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万向鲁冠球家族 一生踏准每个节拍40年基业依然常青(第1页)
第七章万向鲁冠球家族:一生踏准每个节拍40年基业依然“常青”
在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家能像他一样,过着近乎洁癖的人生,却创造了不败的传奇;在几十年的潮涨潮落中,几乎踏准每一个节拍;筚路蓝缕,造就一个千亿帝国,得到从黎民百姓到政府高官的高度赞扬;生前企业高速发展,死后极度哀荣。这个人就是万向集团的缔造者鲁冠球,在其于2017年离世后,他的一子三女共同管理着一个庞大的企业丛林。他如何走到今天?又何以被人们称为民营企业“常青树”和“不倒翁”?
4000元起家
浩浩****的钱塘江顺流东下,孕育着两岸的万千子民。在它的南岸,泥沙淤积成平原。人们筑堤护田,祈求上天保佑围堤不决,百姓安宁,从而有了“宁围”这个小镇。
1945年,鲁冠球就生于这个位于浙江萧山的小镇里。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厂上班,母亲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鲁冠球小时候和母亲常年住在乡下。
成名后的鲁冠球一直喜欢自称农民,而不是商人或者企业家。但小的时候,他的梦想却是走出贫困的农村,去当工人。
15岁那年,正在上初中的鲁冠球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城里招工。他与父母商量后,辍学进了县里的铁业社当起了学徒。月月有工资,不愁吃穿的日子让这个年轻人很满足。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国家精简工人,鲁冠球“下岗”了。
回到乡下的鲁冠球,已经再也无法安分地当农民了。他利用自己在城里学的手艺,给人修自行车、钢丝车,后来又借钱偷偷开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在那个年代,鲁冠球的最大风险不是没有生意,而是违法。小厂随时都可能被取缔。6年后,这个曾换过7个地方的小厂终于还是被封了。鲁冠球不但重新回到了原点,还欠下了几千块钱的债。为了还债,他只得卖掉了祖父留下的三家旧屋。
历经打击的鲁冠球没有一蹶不振。当他发现,村里的老百姓买不到镰刀、铁锹等农具时,便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级申请,终于获准开了一个铁匠铺。
1969年,中央出台文件,允许每个公社建一个农机修配厂。听到这个消息,鲁冠球如获至宝。他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东拼西凑了4000元,找来6个人,承包了宁围农机修配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小厂既拿不到原材料,也没有生产指标,一切都要靠自己。为了保证生产,鲁冠球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听说哪个大厂处理钢材废料,他总是早早就赶过去,抢到手。后来他回忆说:“我一看到废品收购站就两眼放光,为了收一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我可以耐心地在门口等上半天。”就这样,靠着给周边农民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农机厂不但生存了下来,还慢慢发展壮大。到1978年,农机厂已有300号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在这个时期,鲁冠球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宁围农机厂门口挂上了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等多块牌子。
中国改革开放正式起步的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目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社论,这让一直在寻找发展方向的鲁冠球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判断国家将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于是把非核心的业务砍掉,集中力量生产万向节。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形状像一个十字架。鲁冠球给自己的产品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钱潮”。这年秋天,工厂正式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
当时国内生产万向节的厂家有50多家,自己这个小厂怎么和人家的大厂竞争?鲁冠球跑到了北京,向中汽公司争取生产指标。对方看他们是乡镇企业,一口回绝。不死心的鲁冠球继续软磨硬泡。中汽的人看他锲而不舍,就动了恻隐之心,表示有一种进口汽车万向节,因利润少、技术水平要求又很高,别的工厂不愿生产,可以交给他们。鲁冠球虽然知道自己的工厂没有这个技术水平,但为了企业生存,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回到萧山后,他和工人们夜以继日的研究,仍是毫无进展。后来还是他托关系求驾驶员帮忙,晚上偷偷从人家一辆进口汽车上卸下一个万向节,照猫画虎地画出了图纸,天亮之前再将万向节安装上去,这才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有了产品,销路仍是大问题。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召开,鲁冠球带队参加,希望打开销路。没想到,因为是乡镇企业,他们被拒之门外。来一趟不能空手而归。鲁冠球就在场外摆起了摊子叫卖。为了和场内的企业竞争,他还降价20%。这种“大甩卖”的方式一下子吸引客商的注意,帮助他们拿到了210万元的订单。“当时因为我们卖的好,惹怒了一些企业,他们气得从楼上向我们泼水。”回忆起这段经历,鲁冠球仍然记忆犹新。
1983年,全国各地推行企业承包制。鲁冠球抵押了自家的苗木,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一年以后,被称为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才正式出场。
承包的第一年,鲁冠球就实现利润154万元,超额完成指标。按照协议,他应该拿到8。7万元的奖励。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但鲁冠球却一分钱也没有拿回家,而是将这些钱都投到企业生产中。三年时间,他共投入了25万多元。鲁冠球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我的收入与工人的收入悬殊太大,就会出现紧张关系,而我希望工人努力工作,如果他们看到我比他们拿的多得多,他们就会失去自己是工厂主人翁的感情,而这对于事业是不利的。”
1988年,鲁冠球花钱买自由,用1500万元买断了企业一半股权。相比一些著名的企业如容声、健力宝在这个问题上困境,万向则幸运地早早完成了产权明晰。
快速发展的万向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媒体的目光。1991年,鲁冠球登上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这家杂志封面的中国人。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中国农民企业家的标志型人物,被选举为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1992年,万向集团正式成立。此时,它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以6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万向节行业的绝对龙头。1994年1月,“万向钱潮”在深圳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国内登顶的鲁冠球,从来就没有只盯着国内。他早就放眼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万向宁围厂区的门口,有一个巨大的雕塑。形象是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这个雕塑源于美国舍勒公司赠品,鲁冠球将其放大后,安置到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地方。1984年,万向的第一笔海外订单就是从舍勒公司争取到的。当时对方给的价格很低,算下来这笔3万套的订单会亏10万美元。鲁冠球却拍板,干!“3万套会亏,30万套就不会亏了”,鲁冠球这样说,他看得更大,更远。鲁冠球赌对了。此后5年,舍勒每年都向万向订购20万套万向节。更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在美国行业排名前三,拥有全世界最多万向节专利的企业,后来每况愈下,竟在2000年4月被自己的瞧不上眼的万向集团给收购了。
舍勒只是万向吞下的第一个猎物,从1994年万向集团成立美国公司起,万向通过“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方式,在全世界攻城略地。2001年8月,万向集团正式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UAI公司是美国维修市场该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客户涵盖了美国所有各大汽车零部件连锁店及采购集团,这也是中国乡镇企业第一次在海外收购上市公司。2007年7月万向集团宣布成为美国AI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举让万向的海外业务规模首次超过了国内业务。最新数据显示,万向目前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是通用、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12%。
25年的栉风沐雨,当年的铁匠铺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集团。用鲁冠球自己的话概括,万向的发展就是“奋斗十年添个零”:第一个十年,从万向创始到1970年代末,企业实现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万元;第二个十年,1980年代,企业实现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万元;第三个十年,1990年代,企业日创利润达到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第四个十年,2000年代,企业日创利润达到10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