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刘歆生之划船跑马(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07年,汉口城墙拆除,当局着手修建后城马路,汉口向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

当时的英租界当局为了便利交通,繁荣市场,扩充面积,提出在刘氏所拥有的土地上筑一条新马路。但英国佬又不怎么愿意花钱,这给刘歆生带来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时的洋人,在中国土地上,那可是横着走路的。官府早已经沦为外国列强的走狗,在英国这个老牌侵华分子面前,即使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是要倍加小心的。

好在刘歆生早有防备,在圈地之初,就利用外国朋友多的优势,让自己名下的地块全部都挂有法国保护旗——法商立兴洋行行旗。这样一来,英国佬也就不好强行占有,只好上门好言相商。

事实上,英租界是外国人在汉口最早强占的领地。

1861年3月20日,一个叫巴夏礼的英国人,会同汉阳府知府刘启衔、汉阳知县黎钧,在汉口划定租界界址:从花楼巷江边往东8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角东止,长250丈、深110丈,合458。28亩地。当时约定,每年缴地丁银92两6钱7分2厘1毫。算下来,一亩地的年租金也就是2钱零2毫的样子,比如今的大白菜还便宜。

随着汉口的日渐繁荣,市区不断扩大,英国人决定扩大租界面积。而新租界的外缘就是刘歆生已经买下的大片湖荒地。这片地段与租界犬牙交错,治安、管理、交通、税收都很成问题。英租界工部局当时的主管米勒(Miller)急欲把租界旁边刘歆生的一块土地纳入英租界的范围,以作为租界的屏障。

英方为此先后向刘歆生提出了买、租或借这块地皮的要求,起初刘是坚决拒绝的。后来经过法英租界当局协商,刘才同意了。刘歆生经反复考虑认为,路修好了,大环境好了,连带着周围的地产都会升值。“吃亏一点,赢在一堆”,最终,赢家还是他刘歆生。但他同时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今后英租界的土木建筑工程必须承包给刘歆生;第二,这条路建成后,所有权属于中国,而且必须以刘歆生的名字做路名。

不久,米勒和刘歆生秘密达成协议:工部局无偿将租界内的垃圾、煤渣运送到江汉路、扬子街一带,将刘歆生的这片荒地地基填高。刘歆生则将所填高土地的一部分(包括后花楼南口至中山大道和整个扬子江地段)纳入租界范围,由工部局在此修建马路,筑路剩余土地的产权仍归刘歆生所有。

之后,工部局即在此段土地上筑成两条马路,即扬子街和歆生路(道路修成后,租界当局特呈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将此路命名为歆生路,即今江汉路后花楼口至中山大道部分)。

这条路一修成,刘歆生紧接着就将该路越过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向西延伸至铁路边,统称“歆生路”,同时并与这条路垂直向南开辟了歆生一路、歆生二路及歆生三路(今江汉一、二、三路),这样就把这块地区的繁华街市连接成片。与此同时,他又让出一段地皮,向南京路方面修了一条马路,以其长子之名命名为“雄伟路”。

用这种让地修路的办法,刘歆生让自己手中的地皮都临着街道,既繁华了市场,又提高了地价,真是一举两得。之后,刘歆生联络中外富商,在这一带大兴土木,借以抬高地价。有数据显示,歆生路(今江汉路)两边的土地,填土时每方丈50两银子,填土后的1912年值100两银子,1915年涨到200两银子,1917年涨到1000两银子。

想致富,先修路。这个发财门路,看来是古今皆通、屡试不爽呀!

跑马

富而求贵,尊而求荣。这是中国一般人的普遍心理,刘歆生也没有免俗。

生当帝制的时代,做商人的没人不知道巴结权贵的好处。但一般老板就只知道巴结,刘歆生却干脆“跻身”。反正清政府到后来国卖了,地割了,卖无可卖,只有拿几顶官帽出售。当时,卖官已是明码实价,什么级别多少钱,什么功名什么价,一言堂,不打折。刘歆生知道这对他是机会,便买了个不大不小的候补道台。别看他买的道台只是候补的,这和武昌候补街等“缺”等得精穷的官员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是:那些通过功名得中放来等位置的官员,多是穷汉出身,等“缺”就是等搂钱的机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一任道台可以捞多少?

可刘歆生不在乎这些,他有的是钱,买个道台,只为在“制抚臬藩道”的序列里有一号,上得了台面。有了这身份,赚钱就少许多麻烦,交游面也更宽了。

1905年仲春的一天,刘歆生与一帮新朋旧友,一起去武昌黄鹤楼旧址游春怀旧,中间有不少新结识的文人与官僚。

原本富丽堂皇、飞檐金瓦的黄鹤楼,1884年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大火过后,“三楚一楼”只留下一只三级连接的古铜顶,铜顶上端为宝顶攒尖顶,中部显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失去居高临下的古楼,“楚天极目”、“气吞云梦”的观感**然无存,只剩下游客们个人想象中的“江山入画”的美景。

刘歆生自小就在龟山脚下做生意,武汉三镇常来常往,对黄鹤楼自然熟悉。虽然不是时常登临,但楼中楹联字画还是记得不少。

这一次,春日融融,登高远眺,在这名楼旧址上,联想到有生以来的种种遭际,他格外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同来的游客中,文人墨客们想到的诗句,多是感悟人生的清人旧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官僚们酬和的多是感慨官场沉浮的对句: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飞来。而刘歆生感兴趣的却是吕洞宾之旧题: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人到中年,财运兴旺的刘老板此时正踌躇满志,此联确实反映了他当时志得意满的心情。何况,当天游玩也正是他做东,心情格外不同。

下午,客人们三三两两散去,游兴未尽的刘歆生听说西商跑马场有场非同寻常的赛事,便令仆役驾起弹簧皮轮马车载他去消停消停,希望乘兴玩一把。

这家跑马场是英国人1902年建的,其中大片地皮就收购自刘歆生手中。马场主持单位西商赛马体育会(通称西商跑马场),吸收在武汉居住的高级外侨为会员,成为一个高档次的社交场所。但这里歧视中国人,平时到处都有“禁止华人入内”的牌示。中国人作为客人被邀请的,仅有蒋介石、宋子文与张学良等五六人,而且中国人不准从正门进去,只能走侧门。

刘歆生平时忙于商务,还从未来过这里,不知道这里的规矩,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进。

不料,车到跑马场门口,被印度红头洋人阻拦。

车夫告诉红头洋人:“车里坐的是刘歆生先生。”

对方一笑,耸耸肩,回答:“刘歆生,我知道,同我一样,给洋人打工……”

坐在驾座旁的管事听他出言不逊,十分愠恼。当时,印度尚未独立,印度人受英国人雇佣,在租界当巡捕、当门卫,头缠红包布、手执警棍。这帮人不过是亡国奴,却仗势欺人,常常侮谩中国百姓。

想不到今天这红头阿三居然嘲笑到自己老板头上,管事本要呵斥他一顿,顾虑牵扯到英国人,于是,他压住火说:“这个跑马场还是刘老板出让的地皮呢!”

印度人见管事穿戴阔绰,稍微客气点说:“先生,这事我也听说过,但是,跑马场有规定,我也没办法。”

一边说,这家伙一边用警棍指指门口一块牌子:“‘本跑马场只吸收高级外侨为会员’,这就是说,一般外侨都不能进,何况你们中国人!中国人要进也只能从侧门进。”

管事先生终于忍不住说:“中国人怎么啦,比你们印度强……”这时,车内刘歆生撩开帘子制止道:“同他争有什么用?回去吧!”

回家路上,管事先生为东家受辱而愤愤不平:“真他妈欺负人,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呢!”

刘歆生微微一笑,“走着瞧吧,我们中国人就不会自己修个跑马场?”以他的财力,尤其拥有的地皮,修个跑马场岂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久,刘歆生故意将自己受气的经过通过报纸透露出去。

三楚大地,由于独特人文传统和地域环境,居民既有南方人的慧黠,又有北方人的剽悍,坚忍不拔而敢于抗争。自屈原以来,人们崇尚气节,刘歆生受辱激起公愤。听说要修华商跑马场与洋人较劲,汉正街、六度桥、歆生路的商人纷纷解囊集资。

1908年,由刘歆生等36人发起的华商体育运动会正式成立,并集资购买由义门铁路外地皮33000多平方米(今航空路同济医科大学一带),修建华商跑马场。

开业那天,汉口如同欢度盛大节日,凡是华人都可以随意出进,十分红火,人气旺盛。唯独对洋人有诸多规定,要进只能从侧门进,很让汉口人扬眉吐气。当时有《竹枝词》云:“络绎香车去马场,春秋两赛竞华商。先鞭一呼齐呼彩,赢得佳人为捧觞。”而武汉的外国跑马场从此生意锐减。

其实,刘歆生决定修建跑马场也不是赌一时之气。跑马场建成后人气很旺,形成一个新的商圈。此时,老刘便开始出手经营跑马场周围属于他的土地,收益倍增。类似的策划还有很多,对此,刘氏可谓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危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