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怎样与人打交道 寻找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第4页)
之后,她得到娟子的悉心照顾,衣食住行,样样都安排得很周到。张丽很快找到工作,公司同事们也对她很好,她没有像其他朋友们那样,初到异乡受到很多的磨难,事情的发展很尽如人意。这样的惬意日子过了两个月,她有些无奈了,原因她的好朋友娟子对她太好了,好到什么事都要替她安排,今天吃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工作,包里剩下多少钱……晚上回到家之后总是要如实回答好朋友的各种关心问题。这样之后,矛盾产生了,她开始对朋友感到厌烦,开始厌烦朋友的絮絮叨叨,后来讨厌朋友的生活习惯,讨厌朋友乱放东西,不洗衣服,做事太优柔寡断,直到她看到她朋友时,不想再多说一句的地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
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事物、新变化的饥渴。面对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案例中,张丽面对娟子的关心,开始时对她抱有感激的心态,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所以带着好印象,因为好奇所以想继续交往下去。随着了解的深入,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当新鲜感逐渐淡薄下来以后,她将必须面对现实,娟子的种种“恶习”就会在张丽的脑海中放大。这时两人的感情就渐渐由“热恋期”走入“平淡期”,甚至误入“厌倦期”。
与其要求他人,不如要求自己
“饥饿效应”普遍反映在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危害不是没有。于是,一个人逐渐开始变得挑剔、傲气但无棱角……发现某人庸俗时立即与其割席绝交,初见一个人听完一席话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头行礼……这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人际关系准则,只能是出现在小说或者诗歌里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正如鲁迅所说,“你演戏的时候可以是关云长或林黛玉,从台上下来以后,你必须卸掉妆变回来成为常人,否则就是矫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话。”在实际生活中,你这种极端化与绝对化的做法只能给人一种孩子气、不明事理的感觉。“饥饿效应”的存在常常会促成这种交友倾向。
因此,如果今后我们再碰到对于新相识某某先是印象极佳,后来不过如此,再往后原来如此,我们对于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习以为常,这只是人的普遍心理反应而已。
那么,如何给对方一种心智成熟的感觉,那就是对他人保持一种平稳而客观的评价。降低对对方的期望值,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都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与之交往。与其那样要求别人,不如这样修炼自己。
4。摘掉有色眼镜(刻板效应)
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我们都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总会有意无意地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相貌等特征,将他归类,不做深入了解就主观作出判断。例如,上海人精明干练、北京人大气善侃、广州人务实拼搏、成都人悠闲细致,人们一般如此认为。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启示
为了验证刻板印象真实存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个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的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发放照片的同时,包达列夫对第一组被试者说“此人是个罪犯”,对第二组被试者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评价照片中的人的性格。
结果,第一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第二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面对同一张照片的面部特征,人们所作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例如,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大多较为精明。罪犯当然也有罪犯的形象,这就是“刻板印象”原理。当把一个人当做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忍性。
刻板印象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式,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长得魁梧、有文身、戴黑色太阳眼镜、脸孔吓人且穿着黑西装的壮汉,很可能会将他误认为黑社会人物。
刻板效应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爱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泼好动的人一定办事毛糙;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老实听话;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
此外,还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
面对一个陌生人,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清楚了解他的全部特性,无法探明他对自己是否有威胁,如果知道他处于哪个群体,可以根据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对此人有大概了解,尽快作出应对。它能简化对陌生人的认识过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自己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刻板印象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与歧视,影响人的认识,造成错觉,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偏见与误会,导致我们与陌生人交往的失败。
【借鉴案例】
一对新婚夫妇,太太因难产而死掉了,留下一个孩子,从此父子相依为命。
为了能在自己不在的时候有人能帮忙照顾小孩,父亲训练了一只狗。这只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能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帮他抚养孩子。
一天,父亲出门了,临走前嘱咐小狗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到了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
回到家,父亲发现房间内到处是血;抬头一望,**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父亲发现这种情形,以为它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一刀把狗劈死了!
这时,父亲忽然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从床下传来,他赶紧将孩子拉出来。只见孩子身上干干净净,并未受伤。再看那只狗,发现它腿上的肉没有了,它旁边躺着一只刚死不久的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
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表现曹操之歹毒,将其描写成一个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全家的恶人。由于所谓的“杀吕”而导致的误会,从此,历史上的曹操就落实了奸雄之名,几百年来不曾洗脱。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曹操杀吕”
和“小狗救婴”这样的“大误会”,可能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误会少、伤害差。误会的根源在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我们又总是因为很小的误会就断定某个人或强化了对他的原有认识,从而形成了对他的“刻板印象”,并依次长久地主宰对他的认识。
其实,“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因此,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换个角度,或许看得更准。
那么,我们应怎样防止和克服刻板效应的消极影响呢?
谨防偏见与歧视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我们应该警惕别让刻板印象演变成偏见和歧视,如果说刻板印象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偏见和歧视则是基于他人在一个特殊群体中的成员身份而产生的负面看法和偏激态度。几年前,国内热销书《河南人惹谁了》列举嘲弄和丑化河南人的各种现象,反映国人歧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心态。好莱坞电影中,阿拉伯人总是以恐怖分子的形象出现,“9·11”
恐怖袭击发生后,一些无辜的阿拉伯人因为长得像恐怖分子遭到白人袭击。
那么,如何消除对他人的偏见与歧视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
听来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信息。凡事依据常理做一定的概括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全面的感性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留意个别差异。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不要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应正确认识别人,换个角度,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观察对方
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切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不要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