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甫之近利远功(第5页)
1938年夏,日军进攻汉口。罗斯福担心中国无力持久抗战,决定请政府派特使赴美磋商借款事宜。这件事,最恰当的人选,按说是宋子文。这哥们儿是留美海归,既是国舅,又是英美派的代表。
不巧的是,这时候,蒋介石正与自己的这个小舅子闹矛盾。瞅着宋子文“你要打通美国关系,就非我不可”的架势,老蒋就有气,心想派谁都行,就是不能派你。
蒋介石既不肯对宋让步,财政部长孔祥熙又不中用,那么,派谁去呢?还是美国人帮助老蒋解决了人选问题。
罗斯福的邀请发出了一段日子,中国却总是提不出特使名单。眼瞅着要误事,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干脆直接点名,他通知孔祥熙,希望中国政府能指派陈光甫赴美磋商财务事宜。
身为留美海归,又是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之一,陈光甫很被老外们看重。特别是美国资本家很看得起他,因为他从美国学到本事,能灵活运用而得到成功。在美国资本家眼中,陈仅次于宋子文。
蒋介石本人对陈光甫印象也不错,当年南京政府刚刚成立,多亏陈老板帮忙筹集3000多万救命钱,才挺过难关。虽然陈后来不太与政府来往,但这个功劳蒋始终没忘。由陈代宋,孔祥熙也满意,毕竟陈老弟是有多年交情的哥们儿,怎么也比宋家那小子强。
1939年9月9日,陈光甫由中国香港秘密起航,10天后飞抵美国首都。在美期间,他与当时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一起,通过多方斡旋,得到美国财长摩根韬的支持和罗斯福总统的允准,签订了“桐油借款”2500万元的协议,嗣后又签订“滇锡借款”2000万元的协议。
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在此间接洽事宜,几如赌徒在赌场掷注,日日揣度对方人士之心理……无日不研究如何投其所好,不敢有所疏忽。盖自知所掷之注,与国运有关,而彼方系富家阔少,不关痛痒,帮忙与否,常随其情绪为转移也。”
这从摩根韬事后出版的有关中国部分的日记中,也可窥见一二。
陈光甫:“部长先生,我希望我的说话,不会耗费你很多的时间。”
摩根韬:“很好。你还有十分钟。”
陈光甫:“现在言归正传。因为中国有战事,我们缺少物资。所以我今天向你请求另外的支持。我有孔部长(孔祥熙)的电报,要我转达你,对你关切中国的抗战,深表感谢。同时孔部长愿向你提出一笔7500万美元的借款。”
摩根韬:“(装聋作哑)我今天的听觉不大好。很奇怪,我的听觉,有些毛病。我听来好像是7块5毛。”
陈光甫:“信用借款,就像上次2500万美元一样。购置农产品和制成品,分10年摊还。中国每年提供一万吨锡,一共10年。这些锡的收入,还给中国政府,作为付还云南省政府、水脚小保险及借款之用。”
摩根韬:“请你向孔部长致意问好。现在还有其他什么事?”……
这次能不辱使命,与陈光甫以往的美国同学、朋友的支持分不开,特别是布克帮了不少忙。布克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丈夫。借款之行让陈光甫深切认识到,救国靠的是自力更生,而不是外援:“自助愈勤,人助愈力。国际间无慈善事业,无可讳言。”
在美期间,陈光甫与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结下了终身的深厚友谊。关于陈光甫在美的活动,胡适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光甫办银行30年,平日只有人求他,他不消看别人的脸孔,此次为国家的事,摆脱一切。出来到这里,天天仰面求人,事事总想不得罪美国财政部,这是他最大的忠诚、最苦的牺牲。我很佩服他这种忠心。”
在送给陈光甫的一张照片上,胡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打油诗,以纪念两人当年在美求援的日子:“偶有几根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解冻
1949年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陈光甫人生的分水岭。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光甫敏感地看到:“所谓资本主义之经济已演变为福利经济。”因此他认为,应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定为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内战爆发,陈光甫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后来,迫于国内外压力,蒋介石决定改组政府,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但陈光甫很快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
国民党假民主、真内战的行径,让民族资本家们很快陷入绝望。但陈光甫对国民党执政20多年的失望,并没有使他认同陌生的共产党。对于打败了国民党的共产党,他的心态极为复杂,顾虑重重。
1949年,一生谨慎的陈光甫作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既不去台湾,也不留在内地,而是出走香港,不久即在香港成立新的上海商业银行。此时,这位民国第一银行家成为国共双方都拉拢的对象。毛泽东把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送给他,蒋介石则威逼他不得回内地……
1951年10月1日,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新成立的上海银行的员工们在香港分行门前升起了五星红旗。此事引起了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注意,导致美国冻结了上海商业银行600万美元的国外资产。
这笔钱绝不容有闪失。这是出走后陈光甫能掌控的主要资产,是他及其管理团队的养命钱。从这天起,为了这笔钱的解冻,陈光甫踏上了漫长的“上访”之旅。
就在陈光甫四处奔忙时,香港上海银行再遭重创。香港分行贷款额中有很大一笔贷给了星光服装厂,而这个客户并不具备贷款条件。陈光甫提醒立即追回这笔贷款,但相关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巨大风险,没有抓紧追要。不久,星光服装厂即将破产的消息就开始流传。1956年1月19日,上海商业银行再次遭遇挤兑风潮。之后6天中,被客户取走的存款达1898万元,此时上海银行的所有准备金只剩下2637万元。
事件发生后,陈光甫从台湾匆匆赶回香港。
一到香港,陈光甫就拜访了汇丰银行的负责人,请求帮助。由于上海商业银行及陈光甫个人商誉良好,汇丰银行做出了许多金融机构无法想象的行动,即:接受上海商业银行被美国冻结的资产作为抵押,提供巨额贷款。1956年2月月底,这场挤兑风波宣告结束。上海商业银行虽然免于破产,但总共损失了大约300万美元。
对于这起风波,陈光甫认为,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管理失误。他说:“从我个人的良心看待整个事件,如果不是因为星光服装厂烂账的原因,他们也不可能使银行陷入如此困境。我想说首先犯下错误的是我们自己。”
就在挤兑风波期间,美国前财政部长摩根韬偕妻子来到香港。1956年2月4日,摩根韬夫妇专程去看望了陈光甫。陈光甫在家中非常热情地款待了这对贵客。席间,他借机请求摩根韬帮忙解决财产解冻事宜。此后,摩根韬一直关心着这件事情。
陈光甫没有料到,解冻资产的事美国人都同意了,却卡在了台湾当局手上。为此,他不仅自己亲自拜访台湾当局各部委大佬,还特地派遣上海银行副董事长朱如堂去台湾周旋。朱的父亲是蒋介石的密友,他拿着有关备忘录直接找到蒋纬国,请他直送蒋公。老蒋亲自读过后,对陈光甫的政治倾向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方同意重新讨论。此时,陈光甫主动将50万美金存入纽约的“台湾中国银行”。台湾当局这才终于放行。
从1949年到1957年,为了上海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陈光甫始终坚持进行着他一生中“最难也最值得”的资产解冻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到过放弃。“一直都在打一场战争,一直没有让步,也没有用什么不道德的方法影响其他人,从未卑躬屈膝地向别人行贿或使用什么不正当的策略。”这场特殊的官司,不仅为上海银行赢得了信誉,也赢得了人们对陈光甫本人的尊重。
1957年,获得了解冻的资产后,上海商业银行发展迅速。1965年5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在台北开业。从此,陈光甫定居台湾。
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