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之船王悲欢(第1页)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
卢作孚先生所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是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也是当时最成功的现代企业集团样板。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渐进式社会改革试验,是腐败、混乱、落后的大环境下的一个“民主特区”,也是现代中国新型社会的一个雏形。有学者说,卢作孚“虽然在这个世上只活了59岁,却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生涯中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其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工商界。
船王包玉刚曾经说过:“如果卢作孚还健在,就不会有我今日的包玉刚。”在中国现代史上,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船王是卢作孚。卢作孚去世一个多月后,1952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回顾民族工业发展时说,中国实业界有4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楔子
1925年是四川青年卢作孚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当年10月,前往上海买船的卢作孚,在上海巧遇少年中国学会的老朋友恽代英,后者正追随毛泽东在上海搞国共合作,编辑《新建设》月刊。
在卢作孚借住的上海裕川公司楼上,两人连续谈了3个晚上。当时正是“五卅”运动之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时代在孕育着新的变革大潮。他们每晚都谈到深夜,话题涉及的是国民革命的前途、社会改革的步骤、救国之路的选择等等。恽代英希望卢作孚能跟他一起去广州黄埔军校投笔从戎。
卢作孚对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抱负和献身精神非常敬佩,对他们的奋斗目标也了解。他和恽代英在立志救国的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已决定实业救国的卢作孚谢绝了恽的邀请,他说:“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地去影响、改变社会。”为表示对恽代英的支持,卢作孚让四弟卢子英于1926年3月去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恰巧,少年中国学会(简称“少中”)这时候面向全国会员印发了一张“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对于目前内忧外患交迫的中国究竟抱何种主义?”
“少中”会员毛泽东如是回答:“……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实现革命民众的统治。”
而“少中”会员卢作孚则是这样写的:“……以教育的方法训练民众,为种种组织、种种经营,以改革政治……”
当时正值北伐前夜,两位热血青年,因为不同选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这一年,两人恰好都是32岁。而同在这一年出生的,还有另外两个对中国未来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宋庆龄与梁漱溟,他们在不同时间与卢作孚都产生过交集。
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大浪淘沙史,这一群人在后来的表现各有不同,而卢作孚是自始至终坚守会员信条的极少数人之一。少年中国学会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卢作孚的影响极深。他后来的一系列奋斗,始终都坚持了学会的宗旨,恪守会员“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信条,所思所行,无不是为了强国富民。
求知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于四川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卢茂林曾是“棒棒军”一员,后来转业做起了麻布小贩,全县闻名,远近乡亲都亲昵地称他为“卢麻布”。
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卢茂林勒紧腰带将卢作孚兄弟俩送到当地最好的瑞山小学读书。不料,入学不久的卢作孚突患重病,家中实在无钱请医生,母亲李氏只好上山去采草药。哪知道药不对症,服下后,卢作孚竟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
起床后,“哑童”卢作孚坚持到校读书。每天放学回来与哥哥讨论课文,嘴不能说,就用笔写,课业一点也没因病情而耽误。温习完功课,他一如既往地帮母亲做家务。两年后的一天,他在追逐小燕子时跌倒,情急呼喊:“燕子!燕子!”嗓子竟奇迹般痊愈,如常人一样发声,令全家人惊喜万分,感谢苍天有眼。
1907年,高小毕业后,穷困生卢作孚失学了。在瑞山小学的6年,对卢作孚一生的做人基调影响甚大。在这里,他不单是获取了认识新世界的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而且赢得了师生们由衷的赞佩,在同学中建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离校时,一位老师特意送他八个字:“好而不恃,为而不有。”卢作孚将字精心装裱好,挂于床头,牢记终身。日后卢作孚投身于实业救国,在筹办民生公司的艰难起步阶段,得到了许多瑞山校友的鼎力相助。1925年在合川召开的民生公司发起人会议,参会者就多为瑞山校友。后来,瑞山小学遭遇困境时,事业刚刚起步的卢作孚,出于对母校的热爱,接手了瑞山小学的管理,他把瑞山学校办成了一所充满新风尚的名校,成为向民生公司输送初级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
离开瑞山小学后,卢作孚再没上过任何正规学校。几十年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曾邀请卢作孚到校讲演,他不无幽默地说:“我怎么能在大学讲演?我仅仅是个被人称为‘小学博士’的人!”
失学对一般乡下少年来说,也许意味着从此告别书香,走进田野,从此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对卢作孚来说,这只不过是求知道路上的一次短暂挫折,绝不是人生的陷阱,而是绝地重生的起点,他日后的“自学——求知——报国”之路,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高的起点上开始的。
卢作孚的勤奋,在少年中是罕见的。他经常藏在家附近的观音竹林深处,聚精会神地读书,连吃饭都会忘掉。如此苦读,整整有一年时间。但家乡藏书毕竟有限,无书可读之后,他在竹林中做了一个决定:走出合川,到成都去求知。
去成都需要盘缠,家里是无论如何拿不出来的。但决心已定的卢作孚自然不怕这点困难。那时,从合川到成都去经商的人很多,他决意跟这些商人一起步行到成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钱。路上的食宿费用,由亲友们资助了一些。出发前,他准备了一些家乡著名的小食品——合川桃片,准备到成都后卖掉,当做最初的生活费。
1908年,15岁的卢作孚满怀求知的渴望,步行前往成都。经铜梁、大足、安岳,一直走了十多天,他方才抵达成都,栖身在西御河沿的合川会馆。
初到成都,卢作孚几乎身无分文,图书馆是他最好的书库。这一点,倒与在长沙自修时的毛泽东很像,那一代有志青年,很多人出身贫苦,他们都是借助公共图书馆而自学成才的。
在会馆闭门苦读的几个月,卢作孚便把当时在图书馆能看到的中文和数学书籍全部读通。但他觉得不解渴,便又开始自学英文,然后再读英文版的数学原著。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他不仅读了一大批中英文数学书籍,还了解了大量数学难题。自学之余,他还先后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数学难题解》等书籍,并开始以“卢思”为名在成都提学使署立案。
在成都滞留日久,为了不给家中增添额外负担,卢作孚开始勤工俭学。他到合川会馆附近的街道贴了一些广告,招收中学补习生,每人收一点授课费。刚从小学毕业一年半的卢作孚,就这样奇迹般地教起了中学生。那时,他才16岁。小卢老师采取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非常认真。学生什么时候来,他就什么时候开始讲课,反正他有的是时间。
这样现学现卖一段时间后,卢作孚觉得不是长久之计。第二年,他改变了策略,经过充分准备,打算报考清华留美学堂。可是这一年,清华留美学堂在成都不设考场,考生要到北京去投考。于是他急忙徒步赶回家乡,筹集学费。
这是卢作孚第一次打算出川。好不容易凑足学费后,卢作孚兴冲冲地赶到重庆。不料,开往汉口的“蜀通”轮当天早上已开走了。那时,客船很少,误了这班船,就无法如期赶到北京。
眼望浩**东流的江水,没赶上船的小伙子无比失望,更让他心痛的是留学梦自此破灭,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卢作孚后来决心从航运入手“实业救国”,这件事是最原始的动因。从此,清华流失了一位可能的留美高才生,中国却多了一位杰出的实业家。
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