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之船王悲欢02(第2页)
至此,四川境内凡有可通航河流的地方,就有民生的船在行驶。最可称奇的,是1934年民生公司的“民法”轮沿岷江上溯至成都,停泊于九眼桥下。此乃成都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来轮船,引起了全城轰动。
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35年,可谓卢作孚一生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回首民生艰难颠仆的成长史,放眼当下的川江,他踌躇满志道:“这时除了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法商聚福及华商招商、三北而外,差不多没有旁的轮船公司了。”
济民
卢作孚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要当经理或总经理,也不是要变成拥有百万、千万的富翁,而是要看他的事业能否切实地帮助了社会,成就了社会。”重庆北碚实验区,就是他回馈社会的典型成果。
有人说卢作孚是个飞翔的人,他有一双翅膀,一边是民生轮船公司,一边是北碚实验区。一个聚财,一个花钱,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北碚位于重庆向北20多公里处,当时是峡中的一个偏僻小镇,只有300多户人家,街道也破烂、狭窄。那个地方比较特殊,处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个县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四不管,盗匪出没,一直治不好,有人向刘湘提议说,卢作孚这个人既能干又肯吃苦,不如让他来试试看。
北碚所在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峡谷,遍地矿藏,风景绝佳,可是,一直没有开发过,沿江唯有土匪横行。创建民生前,卢作孚曾沿江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写成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两市村之建设》。他自费把文章石印成册,分送给各界人士,以求获得支持。他提出的构想,一个是要把合川的涪江南岸作为旧城改造的实验区;另一个是要开发嘉陵江三峡的矿产、森林资源,解决交通和治安问题,把峡区建成一个工业区兼旅游区。
现在机会来了,他自然当仁不让。
1927年,民生轮船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卢作孚接任了北碚峡防局局长,成为璧山、合川、巴县和江北四县治安联防的最高长官。6年前,他曾是这里的教育科长,现在卢作孚又开始了乡村建设。从这年起,他身挑民生公司和北碚峡防局两副重担,工作异常繁忙。那时他常驻重庆,周末回北碚处理峡防局工作,来去匆匆,有时只能在北碚待半天甚至一两个小时。时间太紧的话,就事先预约有关人员在码头上等,他乘船一到,当场就谈工作,谈完就乘返程的船回去,没有任何闲暇时间。虽然来去匆匆,但对这里的每项建设他却一点也不马虎。
要想安心搞建设,首先要扫清匪患。一次,团防局抓住了一个匪首,大家都知道那个匪首是什么人,但是他死不认账。卢作孚就说:“那不要紧,我来审。”结果把那个人带来以后,卢作孚却一直不说话,两个人就坐到那个地方,什么话都不说。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卢突然大声呼叫那个匪首的姓名,那个匪首一点思想准备没有,就立刻答应一个“有”,行了,那个匪首就只好认罪了。而且他态度很好,不但自己动员自己那一批土匪回家,而且还劝说另一部分土匪放下武器,回家务农。
与此同时,卢作孚开始在北碚轰轰烈烈地开展他的乡村建设实验。他的“实验”,不是像当年重庆主城那样:洋行洋楼、舞厅咖啡厅之类的十里洋场的“上海模式”。北碚不来这一套,而是开拓实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为民众谋福祉,搞的是“北碚模式”。短短两三年间,在卢作孚的主持下,北碚就办起了一系列企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三峡染织厂、天府煤矿公司、地方医院、兼善中学;在市政方面,建起了平民公园、温泉公园和西山坪植物园。卢作孚在北碚建起妇女学校、力夫学校,甚至让学生军们利用农民赶集的时候教他们认字。北碚放电影,峡防局有80张免费的门票,卢作孚就拿这个电影票做奖品,来奖励当地的民众,认多少字就可以得到一张票。还拿这个票作为灭鼠、灭苍蝇的奖励,可以拿死老鼠、死苍蝇来换。
1928年3月4日,卢作孚改组《学生周刊》,创办了三日刊《嘉陵江报》,刊载四川省内外现代的国防、交通、产业、文化和嘉陵江三峡各项事业的消息。卢作孚在发刊词中说:“嘉陵江是经过我们这一块地方的一条大河,我介绍的却是一位小朋友。我们盼望这个小报传播出去,同嘉陵江那条河流一样广大,至少流到太平洋……”
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建立,是卢作孚的一个大手笔。这家以民间力量建起来的科学院,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令人感佩的。身在北碚的卢作孚说过:我主张“运动”,把全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都“运动”来我们这里,“大才过找,小才过考”。这样,不但国内人才趋之若鹜,就连德国人傅德利也不远万里而来,担任西部科学院的昆虫研究所主任。北碚在抗战期间曾经是名闻中外的文化城,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许多重要大学都迁到这里,许多文化名人梁实秋、老舍等都住在这里,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在这里继续自己的事业。1943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参观北碚,曾不无感慨地说:“最大的科学中心无疑地是在一座小镇——北碚……这里的科学和教育机关不下18所,大多数都很具重要性。”
北川铁路是四川的第一条铁路。1934年,北川铁路建成通车后,孔祥熙、冯玉祥、刘湘等大人物纷至沓来,还有英、美、加、澳等国使团和国内外报社记者。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北碚,先看了滑翔机表演,接着便去乘坐天府煤矿小火车。穿行在水田、农舍、松竹遍布的山谷间的袖珍火车,风光令人陶醉!那时的重庆主城区市民,无不把上北碚坐一趟小火车作为一种向往与**……
卢作孚说:“人生的快慰不在享受幸福,而在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享受,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与公众一同享受。最快慰的是且创造,且欣赏,且看公众欣赏。”他有一个理想极具美学色彩,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追求的原动力:“但愿人人都为园艺家,把社会布置成花园一样美丽;都为建筑家,把社会一切事业都建筑完成。”
有人注意到,与同时代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及其实验相比——梁漱溟在山东邹县、晏阳初在河北定县、陶行知在江苏晓庄,卢作孚在北碚的建设无疑是最有成效的。和这些单纯的学者、教育家侧重于乡村的文化教育不同,他同时重视经济和社会建设,尽管他也非常重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提倡文化教育。
1937年春,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蜀道·蜀游百日记》中写道:“历史是活动的。有许多‘人’昨天是无名小卒,今天便是鼎鼎名流。‘地’何尝不是这样呢?诸君从普通地图上找‘北碚’二字,怕找遍四川全省也找不到。可见这小小地方,还没有资格接受地图编辑专家的注意呀!可是到了现在,‘北碚’二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与其说因地灵而人杰,还不如说因人杰而地灵吧。原来北碚是嘉陵江上游巴县、江北、璧山、合川四县交界地点,在八九年前,满地是土匪,劫物掳人,变做家常便饭,简直是一片土匪世界。现在鼎鼎大名公认为建设健将的卢作孚先生……施展他的全身本领,联合他的同志……把杀人放火的匪巢变成安居乐业的福地。”
北碚是按卢作孚的理想蓝图设计的一个成功的实验基地。可是谁能想象得到,北碚那么多建设,几乎是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搞出来的,这也是个奇迹啊!他常常是边干边筹款,很好地利用当地军阀、名流,让他们出面、出钱,开辟温泉公园。
卢作孚想了一个办法,谁捐钱造的房子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公园里有一处叫“农庄”的别墅,是一个川军师长陈书农捐的款,还有一处茅庐名为“琴庐”,就是最早支持他办民生公司的郑东琴捐的款。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体建筑“惠宇”是军阀杨森捐的款。
翻开北碚管理局档案《北碚概况报告书》:“在这穷僻的山间、水间点缀着几桩现代的文明事业和经济事业,描摹出一幅现代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的轮廓图,更进而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科学的美丽的社会理想,勾起人们对现代中国的憧憬,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卢作孚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名副其实的“北碚之父”。
救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年的7月21日,卢作孚之母李氏在北碚居所突发脑出血,病势沉重。经过4天的抢救,卢母终告不治,于7月25日下午辞世。卢作孚立即于次日飞回重庆,转乘轮船赶回北碚奔丧。家祭之时,卢作孚在灵前诵读了亲笔所写的《显妣事略》,其间几至泣不成声。3天的简单丧事一毕,卢作孚便匆匆赶回南京。
撤到武汉后,国民政府再次改组,卢作孚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兼军委会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负责调度长江上的一切民用船只。卢作孚一向不愿意做官,但此次任命事关国家兴亡,因而他慨然受命。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宜昌告急。武汉沦陷前两天,卢作孚撤往宜昌,他在飞机上俯瞰,山河破碎,狼烟四起,卢作孚心痛如割!
这时,尚有3万多撤退人员、9万吨左右的器材,仍拥塞在宜昌。
到达宜昌后,小城里的混乱情况更令他震惊:“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满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
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到每一间办公室,都塞满了为争抢运输而办交涉的人,所有轮船公司的一线职员都在全力处理纠纷,根本没有时间安排运输。到处都是充满着火药味的喧哗,负责运输的管理机关在责骂运输公司,急于运走器材的各单位人员则互相责骂。
此时,川江已接近枯水期,较大轮船可通航的时间仅有40天。40天一过,历尽千辛万苦运到这里的器材,就只能忍痛放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卢作孚冷静思考后,果断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驾引人员和宜昌港技术人员彻夜开会,紧急磋商运输问题。
长江畔这个不眠之夜,决定着中国抗战未来的命运。
次日一早,卢作孚商请宜昌的船舶运输指挥部出面,把所有需要运输的单位负责人召集起来开会,他要亲自向大家宣布刚刚制订好的运输计划。卢作孚告诉大家:完全有把握在40天的时间内,把拥塞在宜昌的人员物资绝大部分运完!
顿时,会场内外一片欢腾,人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希望开始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