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怎样与人打交道 寻找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第1页)
第一章怎样与人打交道:寻找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这些事情使不少人在心理上常常感到一种重负,一种压抑。
其实,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不难,只要善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能够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你就会发现,人与人间的交往竟然如此简单。
1。一见钟情,无限美好(首因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见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就是说,两个人初次见面,在45秒之内,就可以决定是否喜欢、欣赏甚至信任对方。
因此,一见钟情是最致命的**。我们在与陌生人见面时,总会注意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最重要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陌生人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例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恶人先告状”,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了验证首因效应的科学性,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虚构了一个叫吉姆的男孩,并用两段文字描写了他的一些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例如,第一段文字中说吉姆与朋友去上学,他走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店铺的熟人说话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分成两种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卢钦斯让两组被试者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结果发现,第一组中竟然有高达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而第二组中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同样的情况下,读相同的内容,只因信息呈现的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竟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这说明,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更加影响人们的认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重视前面的。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借鉴案例】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权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礼节、相貌与才华绝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一个人一旦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想要改变就会非常困难。而如今,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的信息时代,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求证一个人留在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是否正确。在很多情况下,大家更愿意凭借第一印象对一个人做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初次见面,考虑对方的感受
初次见面,你在谈话时一定要掌握对方的心理规律,考虑对方的感受,让他觉得舒服。这里,你需要了解以下技巧:
◎表达你的真诚
要让人觉得你是真诚的,不仅需要说话的技巧,还需要一些巧妙的辅助,比如,注视着对方说话,靠近对方专心致志地听,多提问等。
◎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人类最普遍的特性便是渴望被了解、渴望被重视。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在初次与人交谈时尽量使别人意识到他的重要性,比如,多聆听、多赞美等,你越使对方觉得他自己很重要,对方对你的回报就越多。
◎寻找与他人的相似之处
人际交往中有个相似性原则,即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双方只要在爱好、志向、观点甚至是籍贯、年龄、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都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所以,在谈话时一定要把这几个词“我,我自己,我的”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用另一个最有力的词——“您”来代替它。
初次交往中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管理你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我们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穿着得体
法则1:穿衣服先要使自己适合于环境。
法则2:穿衣服更要让自己的身体愉悦。
衬衫与面型的搭配
圆脸不宜配圆领衬衫;长脸配尖领衬衫会显得脸更长;脖子长不宜选用V形领衬衫;脖子短不宜选用高领衬衫。
衬衫与西服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