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职场沟通的认知陷阱 哪些认知有错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殊不知,这种看法太过天真,因为在绝大多数职场中,你都没有“挑同事”的资格。和谁共事,不是你说了算,而是老板说了算,甚至老板说了都不算,而是各种背景、各种能力说了算。

这个事儿不简单,不能一刀切,你也一刀切不了。这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也是“人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的逻辑。

其实,往深里想想,能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很自私,很幼稚。将心比心,换了是你,别人对你做同样的事,你还能这么淡定,这么从容地强调自我的“价值观”吗?

可见,“双标”是职场中的常态。“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陷阱在职场中也是屡见不鲜。而“潜台词”教育,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让你避开这些陷阱,让你的职场生涯更顺遂一些。

所以,潜台词不是什么肮脏龌龊的事,万万不可将其污名化。琢磨、研究潜台词也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职场人异常重要的基本功,甚至将其形容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也无不可。不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其他部分的工作也很难有成就,很难有效率。

要知道,在职场沟通中,和“心情”相比,“事情”不重要。这就意味着,你越是想做好事情,便越是要搞定心情。因为很难想象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高效率地做好事情。

这就是那些自称“直性子”,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不讲情面的人,其实效率往往并不高,会在做事过程中遇到无数障碍、无数磕绊的原因。

所谓“越想抄近道,便越会绕远道”,就是这个逻辑。

介绍一个概念:沟通张力。张力的本意其实还是“暴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的张力越大,则沟通的效率越低,效果越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在千钧一发之际,强化沟通的张力乃至暴力,有时确实可以达到“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的效果。但这样的效果不可以,甚至不大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强行使之成为常态,反而会产生“沟通疲劳”的副作用,令沟通的效率直线下降。

物极必反,必然得不偿失。

那么,职场中的“意见”,是不是绝对不能提呢?

当然不是。一个完全不能提意见的职场,显然是畸形的,没有前途的。有意见当然可以提,甚至必须提。只不过,需要遵守提意见的一个原则和三条铁律。

先来说原则。两个关键词:“技术”和“艺术”。

提意见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绝不能不过大脑张嘴就来,一定要深思熟虑,水到渠成,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

再来说三条铁律。

其一,不做“意见大王”。

“意见”要追求质量,而不能追求数量。

不夸张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一个意见,是人品的体现;提一百个意见,则是人品有问题。

前者具有建设性,是真正聚焦于问题的解决,会受到欢迎;后者则没有建设性,往往会流于“挑刺儿”“找碴儿”,从而招致反感。

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来,问题有轻重缓急之分,有表象和本质的区别。许多问题尽管看似紧急,且表现各异,其本质却往往聚焦于一两个根源性的、本质性的问题。所谓“治标治本”,不解决本质性的问题,你提再多表面上的意见也没用。二来,即便你发现了无数本质性、根源性的问题,也提出了无数本质性、根源性的意见,这些意见往往也很难具备真正的建设性。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提意见的对象不是超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完全消化掉你的意见,更别提将这些意见落到实处了。

所以,真正有建设性的做法还是那句话:意见,要尽量少提。哪怕你的意见全都是金玉良言,也要一个一个地说,一个一个地做,才能真正将这些意见落到实处。切莫妄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只有帮人家切实解决了问题,你才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提意见者,而不是相反,让人见到你张嘴,就会本能地警惕,本能地反感。

其二,彻底成为“局内人”。

不客气地说,提意见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你从一开始便不想成为一个局内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意见本身,而不必过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反正无论对方爱不爱听,你们之间也不会有更多的交集。提完意见大家各自拍屁股走人,谁也不妨碍谁。

反过来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是:如果双方互为局外人,原本没有什么交集,被提意见的一方也会比较舒适,反而更容易接受意见,哪怕是比较尖刻的意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职场,往往倾向于从外部征集意见,因为“意见”这个东西,常常会张力十足,而“局外人”的概念则提供了一个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地保护“局内人”不受伤害,从而比较容易化解张力带来的暴力。

问题在于:恰恰是局内人意见的张力,没有这张保护网,所以难以过滤其暴力因素。这也是局内人提意见会如此吃力的原因。可是职场中的多数意见,毕竟还是需要局内人来提,这又应该如何是好呢?

答案只有一个,增加你“局内人”身份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通俗点说,就是你要和你的同事之间,彻底地熟起来、亲起来,彼此信任起来才行。

“意见”这个东西,最怕的就是“半生不熟”。

章节目录