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7页)
尽管《中法新约》是那么丧权辱国,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改写,历史也不会将另一段不朽的历史抹掉或掩饰。尽管朝廷的停战让张之洞有一种要死的感觉,但就个人名望和仕途前景而言,他则是大赚特赚,他赚得钵满盆满。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指挥的那场胜仗——镇南关、谅山大捷!
请永远铭记这场胜仗。因为这场胜仗是鸦片战争四十多年来,中国军队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绝无仅有的一场胜仗。且不论法军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之一,也不论中国军力与法国军力相差十万八千里,单论清军战胜法军这件事,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啊,你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你都窝囊四十多年了,好不容易打胜了这一场,今后你还要窝囊下去吗?
这场胜仗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数百年来,最大规模的胜仗,史无前例!
这场胜仗,远非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在国内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等农民起义军可比。镇压农民起义军,其实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成王败寇也好,英雄草包也罢,其实都是半斤八两,都不过如此。
打败法军,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法军首先是异族侵略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打败侵略者不仅壮大了国威,也大长了民族志气,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事情。
香帅不是传说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两个人:张之洞、冯子材。
冯子材在战争危急关头,率军亲临前线,且一马当先,奋勇杀敌。作为前线主将,他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战也让他成了民族英雄和一代名将。但是,诸多史料和后世人们却让冯子材独享战争胜利的果实。这很不客观,也不公正。
往小了说,如果没有张之洞的再三力争,冯子材也不会被朝廷起用。如果朝廷不起用冯子材,那么冯子材还是那个愤怒郁闷的解甲归田者,终将默默无闻,郁郁而终。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张之洞成就了冯子材。
往大了说,如果没有张之洞强硬的主战立场,如果没有他对中法战争进行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把握,如果没有他科学合理地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提供粮械、大度放权,冯子材和其他诸将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而冯子材的胜利是局部胜利,他只是前线一个战场的一个主将,他主战一方,而张之洞则是整个战场的统帅,他统战全局。
另外,为了抗法援越,张之洞一共借银900万两(包括张树声所借的200万两)。其中广东防务耗银400多万两,支援滇军200万两,支援桂军200万两,支援台湾40万两,支援刘永福部和唐景崧部40万两。
如果没有张之洞在大后方如此卖命地支持,各路军队也不可能重创法军,冯子材也不可能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
综上,镇南关大捷后,朝廷因张之洞拨军筹饷有功而赏戴花翎。
战后,唐景崧曾这样评价张之洞:“谅山之役,南皮(张之洞)实为首功也。”
张之洞逝世后,他的门生罗献修也这样评价他:“独数谅山一役,全仗纡筹决策,将略知非短武乡(将略之才不亚于诸葛亮)。”
张之洞逝世后,清政府追谥他“文襄”。“文襄”谥号获得者,生前必须是有特殊军功的人。在晚清重臣中,获得“文襄”谥号的,仅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两人。
左宗棠的军功,就是前面提到他督办新疆军务,抵御沙俄侵略,平定阿古柏之乱。两人都是因为抵御外敌入侵才被追谥“文襄”的,可见两人都是名至实归!
有意思的是,中法战争结束后,同僚们对张之洞的称呼也由“张制台(总督)”,改称为“张香帅”。这个称呼既源于他在这场战争中所处的位置和战功,也源于他的字:香涛。
张之洞才是历史上真正的香帅,他不是传说。而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那个楚留香——香帅,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无论怎样,张香帅这个称呼挺好听的,我很喜欢!”张之洞无数次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
内心再独白
每每听到别人称呼自己为香帅,张之洞心里都美滋滋的。他感慨万千,他浮想联翩:我张之洞就是与众不同,我虽是文人出身,却屡建军功,并博得了一个香帅的千古美名,真是天遂我愿。在全国八大总督中,我的从政资历是最浅的,却是最走红的;在全国各系战将中,我的军事经历是最少的,却是最有功的。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在教育界,我的权位最重;在政治界,我的军功最伟;在军事界,我的学历最高。如果你说我在秀大牌,那我会告诉你,这年头当官就得玩综合实力,呵呵。
要是对全国所有封疆大吏来个人气和名气排位的话,我张之洞至少可以位列三甲之内。因为左宗棠已经去世了,刘坤一早在四年前就退休了,彭玉麟和曾国荃都已经过气了,也活不了几天了。这些老臣大腕们都忽略不计了,那么剩下的人就更不能和我相比。
也不对,我忘了一个人:李鸿章!
对!就是这个人,我目前还比不过他,无论是资历、名望、权位、势力,我都比不过他。
虽然我比不过李鸿章,但我并不羡慕、嫉妒他。恰恰相反,他还会因为我的迅速崛起而惴惴不安!因为除了资历外,我的名望、权位和实力直逼他。他会担心,早晚有一天,我会取代他,甚至超过他!而且,他会觉得,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速度越来越快!
是的,李鸿章,早晚有一天,我会取代你和赶超你。我要让天下人都明白,中国不能只有你李鸿章,还要有我张之洞!
还有,我从未把你放在眼里。在全国所有封疆大吏和重臣名臣中,我可以服任何人,但我就是不服你。因此,我从一开始就看不惯你,我从一开始就参劾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凡事自私自利、拉帮结派、庇护淮系;你向来畏惧列强、妥协求和、弄权误国。虽然你的主张不无道理,你也有自己的难言苦衷,你是代表朝廷行事,但我还是鄙视你,就因为你不硬气,没骨气!
不硬气和没骨气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朝廷软弱窝囊到了极点,需要靠硬气和骨气来振奋崛起,如果人人都没有了硬气和骨气,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完蛋了。
需要说明的是,你怂恿朝廷下达停战令之前,我和你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政见方面的矛盾,这是公家的矛盾,与私人无关。在此之前,我参劾你,但也看重你,力挺你。要不然,沙俄侵略我国时,我也不会第一个推荐你守防;要不然,中法战争开始时,我也不会第一个推荐你挂帅。这一切,都说明我把公和私分得很清。
可自从你怂恿朝廷下达停战令后,我就在内心深处,深深地恨你!我恨你破坏了战争的大好局面,我恨你践踏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我更恨你弄权误国、丧权辱国!
这种恨,是大义的,是公然的,也是无法化解的,直到你我都死!不过,还是你先死!
李鸿章,你是我要取代和赶超的目标,我一定会取代和赶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