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怎样与人打交道 寻找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02(第1页)
第一章怎样与人打交道:寻找和睦相处的心理因子02
乔治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将信将疑地按照医生的处方去做了。
一个月后,乔治来到治疗师面前,但这次却是笑容满面地推开了大门,“情况怎么样?”治疗师问。
乔治十分开心地回答:“真是太奇妙了!当我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帮助那些有需要、有困难的人之后,我的心里反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呢!”
乔治前后不同的心境变化,源自人际互动中的“跷跷板”定律。
人与人相处,犹如玩跷跷板,不能永远固定为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这样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快乐!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游戏进行不下去了,自己和对方都失去了游玩的快乐。
当在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时,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正所谓礼尚往来。
朋友也好,情人也好,都不可能完全无私,也要讲求互惠互利,与人相处是一个利益制衡的过程,要高低相替,永远只想占人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迟早会被人讨厌和疏远。
修炼互惠互利的品德
互惠互利的境界需要一定的修养。要想达到利人利己,须从自身的“品德”
着手。
◎诚实
缺乏诚信作为基石,“利人利己”就会成为骗人的口号。要想获得人们的真诚相待,自己必须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人若不能对自己诚实,就无法了解内心真正的需要,也无从得知如何才能利己。
◎成熟
一个成熟的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信念,又能体谅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勇气追求利润,也顾及他人的利益。
◎富足心态
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乏匮心态”在作祟。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这是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心理基础。
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人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认知状态,以为走入社会后,其他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围着自己转,自己有了困难,别人都会像父母一样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他们很少去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对自己好”,“别人凭什么要帮助自己”这类问题。这就是典型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以自我为中心。
如何克服这种交往障碍,要注意下面几点:
◎为了自己,帮助他人
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
◎平等对待每个人
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绝不能抬高自己而轻视他人,或是凭着自己有一些优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习惯、情感爱好和隐私等。
◎互惠互利,关爱他人
互利互惠并不仅仅指功和利的方面,不是只有在谈到“功”和“利”时才能使用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照,例如,在工作上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下班后别人请自己吃饭,等等,就要以某种方式表达感激的心情,这也是互利互惠。
表达自己的感激心情也不仅仅局限于赠送一些礼品。在看到给予自己关照的前辈很忙时,问一声:“我能帮些什么?”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自己感激心情的方式。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交际是利益的相互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如果你想受人欢迎、吸引他人的话,那么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价值。
7。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投射效应)你喜欢吃什么,便以为你的朋友也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穿什么衣服,便认为你的朋友也应该喜欢穿这样的衣服;你经常算计别人,便以为别人也在算计你;你自己是个思想狭隘的人,便以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便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喜欢以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他人。这种认知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
“以己度人”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地赞扬自己喜欢的人或是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
例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言行,犹如东郭先生,尽管多次上当受骗仍不醒悟,因为他自己有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正相反,总是以恶意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明显的善行,也会被以为是出于卑鄙的动机,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鳄鱼的眼泪”,这是因为他本人就心术不正。
为了验证投射效应的真实存在,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为80名大学生。罗斯询问这些人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牌子在大学里走动,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这个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正是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去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
心理实验者也曾在出版领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让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最终的结果却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怎样写》;编辑B正在托朋友办事情,他的选题是《教你影响朋友的法则》;编辑C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她的选题是《少年儿童教育丛书》;编辑D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编辑们在做选题的时候,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喜好便是受众的喜好,自己目前需要的东西便是受众需要的东西。而用自己的喜好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对他人施加影响。
个人喜好的影响力巨大。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你挑了一件自认为最适合朋友的礼物,但生日过后却从未见过朋友用该礼物;为了让父母高兴,你给他们买名贵的衣服、高档的补品,但父母仍然闷闷不乐;为了托朋友办事情,你曾尝试着送烟、送酒,等等,但朋友依然向你摇头;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你给他买各种与学习相关的电子产品以及复习资料,但孩子的成绩依然不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