。
顶梁柱断了,刘家立即断了经济来源,“家里的银箱只存当票,不藏银洋”。
幸运的是,小鸿生有一位勤劳的母亲。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母亲的坚毅,她那日夜操劳的身影,让年幼的刘鸿生一生都难以忘怀,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最深层的动因。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质朴的刘母坚信的真理。因此,供孩子读书是她生活中最核心的内容。
作为长子,刘鸿生深知能读书不易,因而非常刻苦勤奋。
13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约翰中学;17岁时,再考入圣约翰大学。
在圣约翰大学,刘鸿生各门功课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贴补家中的生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不仅受到亲邻夸奖,还吸引了上帝的眼球。
1906年深秋,一天下课后,18岁的大二学生刘鸿生被洋校长卜舫济特别召见。
“O。S(刘鸿生英文名),你是‘圣约翰’的优等生,我们都在注意你。我们决定,明年保送你到美国留学,把你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牧师。上帝保佑你!4年后,你回到上海,专任牧师,兼任本校讲师,月薪150银元,还给你一幢花园洋房。哦,我的孩子,上帝赐给你好运!”
对家境穷困的刘鸿生来说,这可是令人羡慕的天赐良机。卜校长满以为小刘会感激涕零,谁知这个穷学生不仅没有喜形于色,反而回答说“回家与母亲商量商量”。
当天晚饭后,刘鸿生告诉母亲:“今天下午卜校长找我谈话,打算明年送我去美国留学,我还没拿定主意。”
“这是好事呀,有什么好犹豫的!”母亲一脸自豪,“你阿爸地下有知,也会为你高兴的。”
“可是,4年后学成归来,学校让我当牧师。”
“什么?当牧师?鸿生,你信耶稣吗?”母亲瞪大了眼睛。
“到现在为止,我是不信的。”刘鸿生脱口答道。
“连你自己都不信,你又怎么去布道传教说服别人呢?这是大事,你要想清楚。你想清楚后做事,阿妈不会阻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