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5页)
张之洞的战略思想是明智的,也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明白并力挺的。但悲剧的是,悲剧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李鸿章的算计
当镇南关、谅山大捷的消息传到朝廷后,一向妥协求和、拉帮结派、维护淮系的李鸿章,竟然根据代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广西提督苏元春等人单方面的奏报,把所有的战功都记在淮军将领苏元春、王孝祺头上。
在给清政府的电奏中,他只提苏、王之功,而不提冯子材,他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冯子材愤怒又郁闷。张之洞对前线的战况及将领的战功一清二楚,他公正而客观地奏报朝廷:“诸将皆有功,而冯子材为首功!”
二月二十一日,朝廷接到张之洞的奏报后,发电嘉奖冯子材,这总算给了冯子材一个安慰,而张之洞也发函劝慰他,不要因为被抢功而贻误抗战大计。
李鸿章没能为淮系将领抢到功,却心生一个天大的馊主意:镇南关、谅山大捷了,清政府可以借此向法国求和,那法国就不会再向清政府提出非分要求了(与缔合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
李鸿章的这个想法,至今都令人无法理解。古今中外,没有哪个战胜方,在克敌制胜、志在必得的大好局面下,主动向战败方求和的,而且是很上杆子地、低三下四地求和。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朝廷竟然同意李鸿章的奏请,并于二月二十二日发布旨令:越南宣光以东战线,三月初一停战,三月十一日撤兵;宣光以西战线,三月十一日停战,三月二十一日撤兵;台湾方面三月初一停战。
这个停战令,绝对是一个愚蠢的卖国令。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它出自软弱无能、窝囊腐朽的晚清政府之手。如果能想到这一点,那么你也就可以释怀了。
天大的悲剧
停战令发布后,举国悲愤。特别是前线将士个个暴跳如雷,大声骂娘。没有哪个将士愿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朝廷如此践踏,这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天大的悲剧。
作为前敌统帅,张之洞万万没想到李鸿章和清政府会这么蠢,停战令发布的当天,他就电奏总理衙门,请求朝廷收回成命:“冯子材正进攻北宁,他必定取胜,取胜后我军就有了言和的资本,到那时再言和不迟。否则,我军前功尽弃!哪怕把议和之日往后推延几日也好。”可是朝廷已经下令,总理衙门做不了主,只好对张之洞的奏请置之不理。
第二天,张之洞又电奏朝廷:“中法和谈条款未定,万万不可撤兵。臣冒死上奏,恳请圣明熟思……”当这份奏疏上达时,法军已派人前来谈和,因此朝廷还是没有同意。
张之洞悲愤不已。随后几天,他再三奏请朝廷收回成命,甚至请求朝廷拖延和谈期限,以期在撤兵之前拿下北宁,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悲情停战
张之洞在前线搞的小动作自然逃不过朝廷的眼睛。二月二十七日,朝廷严旨申斥他:“务必令防军如期停战,撤回边界,倘若抗旨,朝廷必定严惩!”
朝廷的这道旨令下达后,冯子材、王德榜等前线将领更加悲愤,他们于三月初一电奏张之洞:“去年朝廷下旨‘议和者诛’,请您代表前线将士奏请朝廷诛杀议和之人,只有这样,前线将士士气可振,法军可除,越南可复,后患可免。”
张之洞当然知道议和之人——李鸿章,他没有上奏朝廷,而是直接去电质问李鸿章:“去年朝廷下旨‘议和者诛’,请问这次提出议和的人是谁?”张之洞的言下之意就是说:李大人,无论是谁提出议和,都要依旨诛杀他,包括你!
这是张之洞第一次正面问责李鸿章。面对这个因战获胜而火暴走红、气势逼人的晚辈后生,李鸿章感到心虚和发慌,他不敢承认自己就是议和者,而是推卸责任说:“这是二赤(赫德,清末英国侵华代表人物,在中国长期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835—1911年)和朝廷的意思,我只不过是代表朝廷签字而已。”
张之洞见李鸿章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再三上奏请朝廷进兵攻关,并故意拖着不撤兵。李鸿章唯恐中法和谈不成,便于三月二十五日以朝廷的名义去电威胁张之洞:“你务必电告各营如期撤兵,倘若违令,致生他变,必拿你是问!”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张之洞没把李鸿章所持的朝廷旨令当回事,他以前方电线中断,电报难以互通为由,仍不命令冯子材和王德榜撤军。朝廷和李鸿章知道张之洞在“搞鬼”,但他们还是以“前方电线中断”为由和法军商定将议和之日往后拖延几日。
三月二十八日,朝廷又严旨申斥张之洞:“朝廷正在谈判呢,你却指挥前方进兵,这哪是中国人干的事?你务必令行禁止,如期停战撤军,倘若违延,朝廷必定严惩你!”
朝廷的态度如此强硬,且三下严旨,张之洞哪儿敢不遵?他要是再敢违旨,那朝廷就不会再给他面子了,因为朝廷已经给足他面子了,没有哪个臣子敢三抗严旨而不遵,也没有哪个朝廷会对一个臣子三下严旨而不惩!
还是好自为之吧,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啊,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面对朝廷的三次严旨,张之洞只有一声叹息,他的内心涌满了难言的苦涩,他比谁都痛苦。痛苦之余,他致电冯子材等前线将领:“前线事权不统一,我张之洞能摆平;前线需粮需械,我张之洞也能搞定。可朝廷如此催逼撤兵,我实在是没辙。将士们拼死收复的失地,却又要重新交还法军,实在可惜,实在是悲剧,边患无穷啊(事机可惜,边患何穷)!”
不败而败
事已至此,张之洞也不再抗旨力争了。尽管对朝廷失望至极,但他还是希望李鸿章在同法国人谈判时,能争取主动,维护大清主权领土完整。就当是保护和尊重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吧。
基于这个简单、正义而善良的想法,他再三电告李鸿章要为国家着计,并刻意拍他马屁:“中法和谈,万望力争,天下责望,唯在李公!”李鸿章依然置之不理。张之洞很不放心,于是又奏请朝廷将中法议约草案发往沿海沿边疆臣筹议,却未被朝廷采纳。
眼看着中法双方就要在条约上签字画押了,急不可耐的张之洞,便给正在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发了一份电报,尽情倾诉他心中的苦闷和无奈:“中法条约几天之内就要签字画押了,无非是一些利法害华之事。我奏请朝廷将条约草案发给沿海沿边疆臣筹议,可朝廷不批,我好生郁闷!更郁闷的是,我前后上奏22次,三争撤兵,可朝廷就是不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想来想去,我明白了:我人微言轻,没有李鸿章位高权重,无力回天。但是我不甘心,倘若朝廷就这么草草地在条约上签字画押,那就后悔莫及呀(若再草草画押,后悔曷追)!”
张之洞向左宗棠诉苦的意思是说:左老大哥,我张之洞没有李鸿章位高权重这是事实,我争不过他也是事实,可他特别误国,我搞不定他。而您就不一样了,您和他一样位高权重。在所有朝臣中,也只有您能比得过他。无论是资历、军功、威望和影响力,您都在他之上。因此,我敦请您出面搞定他,并奏明朝廷力争主权和领土完整。
左宗棠读懂了张之洞的言下之意,他和张之洞一样爱国心切,可清政府向来窝囊惧敌,软弱可欺,李鸿章向来妥协求和、弄权误国,他纵然位高权重,素有威望,也无力回天。
左、李之仇
张之洞有所不知,此时的左宗棠比他还憋屈。左宗棠这辈子最大的政敌就是李鸿章,两人结怨源于这样一件事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率军久攻南京不克,朝廷令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率军支援。李鸿章深知如果遵令前往,就有抢功之嫌,可朝廷的命令他又不能不顾,于是率部南下进入浙江与太平军作战。浙江是左宗棠的地盘,他时任闽浙总督,他认为李鸿章这是“越境掠功”,于是向朝廷参了他一本,两人由此结怨。
两人从此斗了20多年,他们一个性烈如火,一个满腹诡计。左宗棠最不满李鸿章妥协求和,李鸿章最嫉恨左宗棠屡建军功,而左宗棠的军功确实要比李鸿章大。
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军功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后来,左宗棠就超越了他。原来在光绪二年(1876年)年底,经过几年浴血奋战,左宗棠终于平定了阿古柏之乱,收复了被其侵占长达12年之久的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并有力地抗击了沙俄的侵略,左宗棠因此成了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