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1页)
第五章打一场功名之战02
悲情“张跑跑”
张佩纶被李鸿章忽悠了一番,不仅吃了败仗,还让朝廷经营十八年的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福建水师始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当时为福州船政局,该局发展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已拥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镇海、扬武巡洋舰、飞云军舰等,后来又从国外购得了海东云、长胜、建威三舰,共有军舰11艘。
光绪五年(1866年)五月十五日,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然而,就是中国最大的这支舰队,却在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那天下午灰飞烟灭,沉落海底。
七月初二,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突然接到法国方面关于进攻福州马尾港的命令。法军就是要在清军麻痹的时候,搞突然袭击,然后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按道理,两军开战之前,开战一方是要向对方下战书的,但法军却不按套路出牌,直到七月初三上午,法军驻福州领事才向闽浙总督何璟下最后通牒:四小时后开战!
哎呀妈呀,这叫啥事啊?没有这么打仗的啊!
估计何璟被吓蒙了,抑或他脑子短路了,反正事过两小时,他才向张佩纶通报战情!
哎呀妈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仗没法打啊!
情急之下,张佩纶赶紧差人去找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商量改期再战,但张佩纶想得太天真了,打仗就是先下手为强的事,人家不可能跟你商量好时间再打啊。结果,他的人走在半路上,法军就开炮了,而此时福建水师还未做好迎战的准备。
法军一开炮,船政大臣何如璋和副将张成撒腿就跑;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张兆栋也躲进总督府里做缩头乌龟。
张佩纶这个书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天炮火吓呆了,这辈子他哪里见过这个场面?如果不逃,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哭爹喊娘般地逃跑了。他一口气跑了20里地,直至听不到炮响声了,才躲进一个寺庙里。
就在他逃跑后的那一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军舰,就被法军击沉9艘,官兵死伤700余人。与此同时,福州造船厂也被炸毁!此战史称“马江海战”。
张佩纶不该逃跑,他因此背负了一个“张跑跑”的骂名。
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你要么选择战胜活下去,要么选择战败甚至战死,绝不能有第三种选择,比如逃跑。死是光荣的,虽死犹荣。逃却是可耻的,不可饶恕。就是这么临阵一逃,张佩纶也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张佩纶其实冤得很。一方面他是一介书生,不通军事,活该吃败仗;另一方面朝廷和李鸿章等人消极避战,战争发生后,李鸿章还坐视不救,他安能不败?再就是,他是朝廷各派政治力量,如李鸿章等妥协求和派以及某些朝臣和闽浙官员之间相互斗争的牺牲品,这些派别他都得罪过,他就是一个替罪羊和炮灰。
墙倒众人推。马尾江战役失败后,福建和京城官员纷纷上疏参劾张佩纶,甚至不乏恶意构陷他的人,而张之洞却在这时去电安慰他:“老弟,人这辈子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受挫。犯了错就要改正,受了挫就要挺住。总之,你要站直了,别趴下!”
感激之余,张佩纶主动上疏请求朝廷治罪。不久,朝廷将他革职,命他进京接受调查。第二年,又将他发配到察哈尔(今河北省张家口)充军。
三年之后,张佩纶返回北京,却走投无路。所幸的是,李鸿章向来爱惜他的才干,便把他揽入幕府,主管文书。因元配已故,张佩纶后来便娶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为妻。后来,夫妻俩生了一个儿子叫张廷重,张廷重有一个女儿叫张爱玲。
几多年前的一对政敌,在经历了一场战争风波后,竟成了一对翁婿,这实在是一段很搞笑的传说。只是跟着李鸿章,张佩纶声名扫地。晚年,他郁闷而悔恨,低调而凄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故于南京,享年56岁。
张佩纶的遭遇源于那场战役,那次逃跑。
悲剧,福建水师。悲情,张佩纶。
兄弟同心不同命
张佩纶的人生结局,张之洞早在升任两广总督之前,就有预料。至于陈宝琛和吴大澂的人生结局,这里也略作一下交代。
陈宝琛的人生结局其实前面做过交代。在中法开战前,他同李鸿藻、张之洞等人一道举荐徐延旭和唐炯统办军务,因为失当,他被慈禧连降九级,从此闲居在家长达25年!直到慈禧去世之后,他才出山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这是慈禧对他的报复,因为在四年前的“庚辰午门案”中,他没有听从张之洞的劝告,而执意向慈禧上了那道锋芒毕露的附片。也就是说,出于报复,慈禧把他封杀了25年!
吴大澂(1835—1902年,江苏苏州人)的人生结局要比陈宝琛好一些。光绪十年(1884年),他会办北洋军务不久,朝廷就令他赴朝鲜抵制日本的侵略活动。次年,他回国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使查勘侵界,力争主权。也就是说,他躲过了这一劫。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挤走了广东巡抚倪文蔚,因为倪文蔚跟他不和,凡事掣肘。倪文蔚走后,他通过关系把吴大澂调到广东升任巡抚,这是他对吴大澂的保护。
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吴大澂接任湖南巡抚。两年之后,他们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张之洞的二子张仁颋娶了吴大澂的女儿。
在张之洞的佑护下,吴大澂一直都是安全的,可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吴大澂主动率领万余湘军北上抗日,结果一败涂地,湘军尽覆。吴大澂欲拔剑自裁,却被部下劝阻,他一声悲叹:“我实在不是领兵打仗的料啊,请朝廷严惩我吧。”朝廷认为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于是降旨将他革职,永不叙用!
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兄弟四人,同是清流愤青,也同心同德,但就是不同命。最明显的是,张之洞和他们同时做了同样的事,命运的结局却不尽相同。比如,张之洞同时和张佩纶、陈宝琛举荐徐延旭和唐炯,张之洞和陈宝琛同时在庚辰午门案中上疏言事。张之洞做了这些事,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深受慈禧倚重,不能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他和慈禧的私人关系,我想这里有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探索和深思——做官处世之道。
宣战
法军的野心和胃口很大,他们在歼灭福建水师之前,就向台湾基隆港开炮了。
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十五日,法国远东军副司令利士比率领4艘军舰和千余士兵进攻台湾基隆。台湾虽然告急,但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1896年,安徽合肥人)是淮军著名战将,他早年跟随李鸿章屡建军功,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在面对强悍的法军时,他不慌不忙,果断采取“诱敌陆战,两面夹击”的策略,大败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