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张弼士之沧浪酒魂(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类事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遭受此等待遇的不止张弼士一人,可谓千千万万的华人。企业家中类似的还有卢作孚、陈光甫等,正是外国人这等民族歧视的偏见与规定,激起他们的创业**,从而产生了民生航运、中国旅行社这样影响巨大的著名民族企业。

卢作孚、陈光甫受歧视时,尚未发迹,只能将愤恨暂时藏在心中;而此时的张弼士,早已功成名就,哪里肯吃这个亏!为给华人争气,张老板决定立即创办自己的轮船公司。《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张乃登广告于西文各报,招聘船员,购置商舰,往来新加坡与中国香港之间,专载华人华货,价照德公司减半,盖誓毁家以与德公司竞也。”

这场价格战令德国这家轮船公司损失惨重,其经理赶忙托人向张弼士道歉求情。张弼士直言,必须改掉不准华人乘坐头等舱的陋习方可罢战。为避免破产,德国佬只有被迫答应。

这场商战只是张弼士一生事业中的一个小插曲,此时此刻的张老板,更多的心思还是在如何实业报国上。

自1893年应诏归国后,张弼士受到光绪帝的召见。趁此机会,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振兴商务。归纳起来,张的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思想:一是设商部,二是开特区,三是引外资。

1903年,在奏札中,他向光绪皇帝直言:“现时库款支绌,财力困微,其能筹集巨资,承办一切者,唯仰赖于商,农、工、路、矿诸政必须归并商部一部,否则事权不一,亦非商战之利。”

清廷君臣认为张弼士的建议有道理,于是光绪皇帝于当年9月下诏成立商部,钦命载振为商部尚书,钦命张弼士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这个事件影响颇大,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评论说:“实业之有政策,以设商部始。”

1904年10月,张弼士获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他又上陈奏札,提出发展商务的12条建议。在奏折中,他建议动员海外侨民回乡投资:“动之以祖宗庐墓之思,韵之以衣锦还乡之乐。”在策略上,他提出:“凑集华资,认真提倡,选择要地,筑路一段,开矿一区。”就是将华资用在最迫切的筑路、开矿上,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见识,在张弼士的商业实践中,其实算是常识。最能开人眼界的,还是他建议在闽粤两地开设特区。

张弼士在奏折中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有所侧重,首先要以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窗口,“外埠华商,籍隶闽、粤者,十人而九,其拥厚资善经营者,指不胜屈”,所以“振兴商务,尤非自闽广等省入手不可”。

光绪皇帝当时正急于改革,他认为,国外华商能在短时间内发达起来,除了聪明才智之外,主要是他们的理念正确。因此,清廷很快采纳了张弼士的建议,先后颁发《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商投资。

为借张弼士的国外影响力,清廷还任命他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榔屿管学大臣。据当时记载,返回南洋后的张弼士,每到一处,“悬灯结彩,高挂龙旗,行者塞途,马车轰轰。观者如堵,极一时之盛”。

买路

1892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但能被载入史册的不多。一百多年后,2000年的中华世纪大典,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这一年能被铭刻的只有四件大事,其中有一件就是张弼士做的。关于这件事,铭文是这样写的:“1892年,壬辰,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张弼士答道。

创办张裕,是张弼士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回国投资创办的企业中最成功的一家。而张老板的创业动机竟然来自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

1871年的一天,巴城,在商界已鼎鼎有名的张弼士受荷兰籍总督亨利邀请,去参加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会上,张弼士对法国葡萄酒赞不绝口。看到他对葡萄酒如此感兴趣,法国领事就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位法国领事是英法联军的一员。当英法联军占领烟台后,他们发现烟台的山中有大片的野生葡萄,于是士兵们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用野生葡萄酿出了葡萄酒。而这些酒的味道,堪比法国本土的名牌葡萄酒,给这些期望对酒当歌的英法士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个法国领事酒酣耳热之际顺口说出的一段往事,却让张弼士牢牢记在心里。要知道,张弼士在南洋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洋酒销售,更不要提客家人喜欢酿酒喝酒的悠久传统。

20年后的1891年,张弼士应时任登莱青兵备道(辖登州、莱州、青州三府,道台衙门设于烟台)兼东海关监督的盛宣怀的邀请,到烟台考察。对于盛宣怀来说,把张弼士请回来,当然是想借此完成国外招商引资的任务,让他到烟台去开矿、建铁路。

按官场规矩,张弼士到迎宾馆住下来后,盛道台自然要先招待他吃喝玩乐一番,然后便带他参观港口,参观这个参观那个,以激发他的投资热情。但张老板这次回来,最大的兴趣还是在葡萄酒上,对修路、开矿他也不是不可以干,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借此机会,张弼士对烟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发现此地靠山面海,气候湿润,土质肥美,确是种植葡萄的好地方,可以酿造出优质葡萄酒。

考察一番后,盛道台询问张老板的投资意向。沉吟一阵后,张弼士问:“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种葡萄?”盛宣怀当时就愣了,这根本不在计划之中嘛,怎么回事?张弼士重复并解释理由后,盛宣怀说:“我可以给你1000亩荒山种葡萄,但你种葡萄干吗?”“我想酿葡萄酒。”

盛宣怀琢磨,反正酿酒也是办实业,只要是在我的地盘上就算我的业绩。因此,他爽快地同意了,并答应提供像修路开矿一样的优惠政策。末了,盛道台又问:“那你打算给这个葡萄酒厂取个什么名字呢?”“张裕!”张弼士是脱口而出。

其实,这个名字张老板已经琢磨很久。既然决定办酒厂,就要起个好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张裕公司的创办,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史上属于破天荒,而且,这还是张弼士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企业,犹如娇女上轿,新妇生子,怎么也得起个好名字!

创始人既然姓张,公司挂块“张记”牌子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用不着格外在意。然而有意思的是,翻遍张弼士的生平年谱和所办企业名录,大小二十几个企业,裕和、裕兴、裕昌、裕益——“裕”字比比皆是,唯独找不出第二个“张”字,奇哉!

办酒厂,钱不是问题,张老板有的是钱。但问题是执照难办,因为这涉及公司采用什么章程,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人合股?这些在当时流行的办厂方式,张弼士一概不用,他要独资独办。

至于其中原因,张弼士在一次与李鸿章的对话中说得很清楚:“政府要办,须先设办公机关,派人采购……工厂尚未建成,资金已耗去大半;开工后,折扣、浮冒、种种弊端亏损难以预计,安得获利?”

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僚作风之下,申办这样一家独资企业必须要得到朝廷的点头许可。在他的多方斡旋下,李鸿章终于为公司亲自批示:“准予专利15年,凡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15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这应该算是清政府批准的最早专利。

执照拿下来了,但张弼士心中还是不踏实。他已经计算过,办这样一家酒厂,至少要有200万两白银的投入,耗时更是无法预期。如果不把路子铺垫好,到时候半途而废,那损失就太大了。

虽然已经结识了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大臣,但张弼士深知,要想确保在国内投资的安全,让自己的商业建言落到实处,就必须打通政治势力最强的环节。说白了,就是要直接搞定清廷真正的主人慈禧太后。

1903年,慈禧太后召见张弼士。当日恰逢慈禧寿辰,他顺势奉上一笔厚厚的觐见礼——白银30万两,此举轰动清廷内外。为此,清廷赏给他头品顶戴,太仆寺正卿职,而且体恤其年老,特准其见太后与皇帝时可以不跪拜。

从此,张弼士成为官商一体的红顶商人,这无异于为张弼士发了一张在国内投资设厂、实业兴邦的通行证。此后,张弼士在朝廷内外不仅做事一帆风顺,而且遇事总有贵人相助。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当时名满天下,人品学问高人一筹,书法又精到。张裕葡萄酒动工时,张弼士动了请他题写厂名的念头。以翁同龢的练达,当然知道张弼士非等闲之辈,乐得送个人情。翁大学士当下大笔一挥,朴茂凝重、气韵天成的“张裕酿酒公司”六个大字一气呵成。翁的书法润格一向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特意破了例,每字仅收白银50两,算是意思意思。

一百多年来,这六个镏金大字一直镶嵌在张裕公司大门上方,透着不同凡俗的富贵大方气象,既抬高了张裕的身价,也使过往的行人多了一份谈资。

卧薪

地到手了,人员也开始进驻,1892年春,张裕酒厂在烟台海边正式开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