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2页)
法军战败后,再次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但这次清政府没答应。法军因此怀恨在心,便于七月初三突然发动马江海战,并歼灭福建水师。
顺便插一句:也就是在这一天,张之洞被朝廷正式补授为两广总督!
台湾基隆被侵略,福建水师被歼灭,清政府就是再软弱无能,也不能不吭声。于是,在七月初六那天,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终于发出了长埋在心灵深处的吼声:法国,你欺人太甚!你以为我们大清好欺负是吧?还是以为老虎不发威就是病猫了?告诉你,你错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对你开战!开战!
清政府宣布对法开战后,法军也加紧了对台湾的侵略。
八月十三日,法军又派出10艘军舰猛烈进攻台湾基隆。面对强敌,刘铭传没有和他们硬碰硬,而是放弃基隆,退守沪尾。因为沪尾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况且法军只善水战,不善陆战,一旦陆战,就势必完蛋。
八月二十日,法军占据基隆后,又对沪尾发起了攻击。果然,他们一进入沪尾丛林,马上就不灵了,很快被预先埋伏在沪尾北、东、南三个方向的三支清军合力截杀。这一仗,清军歼灭法军300余人,俘获14人,斩首25级,迫使法军败退基隆。
法军战败后,又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但又被清政府拒绝。法军碰了一鼻子灰,却又谋划报复和反扑。法军就像一只打不死的猎狗。你只要没打死它,它就会蓄势待发,然后伺机反扑过来咬你一口!
果然,九月初五,法国政府强令全体远东舰队,封锁台湾所有港口,断绝台湾进出的所有交通路线,意图困死刘铭传部。
再显本色
危急时刻,清政府发出严旨命令直隶、两江、闽浙、两广、云贵等督抚,竭力援台,不得坐视。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刘铭传的老上司李鸿章,又像两个月前拒绝援助张佩纶那样拒绝援助刘铭传:“北洋舰小不以足抵抗法军巨舰,无从赴台援战,不能救也。”这个理由看起来很没创意,但朝廷却没能把他怎么着,刘铭传却不得不对他的老上司产生看法。
刘铭传因为厌倦了官场上的你争我斗,尔虞我诈,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就以养病为由在家赋闲,至今已有13年了。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当台湾告急时,朝廷这才想到了他,于是召他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在赴京受命途中,特意去天津拜见了老上司李鸿章。李鸿章劝他不要去台湾御敌,而是希望他留在天津帮办军务。
刘铭传嘴里表示感谢,可心里早就拿定了主意,到达北京后,他就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不仅提出对台湾的防御建议,也对妥协求和的人进行了批评。清政府肯定了他的主张,并任命他台湾巡抚。
闰五月二十四日,刘铭传抵达台湾后,就开始积极备战,因此他屡屡战胜法军。刘铭传在奏折中批评妥协避战,到达台湾后积极备战,还屡屡获胜,这显然违背了李鸿章“暗中协力,保全和局”的思想,恐怕这也是李鸿章拒绝支援他的原因之一。
张之洞的做法却和李鸿章大相径庭。虽然张之洞和他政见不和,也深知刘铭传是他的部将,但国难当头,他丝毫不夹杂个人恩怨,也没有任何派别之见。
早在法军向台湾基隆开战的第八天,他就在广东内忧外困、军械奇缺的情况下,选派船只运送1400支洋枪及其弹药和2万两银支援刘铭传,并且转告他说:“我会竭尽所能支援你粮饷军械,并会和你保持通信。如有保台良策,我也会及时相告,请放心。”
接到朝廷援助台湾的命令后,张之洞又在广东财力拮据,甚至负债的情况下,紧急筹备了30万两银运送台湾,并派船只向台湾运送大批枪支弹药,但台湾所有的交通线路都被法军封锁,未获成功。
据统计,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一共支援台湾饷银约40万两。比及李鸿章的小气,张之洞的做法显然是深明大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鼎力支援,刘铭传才一次次打退法军的侵略。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名臣。有担当、有作为,也有胸怀。
四、运筹帷幄,大败法军
围魏救赵
张之洞的支援和刘铭传的固守都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设法迫使法军主力撤出台湾,台湾才能解困,刘铭传才能突围。
关于这个问题,张之洞早就想到了。他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战略思想:“缓台唯有急越”,“牵敌以战越为上策”,“争越以振全局”。这一整套战略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围魏救赵”。
张之洞的战略思想非常简明:要想迫使法军主力撤出台湾,就得立即出兵越南,把越南境内的法军赶出去。这样一来,法军就会撤出在台湾的主力部队前去增越,台湾可以解困,越南也可取得抗战胜利。况且法军不善陆战,而陆战却是清军的长项,加上越南山地众多,丛林密布,法军必败无疑。
但法军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打败法军的人,一定是像刘铭传那样智勇双全、临危不乱、指挥有方的人,而绝不是像徐延旭、唐炯和张佩纶那样的人。可纵观朝野,像刘铭传那样的将领能有几个啊?
招安叛将
事情不是绝对的。张之洞就相中了两个人。一个是驻守在越南境内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另一个则是已经解甲归田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1818—1903年,广西钦州人)。
刘永福英勇善战,令法军闻风丧胆,是抗击法军的给力战将。刘永福部驻守在越南宣光,地处越南西部,因此他的军队可称做西路军。
冯子材行伍出身,先后率兵镇压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他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后来担任贵州、广西提督。光绪八年(1882年)隐退之后,他又在广东高、雷、钦、廉四州办理团练,因此他的军队可称做东路军。
张之洞的主张是:清军应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夹攻越南境内的法军,这样就会使法军首尾不能相顾,最终使其溃败。张之洞的主张,在理论上行得通,可刘永福和清政府有着很深的过结:他是反清首领,清政府一直视他为匪首,他即使在越南屡屡大败法军,阻击法军进攻中国,清政府也想借法军之手除掉他而后快。对此,他不能不心存芥蒂,他能接受招安吗?而清政府如此痛恨他,能同意招安他吗?
一切看似不可能,但一切又事在人为。
自从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一直在密切关注刘永福,他再三奏请朝廷招安刘永福,委其实职,并派兵赴越会同其作战,可清政府和李鸿章等人对刘永福戒备森严,因此他的奏请一直没能得到批准。
但如今局势发生了转变。如今,朝廷已宣布对法作战,如果在这时提出招安刘永福,朝廷没准会改变主意,至少会考虑考虑。于是,张之洞又奏请朝廷招安刘永福。至于如何招安刘永福,他也想好了:再派吏部主事唐景崧入越与他会合。
张之洞清楚地记得,在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河内城西纸桥大败法军前,唐景崧就自请入越随他作战,并为他取得纸桥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景崧还想协助刘永福与法军作战,可一年之后,徐延旭和唐炯大败而逃,清军全部撤回国内,在这种形势下,唐景崧也回到了他的广西龙州老家。
尽管如此,但唐景崧和刘永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永福即使信不过朝廷,也应该任得过唐景崧。因此,张之洞便想通过唐景崧入越会合刘永福。但这次会合刘永福,绝不能再空着手去,一定要以朝廷招安的名义对刘永福委以实职,配以粮饷军械,并派兵协同其作战。
清政府终于批准了张之洞的奏请,并授刘永福“记名提督”衔,赏戴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