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王永庆王永在家族 龙兄虎弟联手打下天下为争遗产后人官司不断(第2页)
1954年3月,福懋塑料工业股份公司成立,3年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并正式投产。但产品生产出来了,却全都积压在工厂里。原因有两个:质量差、价格高。台塑的产量每天只有4吨,而国外的厂家,一天就生产200吨,这让台塑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因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用台塑的原料生产出来的胶布做成雨衣,一穿就破,下游厂商对台塑都是惟恐避之不及,只用进口PVC粉。到1957年底,库存已堆积如山。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此时,股东们因失望纷纷要求撤股。王永庆心急如焚,他一面用自己的钱回购公司的股份,一面找出路。经过调研,他开出了“药方”:扩产。这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库存都还没有消化,却增加产量,这不是找死吗?但王永庆有自己的盘算:产量上不去,成本就没办法分摊,价格就下不来。因此,他力排众议,将台塑的产量增加到每天20吨。为了消化这些产量,台塑在1958年建立南亚公司,自己生产塑料制品。随着外销市场一天天打开,南亚不但自身效益提高,而且带动塑料加工行业快速成长。作为原料提供商的台塑自然水涨船高。
度过难关的王永庆就此开启雄心勃勃的扩张。1964年10月,他投资4亿多元,兴建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彰化八卦山下占地1000多亩的石化工业城拔地而起。1968年,王永庆成立台丽成衣公司,利用台化生产的化纤布,生产成衣。经过几年发展,王永庆的触角几乎涉及到石化行业上、中、下各个环节,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产业的急速扩张,让王永庆深深感到,狭小的台湾已经难以载动台塑这艘巨舰。他将目光投向海外,多次到美国考察,被美国的繁荣和先进所震撼。1973年,战争导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当大家都在咬坚牙关,收缩战线时,王永庆却从中看到机会。他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了工厂,又先后收购了美国卜内门化学公司、斯坦福化学公司的一些工厂,并对这些工厂进行了强力整顿。其中一个工厂的员工从406人降至300人,另一个工厂从400人降至220人。在压缩工人过程中,王永庆遭遇到工人示威游行,有人甚至愤怒地用砖块扔向他坐的汽车,但王永庆不为所动。经过整治,这些工厂迅速扭亏为盈,从美国生产的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地,也为台塑带来滚滚财源。
1978年,台塑营业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到1983年底,台塑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员工近4万人。1984年,台塑正式上市,并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位列第202位。
排除万难建成六轻
在台塑的发展史上,有一个项目不得不提,它就是六轻。
六轻全称为“第六套轻油裂解厂”,位于云林县麦寮区的离岛式基础工业区,由台塑集团投资开发与经营,是台湾第6座轻油裂解厂,也是台湾第1座民营炼油厂。前面的一至五轻都由政府控制。这种垄断束缚了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台塑作为最大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此,从1973年开始,六轻项目就被提出,但它命运多舛,始终没能落地。1986年,台湾经济部门才核准六轻建厂。台塑为此投入两三百亿元,然而,选好的地点曝光后,引来当地环保人士的不满,使项目再次搁浅。1992年底,王永庆在与中下游企业座谈时,曾多次表示:“我也着急得不行”。一直到1993年,项目才被政府重提。而这已经距离第一次提出过去了整整20年。1994年3月29日,王永庆在台塑的运动会上,面对政府官员和3000名员工,正式宣布启动六轻项目。开工的第一难题就是找土地。云林县的县长廖泉裕向他们推荐了一块“好地”。弟弟王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忆自己第一次到云林看“地”的情景。“到那里一看,哇,是一片大海,风沙漫漫,夹杂着盐分,连眼睛都睁不开。实际看的时候,廖县长也一起来了,我就问他土地在哪里啊?他用手比划着满潮时的大海说:‘就这里呀!’我走近仔细一看,在一片海水中好像有很多石头浮出水面,在水面下有一个个的坑洞,看起来好像是养殖鱼池。我说哪有土地,这根本是用来养鱼的。他说从这里到河口之间有很多沙,利用这些填平土地就可以建厂了。这就是六轻的由来。”六轻1994年7月正式动工,以填海造地方式在麦寮西海岸铺出新生地,并于1998年正式营运。王氏兄弟为此投资数千亿元。但它的效益巨大,不但为台塑每年增加3000亿元的收入,还拉动台湾经济增长两个百分点。
到21世纪初,台塑已经在全球拥有30家公司,年营业额超过2万亿元,员工8万人。王永庆也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塑胶大王”。
一生勤劳朴实
即使富可敌国,王永庆依然生活朴素又自律。上班时间,他的午餐永远都是盒饭;一条用来锻炼的毛巾,用了20年;喝咖啡时,一定要把奶精涮一下;肥皂用到最后一小块时,他就把它粘在另一块上继续用;在外面吃饭,剩下的一定打包。
有一次他小舅子从香港给他买了一条1200元的领带,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有120块,不料王永庆仍然把他叫过去,骂了半个小时:“咱们南亚生产的领带质量那么好,只要几十块,你却花120块到外面去买,真是败家子。”他小舅子从办公室出来后,仍然心有余悸,对朋友说,多亏没有告诉他是1200块,要不会被骂上3个小时。不过,王永庆对优秀员工却很大方。有些员工年终的红包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一般的员工也有十几万元。
王永庆一生勤劳,惜时如金。每天他总是最早赶到办公室,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除了工作的伙伴,他几乎没有太多朋友,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所谓的交际。如果有记者采访他,他会先让秘书端上一杯白开水。问了几个问题后,他摁铃让人送咖啡,那意味着他愿意和你长谈,如果没有咖啡,你最好早点离开。即使有咖啡,如果话题提不起他的兴趣了,也会转身就走。有一次,作为产业委员会主委,他召集开会,一个专家拿出讲稿,作出长篇大论的架势,刚说了没几句,王永庆就打断了他,说没有必要耽误大家功夫,当场把这位专家晾在那儿。
在台塑高雄工厂王永庆办公室的门前,有一棵大榕树,一直保留到现在。王永庆经常借这棵树告诫自己的高管,一定要追根究底。他说,开花结果时,人们往往只看到繁茂的枝叶,灿烂的花朵,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树根。台塑的午餐虽然是盒饭,但这个饭也不是好吃的。王永庆经常把高管分批叫来,开午餐会。他问的很细致,常常让高管们一边吃饭一边流汗。为了吃顿安心饭,好多人都会提前好长时间做准备。
企业越是困难时,王永庆就越坚韧。他常对人说起自己的“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这源于他关闭米店、碾米厂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在直潭看到,一些鹅因为缺少吃的,都很瘦。但这些鹅生命力很顽强,吃草根、树叶也能活下来。于是,他就用谷糠等喂养大鹅,很快这些鹅就变得又大又肥。由此他明白,做企业,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当逆境来临时,你要想办法活下去,而一旦时机成熟,你就要快速发展,由“瘦”变“肥”。王永庆把自己的言论编成4本书,里面没有大道理,只有自己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经验和智慧。
几十来,他每天3点半起床做运动。有几年,他喜欢上了打高尔夫,一年365天中,除了除夕和初一,他雷打不动,准点到球场。喜欢打高尔夫的王永庆总是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去球场,因为天还很黑,球童只能打着手电。王永庆对球童要求很严格,不准弄丢一个球,因此,好些球童都害怕帮王永庆捡球。后来觉得打球太浪费时间,他就改成了每天慢跑5000米,即使到了80多岁时,依然保持这一习惯。1994年台塑运动会时,在106岁的老母亲注视下,王永庆带队跑完5000米,成绩是35分钟。
希望集团的刘永行最崇拜的人之一就是王永庆,有一阵他甚至打算到台塑去实习,但下属劝他,人家不会收你个年龄的实习生的,他才作罢。
永远的老二
在王永庆创就伟业的过程中,弟弟王永在一直追随。70多年间,他始终安于“老二”的位置,从不越位一步。但在很多关键时刻,他又挺身而出,做了许多王永庆做不了、不愿做的事情。因此他和哥哥成了一对绝配,谁也离不开谁。
王永在比王永庆小五岁,排行老三。早年王永庆开米店时,雇不起人,就把他与二哥王永成带在身边帮忙。王永成因病早逝后,王永在就成为大哥最重要的帮手。在开米店、碾米厂、木材厂时,王永在始终坚定站在哥哥身后,两兄弟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得益彰。
台塑渐渐发展起来后,王永在一直做总经理,从未提出过分家。在台塑,只有一个董座,那就是王永庆,王永在则被人称为总座。王永庆的车号是001,王永在的车号是002。两人一起外出,王永在永远跟在大哥后面,一起出去吃饭,如果王永在先到,他会一直等在门口,等大哥来了,才跟在后面进去。有记者曾采访王永在,两兄弟有没有发生过冲突,王永在的回答是:“他说他的,实在听不下去了,我走开就是了。”下属请示工作,都害怕王永庆,喜欢跑到为人随和的王永在的办公室请示。为了让员工敢于做事,王永在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做成了,成绩全归下属,做不成他也给予包容。有位高管曾回忆说:“当年我们做等离子电视,后来被LED电视取代,损失了80亿元,总座一句话也没有说。你想,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公司会怎样?”如果仅是随和,那就不过是一个听话的下属而已,王永在的过人之处在于,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王永庆当年曾投资5000万元,在台湾圈下大片土地,办起养牛场,并在岛内开了不少牛排馆。但牛排馆始终不温不火,赔了不少钱。王永在就找到哥哥说,这么好的地方养牛太可惜了,让我开个高尔夫球场吧。后来这里成为台北最大的高尔夫球场,达官显贵云集。
90年代初,王永庆有意在大陆设厂,并拟定了总投资70亿美元的“海沧计划”。但这一宏大的设计遭到台湾当局反对,并威胁将停止台塑等公司的上市资格。性格刚强的王永庆据理力争不成,一气之下远走美国。留在台湾处理危机的就是王永在。他通过各种渠道发声,与一些官员沟通,避免了台塑陷入风暴之中。
在六轻项目实施过程中,王永庆一直在美国,真正在一线指挥的也是王永在。他每天4点从台北出发,7点左右到达工地,与高管开会,现场解决问题。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台北与云林之间的里程,可以绕台湾260多圈。
继承难题与遗产大战
2008年,一代传奇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去世,享年92岁。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2002年时,王永庆就退出了日常管理,由弟弟王永在主持大局。2006年,两兄弟退出日常管理后,台塑由七人小组共管,总裁由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担任。
其实,王永庆最初选定的人是自己的长子王文洋。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13岁时留学英国,17岁进考入英国伦敦大学,24岁就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可谓才华横溢,年少有为。毕业后,他先到美国参与台塑化工厂建设,后来回到台湾,在南亚从基层做起。1993年,他在台大商学院任兼职教授,结识了好友邱毅的学生吕安妮。吕安妮长相俊美,身材苗条,而王文洋不仅是首富长子,而且风度翩翩,两人各有好感,很快坠入爱河。此时的王文洋早已有家室,妻子陈静文深得王永庆喜爱。王、吕二人的地下情1995年被媒体曝光。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台塑股票也一路大跌。恨铁不成钢的王永庆一边安抚外界,一边要求王文洋马上离开吕安妮,但王文洋却不听,甚至顶撞王永庆:“你自己不也是三妻四妾”?父子就此闹翻。王永庆随即将王文洋停薪停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