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老二小正叙着,霍静山回来了,老友相见自是一番亲热,不胜欷歔。周容成向老友介绍小马,对这位儒雅的商界新贵,老霍第一印象很好。一番交谈后,得知小马曲折的创业经历,了解到他的感恩仗义,老霍一家更是看重。这年头,知恩图报固然可贵,但能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这更是难得。这是符合基督博爱的大善之举呀!

“这小伙子为人忠厚,英语流利,堪称中西合璧。如果不是年纪稍大,还真是一个现成的佳婿。”得知小马单身一人,这次回来有意相亲,老霍心中暗忖。

饭后,约好下次再见时间后,小马告辞。老霍特地让庆棠去送,路程虽短,两个年轻人心中却相互增添了不少印象分。送人回来,霍牧师试探地询问女儿对小马的看法,庆棠虽然大方,但这种事还是令她很是扭捏。

“小马哥是个好人!”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好感,这让老霍心中有了底儿。第二天,老霍即邀老友周容成做媒。老周也看出了小马的心思,既然郎有情妾有意,这等好事自然要做。这边霍、周二人在家谋划联姻,而另一边,马应彪在路上也有一番大际遇。

从香港回家途中,小马偶遇一位香山老乡,这个比小马小几岁的小伙子刚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却因为没有外国国籍而无法在港澳行医,被迫回广州开药店。此人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孙中山。

一路上,孙中山侃侃而谈,从行医救人到实业济民,再到富国强兵。这个比马应彪还年轻的小伙子,见识却一点不比小马差,甚至想得更深、看得更远。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行。此四事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本也。”“外瞻世界之大势,内察本国之利弊,以日新又新之精神,图民生之幸福。”

孙中山一席话说得马应彪热血沸腾,许多没想明白的道理一下子变得无比清晰。临别之际,他握着孙中山的手说:“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几年后,孙中山创立兴中会,马应彪立即加入并迅速成为骨干。返回香港后,小马向霍庆棠讲了偶遇孙中山的这番际遇。一向思想新潮的霍二小姐顿时大有知音之感,两家结亲自然水到渠成。佳人相候,马应彪与之心心相印,逐渐把事业重心转向香港。

1890年冬天,马应彪在香港创立了永昌泰金山庄,帮助华侨代办出国、入境、汇款等事务。此后几年,马应彪都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两地奔波,为生意,为爱情,也为革命。

开业

18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政府限制华人种植香蕉的一纸禁令,让“生安泰”的蔬果生意大受影响,小马决心结束澳大利亚生意,回国创业。

1894年秋,小马在“生安泰”公司退股,换回一袋金粒,这是他在澳大利亚苦干20年的血汗钱。那时的华侨普遍不信任英资银行,而英资银行也歧视亚洲侨民,只许他们存款,却拒绝他们贷款。这样一来,华侨赚了钱,都不存银行,而是购买粗制的金粒藏起来。

得知小马要回国发展,不少朋友赶来道别。多年相处,今日一别,相会不知又在何日。饯别宴上,小马也不胜感伤,但他还是强压别绪,郑重地劝诫这些哥们儿:“悉尼虽好,但总难比故乡。大家多数是做蔬菜果品生意的,现在澳大利亚人看我们赚钱,气不过打压我们,我们又何必非要待在这里遭人白眼呢?如果相信我小马,我倒有一个建议……”

说到这里,小马故意停下,观察大家的反应。果然,有不少人沉不住气,连声追问:“小马哥,有什么好主意,快给大伙儿说说。”“现在洋货时髦,中国人也喜欢用外国衣物,特别是香港,有不少有钱人,而大型商场只有英国人开的卡莲佛一家。如果我等能联手开一家为中国人服务的百货公司,前景应该很好。”马应彪说道。

这是马应彪长期观察的结果,也是他日后回国创业的重心。当时香港的零售业,卡莲佛一枝独秀,其顾客主要是洋人和富有的华人,升斗小民不敢问津。而当时的华人店铺差不多全是独沽一味,商品没有明码标价,买卖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令他沮丧的是,对这个建议,在场的朋友反应冷淡。他们认为,小马哥的建议是标新立异,不符合华人的消费习惯,而且会得罪当地商贩,搞不好就会遭到围攻。当时有些冷场,但这并没有打消小马办百货的念头,他哈哈一笑,开朗地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生意不成仁义在。今天我小马就在这里谢谢大家的招待了,日后有想回国发展的,尽管到香港找我,只要有我小马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哥们儿饿着。”说完,端起杯中酒一饮而尽。

回到香港后,马应彪就开始张罗自己的婚事。为了采购各种结婚用品,他与霍庆棠东奔西跑,几乎跑昏了头。这使他坚信:办一家平民百货绝对有发展前景。

以后的几年,小马几乎逢人就游说。1899年,终于有12个人回应马应彪的提议,其中有与小马一同回国的堂兄马永灿,留在澳大利亚的蔡兴、郭标、欧阳彬、司徒伯长,远在美国的郑于生,香港本地的林毓良。有意思的是,他们大都是非零售业的商人。

先施公司原始股共12股,集资2。5万元,马应彪是第一大股东,并被推举为公司首任司理(总经理)。即使在当时的香港,这也算是资本金较小的民间公司。从这点看,众股东对新成立的百货公司更多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根据马应彪的提议,股东大会将新成立的百货公司命名为“先施”,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英语“Sincere(诚实)”的音译;二是取自四书《中庸》“君子之道四”,“盖营业之道,首贵乎诚实”。

在第一次股东大会上,小马慷慨激昂,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英国以商立国,商业主宰国运……美国商人在议会有一席之地,是国家的顶梁柱,之所以能有那样的地位,是因为他们做大事业,不在乎蝇头小利,诚实不欺。中国传统商人斤斤计较,欺瞒顾客,因此为人不屑。我们要成立一家公司,不二价,而且百货齐全。我们就是要从洋人手中夺回利权,以商业救国。”

带着2。5万元股金,马应彪在香港皇后大道172号买了两间3层的铺位,总面积约800平方英尺。小马将五分之四的资金用于装修门面,而只用剩下的五分之一用来进货。这种明显西化的经营手法令中国商人们大吃一惊:“这不是糟蹋钱吗?有这样做生意的吗?简直是败家子!”

但小马不为所动,他深知要想吸引眼球,时尚的装饰必不可少。流动资金少没问题,他的应对办法是:自己直接从外国进货,不经洋商代办,成本较低,一旦现金回流马上补货。这种做法后来成为先施百货系统的统一经营方针,除了在非常时期,先施很少压库。

1900年1月8日,先施百货开业。开业时,动静闹得很大,上门的顾客也很多,但月底盘存,账面却亏了。其中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顾客进店后看的多买的少;二是员工周日休息,要比别的店铺多开七分之一的工资。

遭遇挫折,部分股东要求改变上述做法,否则便退股。马应彪劝大家不要过于急躁,他说:“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大家当初既然愿意尝试一把,为什么不能再等两个月呢?到时候,没有转机再退股也不迟。”

为凝聚人气,马应彪决定打破以往店小二站柜台的传统,推出中国第一批女店员,帮他下定这个决心的正是他的夫人霍庆棠。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清末民初,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比如南洋首富张弼士的原配陈氏,上海首富哈同的夫人罗迦陵,民国第一银行家陈光甫的夫人景韵芳。马应彪也不例外,夫人霍庆棠不仅在马应彪身后帮助他,关键时刻更是挺身而出。

招聘广告推出去后,一个月内,竟然没有一个女子应聘。这也难怪,“男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哪家姑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头露面站柜台呢?

这时,一向思想新潮的霍庆棠挺身而出。她带着两个小姑子,到先施百货二楼柜台卖起了化妆品。霍庆棠仪态端庄,善于辞令,熟识货品性能,周旋于男女顾客之间,深受欢迎。她的人格和勇气成了先施公司的活广告。一时间,“姑嫂售货”的消息传遍香港,许多人特地赶来,要亲眼看看这位大胆的“潮女”。

不久,在霍庆棠的影响下,先施又招聘了一批女店员。这些女孩都经过她精心挑选,长相标致,语言流利。这样一来,跑来围观女店员的民众更多了,先施大楼前的马路每天都交通堵塞,警察不得不前来维持秩序,在大冬天里累得满头大汗。为了工作方便,霍庆棠还带头剪去长辫。她在先施公司出任售货员期间,从不以老板娘的身份凌驾于管理人员之上,而是勤恳工作,一直干到生下第五个儿子时才辞职回家。

人流倍增,公司生意也大大好转。只过了一个月,先施就扭亏为盈。之后几个月,先施的营业额开始稳步上升。

当年8月,强烈的台风将商铺的二楼和三楼摧毁。这时,港府颁布了新的建筑条例,建筑高度受到限制,老店修复只能保留第一层。资金短缺,经营困难,有股东三次要求破产清盘。艰难之中,马应彪四处沟通,坚持到底。1904年,先施公司终于派出了第一份红利。

1907年,公司分红后还赢利9万元。这时,马应彪建议用这9万元,另筹11万元,在新开道路德辅道,开一个通连6间、上下4层的新商场。这样的规模,在那个时候简直惊世骇俗,很多股东不干了:“好不容易挣点钱,又要折腾,这样何时是个头呀!何况那里新开大路,人烟稀少,哪里会有顾客上门?!”但小马力排众议,冒着部分股东退股的风险,坚持施工。

创新

香港德辅道新百货大楼竣工时,马应彪让人在大楼正面四根大立柱上写了四条标语:“香港大市场,环球货品庄,始创不二价,诚信名远扬。”别看这四句话简单,里面包含了多项创新,并因此创下了中国百货店经营的多个“第一”。

先施可以解释为诚实,也可以解释为先以诚实施诸于人。而先施公司在中国亦首创“不二价”,可谓与“先施”一样名副其实。

在那之前,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传统,商铺里的商品从不明码标价,买卖双方颇费口舌。但马应彪打破了这个规矩,他引进外国百货店明码实价的销售方法。“这种破天荒的举动”,有研究商业史的学者评论道:“对含糊、模棱两可、态度暧昧的传统方式是一种反叛,也最接近市场经济的本质。”这一模式在后来的百货公司中基本都得到完整继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