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裕棠之制造中国(第2页)
一战开始后,国内棉纺织业蓬勃发展,也为大隆带来了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很快,大隆就凭着技术硬、服务好、价格合适,在长三角各类纱厂中竖起响当当的牌子。就连赫赫有名的无锡荣氏兄弟,在上海开办申新纱厂时,也发请柬邀请严裕棠参加开业典礼,并在宴后专门将他留下来叙茶,相约为民族纺织业发展共同努力。
大隆的规模也快速扩大,师傅加学徒已经有二三百人。而当初的主要竞争对手们,却还是守着那些外轮找活干,停留在三五个人、七八杆枪的游击队状态。当时,严裕棠并不知道什么红海蓝海的概念,但他凭着本能的市场嗅觉,带领大隆成功进行了业务重心转移……
严裕棠望着海水,心想:大海之阔,绝非黄浦江可比。国家多事之秋,一时不察,半生心血就有可能毁于一旦,一定要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
争气
船到美国,上岸后,严裕棠大吃一惊,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度,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充满活力。漫游美国,严裕棠大开眼界,他不仅艳羡美国的街市繁华,更被大机器生产所震惊。因此,他一边帮助儿子办理转学日本事宜,一边考察美国的经济,而且有两大收获。
第一大收获,他发现造机器比搞修配更有前途。与美国相比,中国没有什么现代化企业,基础工业几乎为零,现有企业所用设备也全部是从国外进口。这是差距,也是市场空白。什么时候中国人自己能造出机器来呢?严裕棠心中涌起一种为国争光的强烈冲动。当时,中国工业化的主力是清一色的官办企业,私人企业仅站在一溜小边上,不是领唱,调门不高,对中国工业化没有多少推动作用。但在设备制造领域,官企并没有什么作为,大隆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二大收获,他发现,炒地皮比搞工业来钱更快。之前,严裕棠常为一些英日商人买地做代理,承揽建筑。虽然知道这些老外很挣钱,但他自己并没怎么打算亲自去炒,还是以办工厂为主。美国之行让他想开了,人家这么发达的国家,有钱人都热衷于搞房地产,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他之所以能这么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子严庆祥已经成长起来,他完全可以将厂子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房地产买卖。
这两大收获成为严裕棠今后人生的两大主线:靠地产开发赚钱,赚钱后支持机器制造,再靠机器制造扬名。
从美国回来不久,严裕棠将大隆搬到更大的地方,除了原有的设备外,又添置了一部分进口机器,加上大隆自己制造的工作母机,大小机床已有百余部,在整个上海滩乃至中国,在机器制造行业大隆都数得上号了。
严裕棠出国这两年,严庆祥把大隆打理得挺好。随着新的竞争者进入,纱厂修配这一行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但大隆的基础稳固,关系又广,谁能与之抗衡?年轻的严庆祥已满足现状,但严裕棠很清醒。小严(严庆祥)到底是没有经过风浪长大的,要说居安思危,在严裕棠面前他还是有点欠火候。儿子不知道,老子的心里又有了新想法。
原来,前几天有位朋友带了两个浙江商人来访,两个浙江商人一见到严裕棠便连声说:“久仰!久仰!”严裕棠也拱手客套道:“不敢当,不敢当。二位光临,不知有何要事?”
“贵厂是沪上数一数二的大厂,我等想向贵厂订购一些农机。”
“制造不是问题,但二位可有销路?”
“销路严老板不用担心,现在江浙一带的富农都想利用农机来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有的是市场。”
严裕棠稍一琢磨,便满口答应下来。在美国考察时他就考虑到大隆不能只靠修配度日,大隆要发展,要与洋人抗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民族机器制造工业。现在大隆已有制造机器的能力,何不以此为契机,试它一把?送走客人后,他马上找严庆祥布置此事。
制造小农机的关键是引擎,大隆的引擎是仿照美国慎昌洋行的产品制造的。大隆在制造上减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并将燃料换成比煤油便宜的柴油,很受客户欢迎。
小试告捷,严裕棠信心大增,他又将眼光投向纺织业。他非常清楚,试制纺织机器成功才是大隆未来业务扩张的关键。这是因为,当时能够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只有纺织业,机器制造只有和它相联系,才有所依附,才得以发展。除此之外,从生产技术工艺来说,纺织机器的制造既不需要特殊的材料,也不需要特别精密的技术,这对刚刚起步的大隆来说,非常重要。而厂里发生的一件小事,也让严裕棠对自家的技术力量更有信心。
一天,忙完一桩地产买卖后,严裕棠抽时间到大隆厂子里转转,有一段时间没来了,他还真有些放心不下。刚进厂子大门,就见一个妇女在经理室门前大哭大闹,严庆祥板着脸站在经理室门口,旁边站着一个小伙子,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严裕棠先是喝止那妇女的哭闹,接着询问事由。原来,这小伙子名叫张子梁,是厂里的技术工人。他很好学上进,没事就到周边中外纱厂里转悠,观察琢磨各类纺机的运转情况。为了方便出入,小张每月薪水差不多全用来打点各厂的保安和看门师傅。但他毕竟已经结婚,还有孩子,老婆见他一连三四个月不往家里拿钱,就怀疑他在外面胡来,因此,就闹到厂子里来了。
严裕棠从身上掏出几两银子,把小张媳妇打发走后,询问小张观察几个月有什么心得。
“老板,我算是看明白了,那些纱机我们大隆完全能造,一点不会比外国的差!”谈起技术,小张顿时眉飞色舞,头头是道。临走时,严裕棠特地吩咐小严:以后让小张专门负责市场调查,尽快确定一款大隆可以仿制的机器。同时,他吩咐账房专门拨给小张一些市场调查费用,免得家里没有生活费,老婆又来闹。小张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婆来闹一回竟然闹出一桩好事。而老严(严裕棠)也庆兴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一时间皆大欢喜。
说干就干,此时的严裕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雄心勃勃。1922年,织布机还真让他父子俩试制成功了。夙愿得偿,严裕棠开始兴致勃勃地亲自拟定广告信向外寄发。
大隆的广告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本土棉纺厂。严裕棠深知:洋人来华办厂一是为了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二是为了就地倾销占领市场。它是来向中国输出资本、商品和过剩生产力的,断没有使用中国机器的可能。但本土厂家总该使用吧,现在大家不都喊着“使用国货”吗?
一向老谋深算的严裕棠,这一回却失算了!身为商人,他还是高估了同行们的爱国热情与冒险精神,寄发的广告如石沉大海,前来订货者寥寥无几,遭遇他独立创业后的第一个大挫折。大隆的第一个订单来自荣氏兄弟。当荣宗敬接到大隆的广告时,既感动,又为老友担忧。其实,荣氏兄弟前两年曾与一些纱厂老板集资办了一家中国铁工厂,这是中国首家纺织机器制造厂,最先制成了若干种纺织机器。当时他们也是雄心勃勃,想以此改变洋机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机器造好后,连各个股东经营的纱厂也不敢用,都怕因此影响了纱布质量,耽误了生产,影响了自家的品牌与利润。现在严裕棠以一己之力竟然就敢挑战洋人,怎能不令荣宗敬感动和担忧呢?他不愿伤严裕棠的心,就令手下定购了10部,但买回之后却弃之不用。他自己觉得,作为朋友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眼看着市场打不开,大隆制造一步步陷入困境,严裕棠不得不亲自出面,四处奔波,结果却处处碰壁。
这时,经人介绍,严裕棠找到了穆藕初。穆藕初既办有豫丰等几家纱厂,又就任于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理事长。他想:穆公总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吧。他带着两部机器,亲自登门拜访。当他看到穆藕初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时,他完全明白了,自己以前的设想还是太一相情愿了。多次碰壁后,严裕棠才明白,本土纱厂不愿用国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各厂工程师不是外国人就是留学生,他们不喜欢中国货,而大隆又不能像洋行那样给经手订购者以丰厚的外汇佣金。
严酷的现实,让严裕棠既气愤,又沮丧。但严裕棠从来没有做过缩头乌龟,这一次也一样,他不是轻易改变主意的人,自然不愿就此罢手收摊,让别人看笑话。争气不争财,即使是赔本生意,他也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为支撑大隆在制造业上的巨额投入,在市场短时间无法打开之际,严裕棠将厂务几乎全权交给长子,自己转而在房地产业上专注经营。以“房”养“机”,这是他在美国考察时就想好的对策。
此时,一战早已结束,外资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带来很大冲击;但洋人们再次涌入上海,也让沪上地产业再度繁荣起来。严裕棠在房地产上的经营,不仅坐收高额租金,更主要的是用来做筹码,买进卖出,向洋行做抵押借款。
严裕棠对自己在房地产生意上的成就,一向引以为豪。且不说在宁、苏、常等地他都置有房地产,单就上海一处而言,他在抗战前即拥有大小里弄、公寓、大楼20余处,地皮158亩。在约1700名私人业主中,严家跻身前十名之列。
之后多年,在外来机器厂家的围剿下,不少中国机器制造厂都倒下了,不是被并购,就是被迫破产。大隆之所以没有像它们那样或摇摆,或倾覆,反而能够壮大成长,全靠房地产的有力支撑。
当然,大隆的存在,也提高了严裕棠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增加了他在房地产界纵横捭阖的力量。以“房”养“机”,以“机”助“房”,两条腿走路,对于沪上大商严裕棠可谓缺一不可。
试点
大隆产品销路不畅,严裕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反复考虑,觉得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没有人购买,就自建纱厂,自制自销,树立榜样。在他的头脑中,铁棉联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甚至已经看到了铁棉联营的广阔前景。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所谓的“试点”,也有点类似房地产开发中的样板间。虽然严裕棠并不知道这些概念,但试点效应的道理他还是蛮清楚的。
1925年春夏之交,将上海周边棉纺厂琢磨一遍后,严裕棠将眼光投向苏州苏纶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