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0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改造官办银行之路看来很难走通,陈光甫决心避开官场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实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机不可失,陈光甫决心抓紧创建一家自己能掌控的银行。

一个好汉三个帮。陈光甫首先找到他的两个挚友——张嘉璈和李铭。张嘉璈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李铭时任浙江银行稽核。他们都是海归,三人年龄相近,正值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在上海银行业中有“三兄弟”之誉。

一开始,陈光甫向他们二人征求意见时,他们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开银行必须要筹措大量资金,而这谈何容易!但陈光甫却不这样想。他认为,银行开办之初,并不需要巨额资金,也不必与其他商业银行较量股金份额的多少。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当时,市面上的银行,无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政府与外国商人大宗生意上的外资银行,还是把眼睛盯在达官贵人身上的国内银行,它们对于小商人与普通老百姓都不屑一顾。所谓金融事业事实上成了“大人物”的专利,而普通老百姓在银行的高楼大厦面前却望而却步、不敢问津。这样,在大银行与小百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

陈光甫用他锐利的目光,发现了银行之林中尚闲置着的这片隙地。他认为,先集资5万元~10万元,银行即可以开业。开业之后,可以通过吸收普通百姓的小额存款来逐步累积资本。只要真正提供优良的服务,就可以逐步增加存款,也可以逐步增加放款。

集腋成裘,蚂蚁雄兵。到那时,资本的积聚和运用这两大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陈光甫的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让二位挚友深深佩服,马上就帮助他着手筹备。

钱少也是钱,而陈光甫一点资本都没有。经李铭介绍,他说服一个叫庄得之的买办拿出7万银元,作为建行资本。庄得之出资最多,担当董事长,而陈光甫在庄的帮助下才勉强凑够了5000银元资本,出任总经理。

1915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宁波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开张了,资本不足10万元,职工只有七八个人。开业那天,陈光甫既没办酒席,也没有请钱业董事,唯恐被同行耻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就这样静悄悄地诞生了。

在强手如林的上海滩,一家知名度很低的小银行怎样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本行所恃为命脉者,即为‘服务’二字。”陈光甫响亮地回答,从而打破了银行业以往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

有一次,陈光甫到底下一家银行视察,问一个经理:“我们服务顾客时怎样做到更好?”这个经理立即答道:“不论顾客办理业务的数额是多少,不管他是1000元、100元还是1元,我们都热情接待,这样才使我们的服务能够到位。”

这个经理觉得自己答得不错,不料陈光甫却说:“你只回答对了一半,他就是1分钱不办,只要他来到银行里面,你就要热情接待,你就要为他服务好。”

本着服务社会这一理念,陈光甫决定上海银行1元起存,方便顾客特别是普通大众。1元起存,就是1元钱就可以开户,这在当时的金融界是个破天荒般的创举。

在陈光甫之前,多数银行是不重视储蓄的,但陈光甫却巧妙地抓住了这个市场空白,不仅逐步发展储蓄业务,而且以“储蓄”二字为银行冠名。陈光甫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当时的许多人嘲笑。

1915年的一天,开业不久的上海银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这个中年人拿着一张100元的钞票,得意扬扬地要开100个1元的账户。银行的职员热情接待了他,不厌其烦地一口气写下100个户头。拿着存折,中年人心悦诚服地满意而归。

这场恶作剧传出去后,反而让不少人很受感动,记住了这家石库门里的“小小银行”。这家小小银行,不仅受到很多老百姓喜欢,也受到一些大人物的关注。

一天,陈光甫正忙得不可开交,一个职员进来报告:“经理,有人要见您。”他头也没抬说:“请他进来吧。”

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陈光甫抬头一看,不觉一愣,惊讶道:“哥们儿,是你?”来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祥熙。当年,陈光甫在圣路易世博会看摊时,孔祥熙正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就读,曾利用暑假时间前去参观,因而与陈光甫相识。同是身处异乡,两位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自那一别,将近10年了。

“孔兄,你看上去满面春风,应该混得不赖,今天怎么有空光顾我这小小银行?”“我今日是受人之托而来。”“您受何人差遣?有何公干?”“中山先生委托我,给你这上海银行送来1万元股金。”

陈光甫闻听后深受感动,很久没有见到孙先生了。此时,中山先生正在一衣带水的东瀛组织讨袁,没想到他在百忙之中还惦记着自己这个小人物,这是何等可贵!尤其是在这处境艰难的创业初期,孙先生的理解与支持,其价值绝不是用钱数可以衡量的。就像他当年赠与孙先生的5美元一样,那不是金钱,而是心意!

扶商

夜风徐徐,人声静寂,星光之下的西子湖水面平展,波澜不兴。站在岸边的陈光甫,心情却正好相反。他心潮起伏,脑子里反复盘旋着白天遇到的一位外国银行家的断言:“中国的银行是不会办好的。”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陈光甫的心,使他不由得想起汉口报关行英国职员傲慢的神态,国际博览会上洋人们藐视的目光,素日与洋行打交道时遭到的冷遇……

面对这些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办个银行给他们看看!这是1920年暮春时节,上海银行已经创业5年。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外资银行卷土重来,开始打压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当面讥刺陈光甫的,就是一家英资老牌银行的大班。这位老外的话虽难听,但离事实真相不远。不要说那些官办银行,就是上海银行这样的新兴金融机构,毛病也很多。

5年来,1元起存解决了上海银行资本来源问题,但如何持续有效放贷却成为一个难题。毕竟,钱只有放出去才能盈利呀!市场风险莫测,一不小心,就会面临灭顶之灾。陈光甫首先想到的是山西票号的教训。

民国初期,曾经叱咤风云的山西票号纷纷倒闭。为什么拥有多种优势的票号,生命力居然会如此脆弱,清朝一亡即分崩离析?根本原因就是它们过于奉行上层路线,对官僚的依靠就像吸毒一般日益上瘾。

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另辟蹊径。陈光甫将目光瞄准正在蓬勃兴起的民间企业。这样的经营策略,可能会让当年的山西票号笑掉大牙。是呀,山西票号称雄海内外数十年,却几乎没有扶植出什么大企业。然而,要想“抵制国际经济侵略”,除了“辅助工商实业”,还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呢?

上海银行虽然小,但陈光甫却决心与民族企业家并肩成长。于是,在上海银行的股东名单里,陆续出现了诸多工商界巨子的名字:商务印书馆大股东夏仲芳、中国近代实业家徐静仁、糖业大王黄静泉……还有张謇和荣氏兄弟。

民间企业虽然充满朝气,但死亡率也不低。

为降低放贷风险,陈光甫提倡对事不对人,重视对物信用,这就比钱庄要高明。不管个人信用和情面,只看你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实力,你这个企业是不是经营规范。陈光甫要求对所有放款对象进行诚信和财产调查,摸清他们的家底,为放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女婿奚东曙,在天津经营商号,平时出手阔绰,许多银行都想巴结这位财神爷,纷纷贷款给他。陈光甫却通过调查获知,此人暗中从事投机倒把生意,随时可能破产。于是陈光甫严令对其加以防范。不久,奚东曙携款逃亡,许多银行因巨额坏账损失惨重,而上海银行却毫发无损。

美亚保险公司的老板史带,是一个夹着皮包到上海滩冒险的美国穷小子,曾经潦倒落魄,人称“黄毛老赖”。20世纪30年代初,史带需要贷款,多家银行将他拒之门外。可陈光甫派人调查后发现,当时美亚保险已经“雇有西籍职员30余人,华员约200人”,且史带其人“饶有资产,信誉殊佳”。于是,陈光甫不仅贷款给史带,还购买了不少美亚公司的股票。许多年以后,史带被誉为“远东保险王”,他的美亚保险也发展成了全球保险业的巨头——友邦保险。

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这让陈光甫深受企业家们的尊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