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1页)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
世人都知道,蒋介石能完成北伐并基本统一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背后有江浙财团,特别是宁波帮商人的支持。但很多人不知道,孙中山之所以能持续发动反清起义并最终推翻清王朝,其实也是得到一个重要财团的大力支持,他们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享誉国内外的广东财团特别是香山商人。作为香山帮后期的重要领袖,马应彪是孙中山革命活动最主要的捐助人之一。
这位民族资本家中的传奇人物,不仅是香港第一家华资公司的创始人,而且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百货。这个“第一”,不仅意味着创立时间之早,更是行业创新之母。作为先行者,马应彪创立先施百货的大胆实验,事实上确立了中国百货业的各种范式。先施之前,中国只有商铺,而无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马应彪之前,中国只有商贩,而无真正意义上的百货商人。
楔子
广东,香山,沙涌村。
1874年中秋的一个凌晨,东方欲晓。村边谷场的草垛上,14岁的马应彪和堂哥马永灿经过一夜讨论,终于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雪梨(即悉尼)淘金。
前两天,小马(马应彪)的父亲马在明托一个老乡带回了200元舍命挣来的辛苦钱。这是他前往南洋淘金14年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往家里寄钱。
老马离家时,小马还未出世。母亲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三块银洋,支撑儿子读了三年私塾。此后,失学的小马每天早起在街头巷尾捡粪,中午到河涌田沟里捉鱼虾,换几个小钱来养活母亲和外婆。父亲不在身边,让小马自小备受欺凌。现在父亲终于有了音信,这让他顿生无限希望。与堂哥商定后,他身着父亲寄回的西装和牛皮鞋,踏上寻父与淘金之旅。
兄弟俩到香港转船,经过英国人开的卡莲佛百货公司时,他们只是瞥一眼就走过去了。这样豪华的商场,跟过路的穷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来到百货公司门前的华人熟食档前,一人买了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这兄弟俩会创建出闻名中外的先施百货,成为卡莲佛最大的竞争对手。
小马同堂兄乘上班轮,住在最下层的统仓里,里面全是去雪梨淘金的华人。回望家山渺渺,前往海洋无边,茫茫的远方,等待着马家兄弟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
淘金
上了岸,众人才发现淘金的热潮早已不复当日,许多人留在悉尼另谋出路。马家兄弟没有留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小马的父亲。
一路上,兄弟俩碰上收缴人头税的军警,为了逃生,他们穿过漫漫荒野。当他们找到马在明原来所在的金矿时,才发现老马早已离去。兄弟俩找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任何音信,没办法,他们只好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磨哩矿山落脚,跟人一起挖金矿。
随后的几年,马应彪几乎什么工作都干过,但仍然所获无几,有时甚至难以糊口。这时,小马已是一个强壮的小伙子,他常常遥望北方,扪心自问:“我千里万里地远离家乡,就是这样淘金吗?长此以往将如何面对年老的外婆与可怜的母亲?不,不能这样!”
此时,许多香山人把眼光投向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的大片农场和果园。香蕉在澳大利亚相当畅销,很多侨民便萌生了种香蕉的念头,但苦于没有种子,因为当地人不肯把种子卖给中国人。不少香山人想到了家乡的“香牙大蕉”,并写信回家索要种子。昆士兰的土壤很适合种植这类“大蕉”,试种的侨民头一年就大获丰收。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口感甜滑,比当地香蕉更好吃,一上市即深受欢迎,结果卖出了更高的价钱。
当大批侨民开始种植水果的时候,马应彪没有跟风,而是在悉尼近郊开荒种菜,自产自销。他种的菜又水灵,又便宜,按说该很好卖,但因为不会英语,前来买菜的外国人听不懂,他丢了很多生意。
这让小马哥很失意:“不懂语言,无法与人沟通,有机会也抓不住,这样下去怎能实现淘金的梦想?无论吃多少苦,也要先过语言关。”
经一位老乡介绍,马应彪到一家爱尔兰人开的菜场打工,这家菜场的女老板温文会讲广东话。小马向她提出“勤工俭学”的条件:管三餐饭,不取分文,但每天要有人教自己一小时英语。独特的要求、倜傥的举止、诚恳的眼神,小伙子给女老板留下很好的印象。她不仅答应,还让自己的女儿雅美亲自给小马上课。时间长了,雅美还与小马结拜成干兄妹。逐渐掌握了英语的马应彪开始独自到菜场做买卖。半年间,他不仅掌握了一套行商技巧,认识了不少朋友。
“满师”后,马应彪离开了温文家,继续种菜卖菜。小马用英文标注菜名、价格,用英语交流,他的菜每天很快就卖光了。不久,周围摊贩都请小马帮忙,很多人后来索性只管种,不管卖,全盘托他代销。同时,小马也决定放弃自产,专营代销。
马家兄弟在澳大利亚稍稍站稳脚,马上就有家族人前来投奔,这些人大多数也跟着他们种菜卖菜。随着人数的增多,小马决定联合族人成立一个批发公司,这样做起来利润更大。与此同时,为了摆脱当地贩子的压榨,香山蕉农希望由华商代销“香牙大蕉”,而马应彪等香山菜贩就成了他们最为中意的代理人。
1880年年初,马应彪以族人菜铺为基础,创办“永生果栏合伙公司”(简称“永生果栏”)。这时,悉尼有数十个蔬菜瓜果档,属于不同的家族,绝大多数都是香山老乡。除“永生果栏”外,比较有名的另外两家是“永安果栏”和“永泰果栏”。在马应彪的提议下,三家决定联手,成立一家更大的新公司,从三家公司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叫“生安泰”。从此之后,“生安泰”几乎垄断了悉尼所有的菜果生意,当然也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利润。
但年轻的马应彪并没有因此止步,他觉得还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那时候,悉尼已成澳大利亚第一大港,常住人口有40多万,这在当时已是大都市。一天,小马到港口送人。站在岸上,看着港口熙熙攘攘的人流、物流,他心中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港口做一些国际贸易呢?从码头回来,马应彪将长途贩运的主意一说,大伙都同意试试。于是,“生安泰”便开始经营澳大利亚与中国香港之间的蔬菜瓜果贸易。不久,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拥有6艘海船往返澳大利亚与中国香港之间,每周都有干鲜蔬果到岸。据统计,“生安泰”一年能赚4万英镑,这些钱当时足以买下悉尼整条唐人街。
随着生意和名气的扩大,澳大利亚的华人报纸纷纷报道马应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偏僻矿区打工的马在明也慢慢地听说了。根据报道中的讲述,他觉得这个声名鹊起的年轻商人,应该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老马就带着报纸,上悉尼寻亲。父子相见后抱头痛哭,真是悲喜交加,百感交集。不久,马应彪便送父亲回家与母亲团聚。
探亲
1890年夏天,离家16年的马应彪回国探亲。出来十多年了,虽说不是巨富,但也算得上功成名就,是时候回家看看了。与小马同行的,是一位澳大利亚华人牧师周容成。当初,在开采金矿时,因为淘金辛苦,父亲不知音信,前途又无望,小马心情非常沮丧。这时,正在附近传教的周牧师,以上帝的名义给了他很多安慰与帮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情重义的小马始终记着这份恩情,发达后他依然与周牧师保持着联系。先前周牧师曾说过想回香港看看,这次回国,小马便邀周同行。
蓝天依然,涛声依旧,但小马的心情与16年前相比那是天翻地覆。坐在高高的上等舱,又有老朋友相伴谈心,这趟旅程似乎很短。香港在望,太平山已隐约可见,再看到故乡山水,小马和老周都很激动。
老周这次到香港来,第一要务是拜访香港圣公会神学院教授、自己的道友兼朋友霍静山。而小马也有心考察一下市场,当年惊鸿一瞥,以至他对香港已几乎没有印象,但每天都与这边有贸易往来,考察一下还是必需的。因此,船到香港,两人同时上岸。
因为不认识霍牧师,下船后小马即与老周告别,但热心的老周坚持要小马一起去霍家。他说:“静山为人非常好,你们又是大老乡(霍的祖籍顺德),相识以后对你在香港的发展肯定有帮助。”在老周的执意相邀下,小马只好一起前往霍家。他怎么也料想不到,这一去竟然会坠入情网,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
当时,霍静山任教之余,还担任香港西区圣公会牧师。老周带着小马上门时,霍牧师刚巧不在家,招待他们的是霍家二小姐霍庆棠。虽然来人生疏,但霍庆棠却落落大方,毫不扭捏。她一面请他们喝茶,一面派人去请父亲回来。她主动与他们攀谈,询问澳大利亚那边的情形,举止得体,谈吐优雅。
这一年,霍庆棠刚好19岁。她小时候聪明好学,及笄之年即随父传教,来往于珠江三角洲各地,传经布道,筹设教堂。这等历练,让她不像一般中国姑娘那般见人脸红,对外界封闭无知。正值花样年华,19岁的她浑身充满活力,鹅蛋形的脸庞姣好圆润,一双大眼睛水灵明亮,黑油油的大辫子贴颈而垂,更增添一份少女的娴雅。
这是小马重回故土后认识的第一个女孩子,聪明、大方、优雅、干练的霍二小姐,让他沉睡多年的情愫苏醒了。这一年,小马其实已经不小了,已到而立之年。这些年忙于打拼,加上澳大利亚华人女孩不多,他的婚事因此一直拖下来。他这次回来,其实也有相亲的意思,毕竟终身大事也不能大意呀!
说起来,小马心中的择偶标准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那就是希望能志同道合、患难与共。他常引用明代冯梦龙小说中的一段话自勉:“做买卖不着,只一时;讨老婆不着,是一世。”
而霍二小姐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这样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良配!幸运的是,霍庆棠其实也在观察马应彪。按当时的习俗,19岁的她已算是大姑娘了。虽然父母不像一般俗人见识,但老二毕竟不小了,她的婚姻成为家人心头的大事。
正所谓30岁的男子是精品。小马哥事业有成,见识不凡,潇洒而不轻浮,沉稳而不呆板,机敏而不油滑。因为经历坎坷,他不像一般富人那样张狂,而是内敛含蓄。他久经江湖,不像一般青年才俊那样做作,而是谦和待人。
庆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这样优秀的男子还真是不多见。这个漂洋过海的男子,难道真的是上帝特地送上门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