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黑腕理财办洋务(第3页)
说到慈禧重修清漪园,就顺便提一下她退位还政的事。
清朝规定,皇帝年满17岁后可以亲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已经17岁了,他亲政的事不能再拖了。可慈禧又舍不得放权,这可怎么办?这时,醇亲王奕譞和礼亲王世铎给慈禧出了一个既可让光绪皇帝亲政,又可以让她继续掌权的办法,那就是“训政”,于是两人联合上奏:“恳请皇太后再训政数年”。
此举正中慈禧下怀,朝臣们也看出了门道,便纷纷奏请她再训政几年。慈禧见好就收,便装模作样地说,“既然爱卿们都有这样的请求,那哀家就在皇帝亲政后,再训政几年吧。呵呵。”就这样,慈禧又训政了两年。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已经年满19岁了,慈禧也训政两年了,她觉得要是再不退位的话,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在这年正月光绪皇帝大婚之后,她就正式退位了,从此在颐和园和紫禁城之间来回休养。
慈禧人虽然退位了,但她的心一直在皇宫,她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权力的掌控。且不说朝廷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须由她审批,二品以上的疆臣到京后须陛见跪拜她,就连光绪皇帝本人,也要隔三差五到颐和园向她请示汇报军国大事。可见,慈禧退位后并没有还政,而是一如既往地大权独揽。
不仅如此,她还安插心腹,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她的心腹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和光绪举行大婚盛典的隆裕(1868—1913年,叶赫那拉氏,名静芬)皇后。
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和光绪皇帝的婚事显然是慈禧包办的。但光绪皇帝不喜欢她,光绪皇帝喜欢的女人则是户部侍郎长叙的女儿珍妃(1876—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光绪皇帝冷落隆裕皇后,招来了慈禧的嫉恨,而慈禧对他的控制和监视一天也没放松过,帝、后两党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慈禧竟然发动政变将他囚禁。从此,她再度临朝训政,这是后话。
穷途末路
言归正传。既然朝廷把国库银子拿去筹建海军舰队和重建颐和园,那当然就不能给地方拨款搞建设了。
张之洞窘迫死了!还有一件事,更让他窘迫:广东所欠香港银行900万两银,原经朝廷批准由各省分摊偿还,但不久户部又下令:广东债务由广东偿还!这下,原本步履艰难的广东财政,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看到这里,你也许不解:户部尚书阎敬铭和张之洞不是内外一心,互相交好吗?他怎能如此为难张之洞呢?原因是这样的: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阎敬铭升任为户部顾问,而户部尚书则由张之洞的冤家对头翁同龢(1830—1904年,江苏常熟人)担任。这事说来话长,得从头说起。
阎敬铭请辞
且说阎敬铭出任户部尚书后,为朝廷的财政发展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无愧于当朝首席财政执行官之称。但阎敬铭是一个公正耿介、一丝不苟的人,他善于理财,他从不允许乱花钱,能不花的就不花。正因为这样,朝廷才在短短时间内扭亏为盈。
阎敬铭功不可没,慈禧也没亏待他。光绪九年(1883年),阎敬铭充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晋升为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又被授为东阁大学士。至此,他位极人臣,官至正一品!
光绪十二年(1886年),阎敬铭以年老力衰为由,奏请辞去军机大臣或户部尚书任何一职,只保留其中一职。慈禧权衡再三,还是让他继续发挥专长,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管理户部事务。请注意,他此后的身份是户部顾问,而不是户部尚书。
阎敬铭专心理财,慈禧却在大把大把地花银子修建颐和园。他非常不满,于是上疏极力反对,慈禧一怒之下将他革职。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后悔了,又将他复职。可他对腐朽的朝廷和腐败的慈禧失望透顶,先后四次请辞,最终得到批准。
阎敬铭辞职后,回到陕西大荔县老家。他没有做一个老宅男,而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学校,还在大荔督建了一座丰图粮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闻知后特地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
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初九,阎敬铭病逝于山西解州寓所。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仍将那座粮仓做粮站使用,如今它成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敬铭请辞后,张之洞就遭殃了。事实上,自从阎敬铭荣升为户部顾问后,他就开始遭殃了,因为新任户部尚书翁同龢和他关系不和。
翁、张矛盾
张之洞和翁同龢为什么不和呢?这话也得从头说起。
说到翁同龢,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家世背景。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五值上书房,五任尚书,历经三朝,两度为相,又两任帝师。他的老爸简直是官场牛人!他的大哥翁同书当过安徽巡抚,二哥翁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后署理湖广总督。
家里人不是帝师就是省长,翁同龢的资质肯定差不了。
事实果然如此。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高中状元,那一年他26岁。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从此,他和李鸿藻共同担任同治皇帝的老师。
光绪元年(1875年)他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从此,他又当上了光绪皇帝的老师。
在此期间,翁同龢还兼任刑部侍郎,处理了很多案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平反昭雪。翁同龢因此名声大振。中法战争开始后,他还入参军机。
翁同龢的家庭是辉煌的,人生是灿烂的。有意思的是,他的侄子,也就是他大哥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竟然也高中状元。翁曾源不是别人,正是张之洞的同班同学。
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和翁曾源是同科进士,张之洞中了探花,翁曾源高中状元。两人私交甚厚,堪称金兰之交。
不幸的是,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翁曾源的父亲翁同书在安徽巡抚任上镇压捻军时,反被捻军围困于定远,翁同书没有突出重围,却弃城逃跑。不久,在查办反清将领苗沛霖的过程中,翁同书又犹豫不决,导致手下两员将领被苗沛霖杀害。
定远失陷之后,翁同书就被朝廷召回北京查办。第二年,两江总督、湘军首领曾国藩狠狠地参了他一本,朝廷依奏判处他死刑。判决书下达后,他的父亲翁心存一病不起,朝廷念其父亲的特殊功勋,于是把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在父亲病床前尽孝。
同治二年(1863年)春,翁同书的父亲撒手西去,而他守孝百日后,也入狱服刑。但第二年春天,皇帝又开恩改判他充军新疆。他上路时,状元儿子翁曾源也随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