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是当年外资公司少有的对中国本土公司的让步,这个协议也是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协议!

结社

与很多本乡本土的实业人士相比,海归企业家范旭东更以科技为本,更为尊重人才。在永利制碱初创之时,他就将眼光瞄向长远的科技创新。

既然决定创社,就必须有一名合格的社长。

这位社长既要有资历,又肯坐冷板凳,既能“沉下心来”又“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社长,能找到吗?

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向弟弟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孙学悟,山东威海卫人。当时刚好34岁,1888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孙先留日,后赴美,成为威海卫第一个留学生。1920年,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回国,到唐山开滦煤矿公司任总化学师。孙博士在这家英资公司享有丰厚待遇,只是这职务与他科学救国初衷相违,因而时常对天长叹!

“太好了!”听完哥哥介绍,范旭东欢呼起来。

创建中国自己的化学工业研究社,正需要这样拥有一颗中国心的海归博士呀。“孙博士人挺高傲,你可能要三顾茅庐才行呢!”看着弟弟高兴的样子,范源濂提醒道。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范旭东派出一位得力手下去开滦给孙学悟送礼。送礼的人转天就回来了,要送的礼也原封未动地带了回来。

“咋回事?孙博士没说什么话吗?”范旭东愣住了。“孙博士说,这礼一定是瞒着您送的。”送礼的人说完便走了。范旭东顿觉浑身火辣辣的,芒刺在背一般。“这样的国士岂会在意金钱,我伤了孙博士的心啊!”

范旭东很觉内疚,对尚未谋面的孙学悟肃然起敬。

论金钱、地位,此时久大刚刚站稳脚跟,永利尚在艰难的建设之中,经济拮据,怎能与孙学悟所在的英商公司相比?孙博士是个不为名利所左右的学者啊!

范旭东决定亲赴唐山。

唐山开滦煤矿公司实验楼。考究的大楼,紧闭的大门,大门上木牌冷冰冰几个字:实验重地,未经许可不准入内。范旭东上前敲门,门不开。

不开门,不见面,不谈心,这可如何是好?

范旭东搜肠刮肚,冷不丁想起一句典故,对,请将不如激将。他马上朝门内喊:“孙博士,我是专程来请教‘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句古话的!”

这句话,无异是在讽刺孙学悟助纣为虐,替外强伤害自己祖国。孙学悟一听就来气,冲出门来与范旭东理论。“博士息怒,我不拿话激您,我们怎能见面呢!”

孙学悟寓所。

范旭东和孙学悟二人促膝相坐,推心置腹长谈。看上去面相都很冷的二人,没想到谈起来却很投机。

最后,范旭东还是提及薪水,毕竟孙博士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呀!

“那好,我们一言为定,我立即回津,在塘沽恭候大驾!”凤凰来栖,范旭东高兴坏了。

一听说孙博士要辞职走人,开滦煤矿的英国人立即给他涨薪,月薪提到600银元,但孙学悟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192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正式在塘沽成立,孙学悟任社长。

“黄海”这名字真是让范旭东煞费苦心。他说:“这样命名,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成立大会上,孙学悟发表了就职演说。他如此定位新生的“黄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是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的法兰西科学院。我想从今以后,不久的将来,还会多出一家,这便是东方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资金依靠自筹。它不属于永久两公司,而是与永久两公司平行的独立的化工学术研究机关。

在范旭东的带领下,久大、永利的多位创办人将自己的创始酬金全部捐赠给黄海,让黄海经费有了保障。自此,范旭东麾下的永久黄(永利、久大、黄海的简称)集团正式成形。

这个工业团体,有着非常鲜明的四大信条: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范旭东将“黄海”视为他毕生的第三大事业。范旭东曾提出:“黄海应该是我们的神经中枢。”也就是说,他特地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来作为企业发展的智力源泉,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行为。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脱胎于久大塘沽盐厂的化验室,开始主要利用精制食盐余下的卤水制取硫代硫酸钠,以及生产咸味刷牙水和漱口水等,后来又利用永利碱厂的副产品生产碳酸钙、碳酸镁。它出产的明星牌牙膏(也带有盐分),在抗战前后一个时期内独步市场,风行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入中国科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永久黄为中国化工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建设性人才。其中,有总工程师十几个人,院、所、厂、司、局长有八九个人,副部长、部长各一人。

周恩来曾感慨道:“永利是个技术篓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