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星海之牛车阔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唐星海之牛车阔斧

在中国近现代工商史上,无锡是一个与宁波一样重要的城市。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这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苏南小城,因天时地利人和,哺育了一大批纵横天下的巨商,更形成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六大工商集团。

在这六大工商集团中,唐氏就占了两家。无锡唐氏和荣家有众多相似之处:同样滥觞于纺织业,同样庞大和神秘,同样横跨政商两界,同样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荣家出了个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唐家出了个港府二号人物唐英年。

无锡唐氏的传奇已延续百年,兴盛了六代。对唐氏商业王国的持续兴旺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的,是第四代的留美海归唐星海。正是这位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缩写)双料硕士,1926年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泰罗制”,让唐家的核心企业庆丰纺织厂脱胎换骨,也让这个古老家族从长袍马褂走向西装革履。

楔子

1919年5月,北京的春天充满躁动,到处都是反日气氛,连远在市郊的清华学校也不例外。

一天上午,清华师生在西门外空地上焚烧日货。江苏无锡来的大三学生唐星海正烧在兴头上,有人叫他去拿父亲唐保谦的来信。

清华园内,紫荆花开得正艳。清凉的风带着花香,从不远处的荷塘吹来,让他感觉特别爽快。

唐星海南人北相,宽额虎颔,浓眉大眼,1。80米的个头在人群中特别扎眼。这个无锡望族子弟非常聪明,但读书并不太用功;相反,对校内舞会或上街游行这类活动,他可是上心得很。

马上就要毕业了,小唐正在琢磨未来的去处,前些日子特地写信询问父亲唐保谦的意见。现在父亲回函已到,他当然迫不及待,想尽早知道父亲的看法。

“你为人太冲,太过自信,不是做官的料。做官的人得八面玲珑,还要难得糊涂,你怎么做得来?日后不许你从政为官,只一心去从商,从这方面去承继祖业吧!”

父亲严厉的告诫让小唐很是不爽,刚才还热气腾腾的头上仿佛被浇了一盆凉水。他有些沮丧地继续读下去,很快又兴奋起来。原来,父亲决定让他毕业后赴美留学。老唐当时正在筹办棉纺织厂,希望小唐能去美国麻省理工读机械制造,将来能为家族分担些责任。留美,这可是那个年头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刚才的一腔怨气顿时烟消云散,他欢喜得跳起来。

双鲤

清华学子唐星海,跨过太平洋,成为MIT少见的中国留学生一员。

作为二世祖,唐星海后来之所以能在家族乃至无锡大族中脱颖而出,正是源自留美时掌握的知识技能、形成的管理思维以及广泛的人脉。因此,唐保谦的这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决定,改变了唐星海的一生,也影响了家族产业的未来,更成就了唐家祖孙三代连读MIT的传奇。

没有唐保谦,就没有唐星海的留美机会,更没有施展他才能的舞台。因此,与别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同,唐星海是站在老父的肩膀上,开始自己一生轰轰烈烈的功业的。

唐星海兴冲冲地出国了,唐保谦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个自小桀骜不驯的儿子总算听话了一回,希望异国的风雨能让他尽快成熟起来,能争气读书,不要愧对祖训。

“我期望子孙后代读书中举,但如读书无成,便应学习一业,庶不致游**成性,败坏家业!”

这是钟爱保谦的祖父景溪公的临终遗言。

无锡唐氏乃常州武进唐荆川的后裔,真正发迹应该是在唐景溪这一代。在读书做官天经地义的年代,景溪公能给孙子留出一条退路,可谓用心良苦。保谦曾亲耳聆听遗言,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深铭五内,每一思及,祖父那苍老、熟悉的声音便会在耳际响起。

景溪公生有八子,唐保谦的父亲唐梓良是二门。唐保谦兄弟三人,他也排行老二。与兄弟们相比,读书是保谦的弱项,但算账他排第一。从识数开始,他在计算上就超过了所有兄弟。

一次,哥哥吟起了一首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哥哥沉醉在春江晚景之中,保谦却马上联想到,若是把鸭子、河豚、竹笋、芦蒿、芦芽拿到市场上去卖,倒是值不少钱呢!

长大后,弟兄三人先后赴省乡试,哥哥、弟弟皆金榜题名,中试举人,唯有保谦名落孙山。兄弟们升格为老爷,保谦被戏称为“夹板老爷”。日子难过呀!落魄的保谦以祖训为由,请父母开恩,放他一马去“学习一业”。父母见他态度坚决,便把他送到无锡城里一家钱庄学艺。

“人分四等:仕、农、工、商,虽然我不能入仕,也绝不能从‘商’垫底,我还是当‘工’吧!”

从钱庄出师后,唐保谦不甘心当一个吃利息的商人。于是,他拿着父母给的2000两白银的本钱,开始创业。他本来是要弘扬祖业、兴办布庄的,可到无锡一看,就改变了想法。当时朝廷漕粮集中于无锡采办,他决定先开办米行,可这至少也得5000银洋。

幸运的是,保谦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创业伙伴蔡缄三。唐、蔡二人曾同赴乡试,秋闱期间相处甚欢,落第后又同病相怜。蔡为人忠厚,家道殷实,其时已倦于读书,保谦一鼓动,他马上答应与其一起创业。

1902年,二人创办“永源生”米行,经营粮食,承办皇粮;1909年,创办九丰面粉厂;1919年前后,又开始筹办庆丰纱厂。生意蒸蒸日上,生活也鱼水情深。唐、蔡二人创业不久即结为儿女亲家,蔡家儿子成了唐家姑爷,唐蔡工商集团在无锡商界开始崭露头角。

办纱厂不同于开米面行,动辄需要上百万资金,必须集股。唐、蔡觉得这样的大事,两人的分量还不够,得请个更大的人物出面操办才行。他们商讨来商讨去,选中了薛南溟。

薛南溟的祖上是无锡望族,父亲薛福成官至左副都御史,位在九卿之列;他本人也曾入李鸿章军幕,后借“丁忧”辞官,办起了茧厂,而且越办越大。薛家在整个江南都声名显赫,若薛南溟能出头实在是太理想了,更重要的是,周本人又恰巧与蔡缄三很有交情。在无锡惠山著名的二泉旁边,在优美的二胡声中,唐、蔡二人终于说动薛南溟出山。

1921年9月1日,庆丰纱厂破土兴建。

树大招风。让唐、蔡二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这刚刚露出头角的小荷,竟也招来不少风雨。庆丰纱厂创办伊始,就遭到一些同行的嫉恨。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当属本地望族、广勤纱厂的老板杨翰西。

杨翰西曾应邀参加了庆丰纱厂的动工典礼,表面上道贺不已,回家后却高兴不起来。这些年,唐保谦进城经商,几乎办一事成一事,布庄、米厂、堆栈、面粉厂,无一不发。现在唐又要办纺织厂,而且是纺织、漂染、发电一条龙,将来无疑是自己的一个强劲对手。现在广勤经营不善,只要庆丰一开工,说不定一年半载就能将广勤挤垮。因此,杨翰西派人密切注视庆丰纱厂的一举一动,最后决定在地皮上大做文章。

庆丰选在无锡周山浜建厂,杨翰西便在庆丰纱厂附近买地。二者地皮犬牙交错,他指使员工借故闹事,使庆丰建厂工程受挫,部分地段被迫停工。事发后,由于杨家是城里大户,县衙各打了五十大板,表面公正,但实际上对庆丰不利。

唐保谦觉得杨翰西是蓄谋已久,故意找碴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写信给正在南京开会的长子肇农。唐肇农不久前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他接到乃父的告急信函后,不禁肝火上身,立即发电报给无锡县知事:“县警察局第三分所逮捕无辜,铁链锁押,滥用职权,请予追究。”

县知事立即将此电透露给杨翰西,要他做好对簿公堂的准备。杨翰西岂是善茬,他立即向县衙状告庆丰打伤广勤三人,并活动周山浜一带的地保、乡丁出面作证,请县衙捉拿凶手严惩不贷。一时弄得满城风雨,唐家从原告变成了被告。

事情闹大了,一边是城里多年望族,一边是无锡实业新贵;一边有上峰施压训示,一边有地方官府支持。双方僵持一段时间后,谁也不愿先让一步。但杨家拖得起,唐家却是拖不得,最后还是薛南溟出头,邀请两家坐下来讲和,杨翰西也不得不买他的面子,主动撤回状纸,此事才算平息。

1922年7月,庆丰试机开工。这天,全厂张灯结彩,鸣锣敲鼓。上午,唐保谦大宴宾客时,车间里一位师傅拎了一只铅桶前来报喜。那位师傅从铅桶的水里摸出两条一尺多长的鲤鱼,眉飞色舞地说:“各位老板,开工以后,我打开水箱盖加水时,发现水中有两条红影晃动,起初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两条鲤鱼。这是好兆头呀!因此,我把它们捉了出来,前来报喜。”

董事们一听,喜形于色。鲤鱼跳龙门,这是大喜事呀!唐保谦见大家十分高兴,马上整整衣冠,朝鲤鱼拜了三拜,令人将它们放生,还奖励了那位师傅。之后,举起酒杯说道:“红鲤鱼报喜,这是天意,我们何不将庆丰生产的纱布商标名为‘双鱼吉庆’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