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趋附权变上位(第1页)
第九章趋附权变上位
一、变革图强,编练新军
民族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进一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人民从此过着更加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是天大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全国上至慈禧、光绪,下至全体臣民都深刻地意识到:这个国家要是不变革发展,那就真的完蛋了。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也活该挨打。
就连翁同龢和李鸿藻那样的顽固守旧派代表人物,他们的口号也从“打打打”、“杀杀杀”变成了“变变变”、“干干干”。变什么?变革图强。干什么?干洋务实业,走富国强民之路。
力主变革
作为晚清后期洋务派首领和“富国强民”路线的实践者,张之洞很欣慰地看到民族的觉醒和顽固守旧派的思想变化。而中日战争的失败,更加刺激了他的神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二十七,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吁请修备储才折》。
在这道奏折中,他科学合理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九条变革措施,如练陆军、练海军、修铁路、设枪炮厂、广开学堂、讲商务、多派留学人员等。其实,这些改革措施,早在中日战争之前,张之洞就在湖北大力实施了,只是朝廷不够重视,顽固守旧派极力反对,没在全国普遍推行而已。这次,他的折子上奏后,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并作为执政变革的行动纲要。
编练新军
在这九条改革措施中,张之洞最注重的就是编练新军,在湖北没能编练新军,一直是他的缺憾,他要补上这一课。
中国之所以大败于日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建的湘、淮两军,已远远不能满足近代化战争的要求。湘、淮两军虽然大大地优胜于传统的旧式军队,但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近代化精锐部队,还是不堪一击。比如,李鸿章的淮军从朝鲜到辽东一败千里,北上抗日的刘坤一、吴大澂所率领的十几万湘军,还没同日军交手,就全线崩溃,丢城弃池。
淮军、湘军是清朝的精锐之师,在日军面前如此无能,可见他们也该寿终正寝了。因此,张之洞奏请编练一支从本质上区别于湘、淮的新式军队。
张之洞的主张得到了朝廷和光绪的赞同,光绪还在诏令中指出:“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在此之前,朝廷也表明了效法西方,编练新军的决心和行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有两支新军应运而生。一支是广西按察使胡燏芬编练的定武军,另一支就是张之洞编练的江南自强军。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底,朝廷命令胡燏芬按照西方国家的章程,在天津马厂编练10个营的定武军,后来练兵地点又移至天津以南的小站。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按照西方标准编练的新式军队。第二年年底,这支新军就交给了另一个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编练。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1859—1916年,河南项城人)的人生从这里起步。在清朝最后的十年里,他异军突起,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同张之洞南北并立。
袁世凯年轻时非常仰慕李鸿章的权势地位,于是发愤图强,修文练武,决心投奔李鸿章。可李鸿章的幕僚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袁世凯仅是一个无名的拔贡,学历太低,于是他便退而求其次,于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带领数十部众,投靠李鸿章的部将——山东登州提督吴长庆。
第二年,朝鲜发生宫廷兵变,国王李熙请求清朝派兵平叛,清政府遂令吴长庆率兵征讨,袁世凯随军作战。在这次战斗中,袁世凯冲锋在前,英勇果敢,很快平定了兵变,斩获首功。
因为军事才能出众,清政府便委派袁世凯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的身份驻守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这一年,他23岁。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再次发生宫廷政变,驻朝日军趁机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了日军,也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并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日军因此恨透了袁世凯,多次派人暗杀,都未取得成功。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袁世凯随军撤回天津,后被授予浙江温州道。
第二年,袁世凯得知朝廷采纳张之洞编练新军的建议后,立即进京求见军机大臣翁同龢,大谈自己的练兵计划与设想,从而博得了一个“知兵”的美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在李鸿章等人的举荐下,朝廷命袁世凯督练“定武军”,并将其扩编为新建陆军,扩编后的新建陆军达7000余人。
袁世凯就从这里发迹。而一代枭雄也因为一场战争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湖北新军的使命
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之前,张之洞就已在南京编成了他的江南自强军。他计划编练万人规模的军队,但因为经费短缺,最后只从原卫队、护军营中选拔2600名精兵,编成步队8个营,炮队2个营,马队2个营,工程队1个营,每营100人至250人不等。
江南自强军完全仿照作战能力强悍的德国军制,以马、步、炮、工程诸兵种合编而成。为切实提高军队战略战术水平,以适应近代化战争要求,张之洞特地从德国高薪聘请了35名教官,教练自强军。
在德国教官卓有成效的训练下,自强军无论是从作战实力,还是从气势风貌上,都远远优胜于湘、淮等旧式军队而远近闻名。张之洞精神大振,为进一步加强军力,他奏请在南京创办了陆军学堂,并决定在半年之内练兵5000人,半年后扩充至万人。但半年时间未到,新军计划人数未练到一半,他就被调回湖北,继续担任湖广总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张之洞离开南京时,把他编练好的自强军拱手交给刘坤一,他只带走了护军500人,作为湖北新军的种子。
回到湖北,张之洞接受了盛宣怀的投诚,一边奋力督建卢汉铁路,改制汉阳铁厂,扩建枪炮厂和湖北四局,创办各类新式堂,改革教育,发展工商业,大搞市政建设;一边大规模地编练湖北新军。
这年五月,他的湖北新军就扩编成两个营和一个工程队,共1000人,由总督衙门护卫都司张彪(1860—1927年,山西榆次人)统领。
这个张彪可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前面提到过他的名字,他身体健壮,武艺超群,张之洞担任山西巡抚时,他就是一名武举人,还曾救过张之洞一命。事后,张之洞发布寻人启事,把他招进幕府做贴身护卫。
张彪很上进,光绪九年(1883年),他还入京参加会试,中武进士,张之洞更加看好他,还把自己府上的一名侍女嫁给他,他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雅称:丫姑爷。此后,他就跟着张之洞出生入死,戎马一生,而张之洞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
前面说过,在文职幕僚中,张之洞最倚重的人是梁鼎芬,而在武职幕僚中,张之洞最倚重的人则是张彪。正因为此,张彪后来成为湖北新军的统领,升任湖北提督,官居从一品。
湖北新军扩建起来后,依然仿照德制,依然由德国教练。为了军队的军事文化素质,张之洞还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初开设了武昌武备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